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日本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11世纪至15世纪是文化整形和再造并形成日本民族文化的历史时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表面上看,这一历史时期充满了战乱,贵族内部争权夺势,土地所有者不断侵蚀扩张,劳动群众的反抗此起彼伏,原有古代贵族的“国家”躯壳遭到破坏,古代贵族建造的唐风文化也不再象过去那样充满魅力。但是从实质上说,这个历史时期正是阶级关系激烈变动,整个民族对于文化创造实行广泛参与以及文化能量积蓄和释放的时代。经过这个历史时期,日本文化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通过继承和转形取代了唐风文化。数百年的文化再造运动培育了新型的日本中世文化,形成了后世日本民族文化基本框架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现代印度伦理学是在20世纪上半叶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和社会改革运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进入20世纪,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主义者和依附于殖民者的封建保守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英斗争和社会改革运动。为了适应民族解放斗争和社会改革运动的需要,印度先进的思想家和民族运动的领袖们在继承印度古代伦理观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提出了种种新的伦理学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学说有:提拉克的“为世界服务”说,甘地的“非暴力”学说,泰戈尔的“普遍之爱”的人道主义,奥罗宾多的“神圣人生”论,拉达克里希南的“精神宗教”说等等。这些学说虽然都披着宗教的外衣,承袭古代宗教伦理学说的一些基本观念,但是实质上它们反对神学蒙昧主义和  相似文献   

3.
史卫 《阅江学刊》2012,4(5):93-98
随着东汉政权的瓦解,地方州郡和豪强的势力逐渐扩大,成尾大不掉之势,六朝政权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对豪强的既得利益让步妥协的同时,也努力进行制度创新,尝试分税制,努力扩大中央财源,希望重新建立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但由于其在保护豪强既得利益的基本原则下,只能不断加重人民的负担,最终国困民穷,“财力俱尽”,南方政权被北方统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当前的文化讨论不应回避对当代中国文化形态性质的剖析。人类文化的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是反映社会基本利益关系的“六形态”,一是反映社会基本活动方式的“三形态”,即“传统”自然经济文化、“现代”商品经济文化和“后现代”自由经济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并列”地同处“现代”文化这一历史阶段中。建国后的中国当代文化,从基本利益关系上看是社会主义文化,从基本活动方式上看是一种变态的“传统”型文化。当前中国文化的全面转型,就是实现从“传统”型文化向“现代”型文化的根本质变。这必然导致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某种趋同和世界化。当代中国社会学在这一过程中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一、近代文化的起点 19世纪中叶,日本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在古代文化、民族文化形成和成熟之后。逐渐向一种新的文化模式转型。1868年发生的明治维新及其后出现的一系列变革可以说是这种文化发展转折点的一个象征。这样提出问题,包括两重意义:第一,19世纪中叶是日本近代文化转型的起点;第二,日本文化发展史上趋向近代文化的转型不是一个短暂时期的历史事件,而是经历了相当长时期文化变形的一个历史阶段。这种看法可能与许多先人的意见相左。这一讲准备就日本近代文化转型的起点、条件和转  相似文献   

6.
消费文化与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费文化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它的思想是 ,在所有的人类社会中 ,消费都是一种基本的文化结构 ,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文化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中是不可或缺的。“消费文化”通常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组织消费的方式 ,它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自 1 8世纪以后逐渐增加 ,到 2 0世纪又经历了几个重大改革阶段。在消费文化中 ,消费主要采取商品消费的形式 ,即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物品 ,而不是直接使用生产出来的产品。现代消费采取的这种形式寓意深刻 ,而这正是消费文化研究的内容。例如 ,消费文化研究商品的意义如何在生产、销售和消费过程中产生、传…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的社会学研究中,环境社会学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其原因有4点:第一,“美国的”学科状况里有着一种对抗环境敏感性的潜在情绪;第二,美国社会学的基本历史趋向之一与盛行于本世纪初的保守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想观念背道而驰;第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学家们,处于一种冷漠的文化与学术环境中,为使这一个专门知识领域的形成过程更为简单,便将精力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各阶级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政治哲学问题;社会模式理论;治国方略政策,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各个学术之自由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先秦时期,学术上的繁荣,思想上的解放,孕育着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的发展和社会上的进步。思想文化在百家争鸣中加强了彼此间的渗透融合。这种文化融合趋势…  相似文献   

9.
王晓锋 《唐都学刊》2005,21(6):128-134
在古代,山西人崇尚“学而优则贾”,不少读书人“弃仕从商”、“辍读习贾”。晋商世称“山西帮”(或称晋帮、西帮)。追求“义贾”、“善贾”。善于“通权变”、审时度势,以“诚信”为本。采用“人弃我取,人无我有”的策略,积极发展商品经济。对当时全国的物资交流、互通有无、活跃市场、促进生产都做出了很大贡献。思想、文化是多元的,经济也应是多元的。“商”和“士”,本来就是异术同心,晋商现象”和“晋才现象”有利于建成生态化社会。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个民族的历史,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从而把各类社会资源联合起来,形成合力;现代民营企业是焊接在陈陈相因的历史链条上的一环,它的发展与消费支出之间仍然存在着与晋商基本相同的函数关系,晋商的商业发展轨迹告诉我们,现代民营企业要想取得良性发展,就必须避免陷入那种非理性的消费陷阱。  相似文献   

