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与弘扬八一起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与弘扬八一起义精神□魏全木李淑兰今年是南昌八一起义70周年,也是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7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危急的情况下,为了挽救革命,毅然领导和发动了南昌八一起义,勇敢地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  相似文献   

2.
1927年8月1日,在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它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起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作为记录这一历史事件的载体,在进行党史军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1927年7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在中国建立起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利益的反革命政权,进行血腥统治。但是,中国共产党人继续顽强地战斗着。同年8月1日,周恩来等同志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党的“八七”会议上,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随后在9月,毛泽东同志领导了秋收起义,走上井冈山,建立起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组织了工农红军,发展了十五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4.
“八一”精神永存——纪念南昌起义70周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一”精神永存———纪念南昌起义70周年□李国强70年前的8月1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继续革命的坚强决心,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标志...  相似文献   

5.
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这个历史事件一般分为起义、南下和上山三个组成部分。起义,打响了我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了一支人民的军队,揭开了土地革命的新篇章;上山,和毛泽东同志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6.
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胜利爆发。它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开端,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地进行武装斗争的成功尝试。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从南昌起义胜利爆发到起义军挥师南下,从潮汕受挫到井冈山会师,是一个充满困难和挫折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强有力领导,特别是朱德、陈毅率领被  相似文献   

7.
《重庆社会科学》2010,(9):28-31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对中国革命武装斗争正确道路、新型人民军队建设和革命战争指导的理论和实践都作出了开创性的探索和宝贵的贡献。正因如此,南昌起义一直是学术界研究讨论的热点,主要围绕南昌起义的提出者、指挥者、其他相关人物、人数、组织机构、主客观条件,南昌起义的成败,对起义军南下广东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论湘南暴动     
朱德、陈毅同志领导的湘南暴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发动的一系列起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相结合,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革命武装暴动。暴动的胜利,是继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后,又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以来的反动气焰。在暴动中,革命风暴遍及湖南十一个县的范围,参加起义的群众达一百多万人的规模;在暴动中,湖南五县(宜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8月1日打响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擎起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大旗,标志着人民军队的诞生,形成了伟大的八一精神。为纪念南昌起义87周年,深入研究南昌起义和八一精神,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国  相似文献   

10.
试论南昌起义时的政权和政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我党于八月一日凌晨在南昌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武装起义。起义胜利后,随即成立了共产党员占多数的与国民党左派的联合政权——“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公布了政治纲领——《中央委员宣言》和《联席会议宣言》。  相似文献   

11.
(一)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的枪声揭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说它是序幕,不仅是因为起义后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初步纲领,还因为土地革命是以武装斗争为前提的。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土地问题,革命的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之所以失败,重要一点,就是共产党放弃了对农民群众和对武装斗争的领导权,在危急关头无力抗敌。所以,共产党为挽救革命、毅然举起公开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义旗,接着在八七会议上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实践证明,八一起义的发动和八七会议的方针都是十分正确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到红军北上抗日,在七年多的岁月里,江西大地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土地革命斗争,其势如暴风骤雨,席卷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区。除南昌、九江等少数城市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党史界所著有关南昌起义的文章、书籍,都有“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觉反动派的第一枪”这一提法,以对南昌起义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之评价。然而这一概念是由谁,在什么时候以及怎样的境况下提出来的呢?本文就这一问题略陈管见。 关于对南昌起义的评价由来已久。早在1927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通告第十三号》就有这样的评价:南昌起义“始终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同年10月《中共中央最近政治状况报告》中又有新的评价:“南昌八月一日叶贺军队起义反抗武汉的反革命政府,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十周年,也是人民解放军建军六十周年。六十年来,我们的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走过了光辉的战斗历程。我们这些曾经参加这一伟大斗争的同志,都已垂垂老矣。回首往事,缅怀先烈,心情难于平静。我们今天纪念这一伟大日子,就要发扬井冈山的革命精神,尤其要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二七年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近人每论南昌起义军征战的历史,往往只述江西首事与广东的失败,而一笔带过闽西的进军活动。本文从这段历史材料入手,阐明进军的基本过程,并予以恰当的评价。一南昌起义胜利后,根据中央预定的方案,起义军应即挥师南下,迅速“直奔东江”,占领广东,然后以广东为根据地再次举行北伐。于是,八月三日起义军自南昌开始出发,最早  相似文献   

15.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关乎中国革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历史性抉择,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发动南昌起义.以南昌起义为起点,历经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一支完全区别于古今中外旧式军队的新型人民军队成立.南昌起义中应运而生的八一精神,源于伟大的建党精神,体现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特质和军队是人民子弟兵的本质特性.建党、建军和建立新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个里程碑,与此相应的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矗立的三大坐标,即以红船精神等为代表的建党精神坐标,以八一精神等为代表的建军精神坐标,以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为代表的建立新中国精神坐标.八一精神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南昌起义与统一战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已为人所熟知.然而,南昌起义在统一战线方面所作的可贵探索,却很少有人论及.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对于全面考察党的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全方位地认识和评价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促进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等同志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随后又于1930年2月1日领导了龙州起义,创建了中国红军第七、八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本文就百色、龙州起义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问题作些研究。面临的课题百色、龙州起义,是在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处于特定关头的时刻举行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开展土地革命,排除艰险、不屈不挠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到1929年底以前,党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先后发动  相似文献   

18.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异同及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异同及历史经验□桂玉麟周恩来等领导的南昌起义,以及毛泽东等领导的秋收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由中国共产党独立组织发动的、具有很大影响的两次武装起义,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比较研究这两次各具特色的武装起义,科学总结它们...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在广西领导的龙州起义,和百色起义一样,都是在毛主席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光辉思想指引下,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对国民党桂系军阀的严重威胁和对蒋介石在全国实行的白色恐怖进行了沉重的回击。虽然龙州起义失败了,但是它深刻表明: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广西各族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是不可压服的。起义失败后保存下来的红八军部分队伍,  相似文献   

20.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开始有意识地建构一套辛亥革命史的话语体系,并试图通过这种建构,达到灌输革命学说和凝聚党人心理的目的。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史的建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革命原起,建立一条以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的主线;第二,关于武昌起义的成功,构建一种孙中山与武昌起义成功密不可分的历史叙述;第三,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构建一种革命后背离孙中山路线并导致革命失败的叙述。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史的建构,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辛亥革命史的历史编纂。在孙中山去世之前出版的有关辛亥革命史著作中,这种影响尚不明显。孙中山去世后,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根据孙中山的相关论述,建立起一种正统的辛亥革命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