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澳门报业历史悠久,其发展有自身的特殊性。1822年《蜜蜂华报》的创办是澳门近代报业之始。本文分析了《蜜蜂华报》创办时期的国内外背景,和该报在澳门报业史及中国近代报业史中的地位。同时总结和比较澳门近代中文和葡文报章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已有160多年的历史。目前,在澳门出版的有6家中文日报:《澳门日报》、《华侨报》、《大众报》、《市民日报》、《星报》和《正报》;7家葡文报纸:《澳门人报》、《澳门晚报》、《澳门邮讯报》、《澳门消息报》、《澳门论坛报》(兼出中文报)、《号角报》、《中西报》。此外,还有澳门政府出版的《宪报》和澳门新闻厅出版的《星期六》两份周刊。澳门出版的中文报纸日销量为6万多份,葡文报纸约千份。此外,香港销澳报纸有40多种,日销2万份左右,还有20多种香港杂志销售。除报刊外,澳门的新闻传播媒介尚有:澳门广播电台、澳门绿村电台、澳门电视台和新华通讯社澳门分社等。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和《镜海丛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除少数澳门知识界人士外,中国的学术界尚不知在19世纪末的澳门出现过一份《镜海丛报》。由于这一刊物与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早期活动有密切关系,该刊物已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一《镜海丛报》创刊于1893年7月18日,起初是每星期二,后改为星期三出版的周刊。该丛报分为每号4页的葡文版和每号6页的中文版,二者的内容有较大的差异。葡文版的刊名为ECHOMACAENSE,直译为《澳门回声报》,不过,直到1894年,这一葡文刊名下一直有中文“镜海丛报”四字,以显示两种版本的特殊联系。中文版终刊于1895年…  相似文献   

4.
界定澳门文学可依据下列两项标准:一、澳门人的任何作品:所iffi$门人的作品是指士生土长并长期居留澳门的作者的作品,以其在澳门生活期间所写的作品为准;二、任何人所创作的内容与澳门有关或者是以澳门为主题的作品。而且,澳门文学应向所有语文开放,包括葡文、英文,西班牙文等等。至于本文所探讨的,乃过渡期的澳门华文文学,只涉及以华文创作的澳门文学作品。澳门这个地区的文学发展,其实有它自己的规律。假如说,1987年是澳门政治和经济上的过渡期的开始,那么澳门文学的过渡期的开始就要往前推几年,大概是在80年代初。从我们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澳门少儿文学不仅在澳门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即便是在整个中国少儿文学创作的地域意义上来说,也算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地方。作为澳门文学前驱的澳门“离岸文学”,少儿文学在一般文学中所占比例达到38%;澳门作家协会出版的年度作品选《澳门作家文集》,少儿文学范畴的作品所占的比例竟然也达到了38%。这两个38%非常能够说明澳门对少儿文学创作的重视和高比例的产出。由于澳门作家的教师身份占比较大,教师的责任感使得他们对少儿教育和少儿关爱特别敏感,他们的文学自然会倾向于为少儿服务。澳门特殊的社会生活状态所生成的宁静、安逸的澳门体验,似乎特别适合少儿文学的表现,于是澳门少儿文学在澳门文学中的比例甚高,产量较多。  相似文献   

6.
胡根 《学术研究》2003,(12):111-113
澳门的外文史料中,数量最大而又最重要的是葡文,另外还有以英文、法文、日文、西班牙文等撰写的史料。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大量外文材料未能得到利用。本文据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不完全统计,只列举了其中的一部分外文史料,相信还有更多更重要的史料未能列举。有鉴于此,如果相关机构作出适当支援,使有能力的团体或个人有选择性地翻译一些外文史料,除了有助于发掘、整理扣利用历史文献之外,也可以令中外学者进行必要的交流,以增进了解。  相似文献   

7.
澳门近四百年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它所处的地理环境,使它在汉语粤方言区形成了一个多语并存的社会语言环境.这种语言环境是与澳门人口的人种结构密切相关的.正如安瑞志先生《“澳门人口及发展”内容简介》所说:“澳门本地人可分三类:土生葡人——即一般人所指操葡语的中葡混血儿、中国人、及葡萄牙人.过去四百  相似文献   

8.
叶农 《学术研究》2005,(12):88-94
澳门圣若瑟修院由耶稣会于1728年创办,1784年由葡国与法国遣使会合作复办。在19世纪20年代之后,深受澳门政治形势的影响,至1856年结束了遣使会管理时期。在这个时期担任老师等职位的共有23位,开设的课程有哲学、宗教、修辞、数学、阅读、书写、计算、葡文、拉丁文、英文、法文、中文、音乐等。培养的学生,目前所知的有19人之多。并有江沙维等一批师生从事汉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程祥徽先生是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语言学家。程先生1934年出生于武汉,1957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58—1979年在青海民族学院任教,自1981年起在澳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中文学院院长。现任澳门语言学会会长、澳门写作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多所高等院校客座教授、学术社团顾问。是第九、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澳门回归前任政府文化委员、语言状况关注委员会委员、法律翻译办公室顾问,2011年获澳门特区政府颁授的文化功绩勋章。  相似文献   

10.
具有 40 0多年开埠历史的澳门 ,虽然地域狭小 ,但由于长期以来它一直处于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处 ,在语言、文学、法律、教育 ,乃至生活习俗等许多方面 ,都与外来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形成了中西文化交融中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有人把澳门文化称之为“殖民文化”、“杂交文化”、“中西合璧文化”等等。这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术观点 ,说明了澳门文化的多元性特征。本文从广义上的文化视角 ,择其要者 ,来阐述澳门文化的多元性 ,并对澳门文化的传承提出粗略的看法。上篇澳门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体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这一特征的形成 ,一与澳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