10.
公元12世纪时,欧洲开始出现了大学。它是中世纪欧洲经济、政治、宗教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同于古代希腊、罗马的学园,也远远落后于今天的高等学校,但它已经基本具备了一般大学的形式和特征。大学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杰出的历史作用。通过对它的研究,我们会对文艺复兴运动和近代科学革命有更深刻的理解。 1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11世纪时,欧洲封建制度已经确立。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地方市场和商业贸易的需要,形成了许多大小城市。在城市文明的熏陶下,紧接着12世纪就出现了大学,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古代的“九品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九品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以“九”为模式的文化源远流长.大量史料说明,“九品文化”发端于远古夏禹时代.“九州”的划分不仅仅是地理概念,也使“九”深深植根于华夏民族思想意识中。班固以九品叙录古人,陈群立九品官人法,“九品模式”开始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影响涉及中国古代文化、文学、政治等各个层面,形成了中国古代以“九”为大.以“九”为最的“九品文化”。  相似文献   

12.
韩星 《唐都学刊》2006,22(4):70-73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也浸透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和”观念的起源很早,先秦“和同之辨”推崇“和”而贬损“同”。中华文明发展历史就体现了“和”的精神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多民族不断融合的结果,中华文化的发展是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结果,中国思想文化自身也以“和”的精神进行自我整合。“和”的思想观念和实践经验对中华文明在21世纪的前途和世界文明的未来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文化与制度关系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洁 《唐都学刊》2005,21(5):62-65
在对文化与制度范畴作基本的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可将二者分别界定为文化观念和正式规则。从不同层次上分析文化与制度的相互关系,才能超越“文化是体制之母”和“制度决定文化”的循环论证。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而言,文化观念的形成和积淀,制度的形构和变迁皆源于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截取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文化观念是制度的发生学意义上的直接来源,然而文化观念在不同的内源性和外源性制度变迁模式和制度变迁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作用,需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占茂华 《学术交流》2006,20(7):40-43
自然法是西方政治法律文化中最具持久性的概念和范畴。作为一种观念,它源于古希腊时期,并且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受特定的政治和历史文化条件的限制,古代自然法观念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征:(1)以“自然”,即以隐匿于事物之中的本质属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事物的“本性”为其观念的基础;(2)以追求一种规范性的完美秩序为其“至善”的目的;(3)义务本位。古代自然法观念所具有的这些特征与古代社会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5.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系统研究人类自身的性质、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类对其本身的起源以及人类社会文化的思索和研究有着久远的历史,如古代的一些旅行家和哲学家就曾注意到在不同的地方,社会规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军事技术、语言、以及人体的高矮、形状和肤色都可能有所不同。他们思索和探讨的这些问题,后来均成为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到19世纪下半叶,人类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随后进入一个开展雄心勃勃的比较研究的时代。20世纪以来,  相似文献   

16.
一、古典数论形成时期的杜会历史背景与派别斗争情况印度婆罗门系统各种哲学形成独立学派的时代大概在孔雀王朝衰落以至发多王朝兴起的时代(公元前三至二世纪——公元四世纪),亦即奴隶占有制开始衰落和封建关系开始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印度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生活也空前高涨起来。印度的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在古代是比较发达的。在梵书时代我  相似文献   

17.
印度现代著名学者D.D.高善必的《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是其在历史研究领域中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向为我国从事南亚历史与文化研究的学者所推重。季羡林先生认为该书“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并盛赞其作者“一空倚傍,独立创新”的精神。他进而指出,印度和世界学术界给该书以很高的评价,因而将其“译为汉文,实有必要。”该书行文简约,不足二十万言,但内容却涉及印度古代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宗教、文化和艺术诸方面,勾勒了印度从原始时期到封建社会前夕的历史轮廓。作者力图从生产发展和经济活动的角度来探寻印度古…  相似文献   

18.
<正> 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正是总结了人类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的基本经验,特别是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反抗资  相似文献   

19.
程杰 《阅江学刊》2014,(1):111-128
我国是一个花卉文化极其繁荣灿烂的国度,无论是园艺种植、花事观赏,还是文学、艺术创作都极为丰富繁盛。我国花卉文化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先秦的始发期、秦汉至盛唐的渐盛期和中唐以来的繁盛期。从审美认识水平着眼,我们将这三个阶段分别称为“物质实用时代”、“花色审美时代”和“文化象征时代”,三个阶段间呈不断累积演进之势。我国花卉文化的繁荣发展,有着我国自然条件、社会文化广泛的历史基础。我国地大物博,植物资源丰富,给花卉园艺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国发达的农耕文明对花卉园艺生产促进良多。我国传统士大夫阶层构成了花卉文化创造的主力,无论是外延的拓展,还是内涵的提升,都主要得力于他们的奉献,也主要体现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文化理想。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崇尚自然的文化观念对花卉观赏的影响从来都是正面、积极的,历史上从未出现其他民族那种基于特定教义对花卉使用的严格限制,西方中世纪普遍禁止那样的现象。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花卉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决定了我国花卉文化的民族风格。我国观赏花卉以我国原产的木本和经济应用品种为主,形成了独特的名花、名树体系。我国人民比较重视自然生长、园艺种植的植物生姿,特别欣赏植物的生机天趣,西方社会那种花环、花冠等采结献赠为礼的方式在我国并不多见。在花卉象征上,我国士大夫阶层最终形成了“比德”、“写意”传统,即通过花卉形象寄托人的道德品格和高雅情趣,体现了我国崇尚伦理道德的文化精神,与西方花卉象征多具宗教意义颇有异致。我国花卉象征中的吉祥寓意,体现着我国民众独特的幸福观,有着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系统“花语”。  相似文献   

20.
从转型政治学看中国意识形态创新的特点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萧功秦 《浙江学刊》2006,(4):131-136
改革开放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意识形态创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以建设安定有序的社会所需要的社会凝聚力与精神资源为基础的、以实现美好社会为目标的价值重建与社会目标定位阶段。这一新阶段以“政治文明论”、“社会和谐论”为基础,体现了执政党政治文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变。最后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发展的六个基本特点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