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雕塑与环境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雕塑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而产生的,是环境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环境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美化周围环境,同时,它又以周围环境和氛围作为背景,力求与环境融合为一体,从而产生和谐美。  相似文献   

2.
黄河蒲津渡开元铁牛雕塑群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开元年间重修黄河蒲津渡浮桥时建造的铁牛群雕的出土,使我们必须思考它的如下意义它的艺术构想中融注着异常强悍的国家意志和壮盛的时代精神;它不仅具有创造性的实用价值,而且展示了唐代雕塑艺术的别一种审美境界它有庞大而别致的布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有极具创造性的形体铸塑,并表现出对气势雄浑的审美风格的自觉追求。从唐代乃至整个古代美术史的视野来看,这个群雕既与盛唐艺术同气相应,又在宗教雕塑与陵墓仪卫雕塑两类题材之外,别立一种艺术范型它是风格、内涵独具的实用建筑艺术雕塑。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应该给这一艺术创造以客观的估量。  相似文献   

3.
陈文德 《南方论刊》2012,(12):87-88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国对外贸易量持续上涨,具有中国特色的瓷器自然成为了受热捧的对象。当前,我国陶瓷雕塑的出口占到了整体出口的一定比例,对待陶瓷雕塑的价值要理性判断,除了陶瓷雕塑自身的艺术价值外还要了解陶瓷雕塑的商品价值。本文中针对陶瓷雕塑的艺术价值与商品性价值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详细解释了陶瓷雕塑的艺术价值与商品性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唐代佛教雕塑与罗马式、哥特式雕塑的美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永强 《天府新论》2008,(4):152-154
作为宗教造像学和中西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雕塑和基督教雕塑不仅分别反映了中西宗教文化的特点,也综合性地提供了中西文化及中西传统审美心理的象征.本文从宗教性与世俗性、象征性与写实性、阳刚美与阴柔美等不同层面,以历史的观点,运用艺术比较学方法,论述了唐代佛教雕塑与基督教罗马式、哥特式雕塑在美学上的异同及其文化依据.  相似文献   

5.
《艺术与空间》是当代大哲海德格尔的一篇讨论雕塑艺术的哲学沉思录.海德格尔《艺术与空间》着眼于“解蔽——遮蔽”的二重性的存在的真理(Aletheia)观,来阐明雕塑艺术的空间观,文章的主轴是海德格尔《艺术与空间》讨论“空间化”具容纳(Zulassen)和安置(Einrichten)双重方式,对比于老子第十一章所说的“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以及第一章的“有无玄同”,阐明二者在思想上的相通性.文章就此继续探讨海德格尔由“无”进而探讨“四方”,和老子所论的四大有其思想上的亲缘性,此中蕴含了造型艺术的空间观的跨文化沟通.文章并将海德格尔的空间观所涉及的“空”、“无”以及“事件发生”在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的发展进程之中加以讨论,及对于其与老子的道的有无玄同加以对比.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雕塑艺术发展史上,陶塑是最纯正、最本土的艺术.写意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特质与灵魂,受其影响,中国古代写意陶塑以其大胆写意、雄浑朴拙、率真天然、自由奔放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陶塑家们把本土文化自觉和借鉴西方艺术成就结合起来,以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为灵魂,融入西方雕塑艺术的成就,用新观念、新手法不断拓展写意陶塑新境界,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写意陶塑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创作队伍不断扩大,理性自觉不断增强,创作水平不断提高,使中华民族写意陶塑传统得到回归和发扬.  相似文献   

7.
通过雕塑作品的创作欲望、动机、作品所用元素与象征性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所表达的直接艺术意义、社会意义和目的,来阐述雕塑象征性与象征性作品的社会和历史精神以及人生哲理与审美理想.基于"白马不是王子"系列雕塑作品,笔者给出了如何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塑作品.  相似文献   

8.
雕塑具有自己的多种语言,其中语言就是一种分类,每一件雕塑作品都包含有这两种语言,只是分量不同.当人们划分具象雕塑和抽象雕塑时,就依据具象语言与抽象语言所占的比重来划分具象雕塑和抽象雕塑.抽象艺术、具象艺术与艺术作品中的抽象语言、具象语言是两类不同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不同的地域,具象雕塑和抽象雕塑有不同的抽象雕塑,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可能偏重具象语言,也可能偏重抽象语言.具象是第一位的,抽象是第二位的,先有具象的认识,再有抽象的认识,具象是基础,抽象是升华.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事物的抽象和具象是不可割裂的统一体,抽象融合具象,抽象和具象相互包容、相互交织.  相似文献   

9.
段禹农 《天府新论》2008,(5):108-112
从城市景观雕塑艺术的角度,对成都近年来主要的城市景观雕塑作品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这两大文化符号的成功运用,是构成成都城市雕塑艺术特色的主要因素.雕塑要把城市的文明和历史的记忆留存下来,需要雕塑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修养和不懈的创新精神:挖掘并记录成都历史,用雕塑记录重大事件;提炼"成都精神"并用雕塑语言表达出来;用雕塑代言成都文明.利用地方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符号,创造出既有地域文化背景,又具鲜明时代特色的景观雕塑,载入公民的视角记忆,这是未来成都雕塑展现出来的新方向,也许是新世纪中国雕塑家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取向之一.  相似文献   

10.
刘野 《家庭科技》2008,(12):42-42
国外心理治疗中流行一种艺术治疗,患者通过绘画、剪贴、雕塑等方式,既能表达自我,又能稳定与宣泄隋绪,功效独到。对中国人来说,书法也是一门艺术,与绘画、剪贴、雕塑取得的功效不相上下。  相似文献   

11.
姜涛 《学术探索》2012,(5):102-105
本文通过首先对企业文化与公共雕塑艺术之间的相关概念及功能的探讨,进而分析企业公共雕塑艺术的主要文化特征,最后阐述企业公共雕塑艺术是企业文化的物化,企业公共雕塑作为一项设计活动是企业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  相似文献   

12.
绘画和雕塑艺术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其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旧石器时代。史前先民运用绘画和雕塑等造塑艺术形式描绘了自己的形象,这可以从大量的考古出土文物资料中得到印证,虽然这些绘画和雕塑艺术品从技法上看都比较简单、写实、笨拙,但其外形不失人类本身的主要特征。本文通过一些出土的远古艺术品及史料,来审视一下史前先民的真实形象。一、服饰俱全大约从二万年前左右的山顶洞人所居住的遗迹中,发现了一枚3.3厘米带孔的骨针开始,1至少说明史前先民已有了缝制衣服的工具,主要起着缝绑或缝合皮张的连接作用,直接将剥落的动物皮原始利用…  相似文献   

13.
精神元素与物质硬件的空间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景与物”的统一,体现相生相长、景物共生的艺术观念,是当代国际上倡导的人、城市与环境相融合的最大主题,也是现代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理念的世界性话语。为此对如何实现城市景观的景物共生、怎样把握景观雕塑的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欧阳瑰丽 《云梦学刊》2008,29(6):100-102
纤维艺术是调节和补充人与建筑空间情感的物质媒介,是现代艺术的一种形式,被誉为现代壁挂的开拓者.从公共空间入手,结合不同的纤维材料以及他们所表达的意蕴.进行深入的分析,借用物理学名词"场"来刻画纤维艺术与建筑空间相的相关性,探讨公共空间、纤维材料与人的视觉、心理体验的效应,揭示了纤维材料在不同的公共空间内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秦陵兵马俑表现了极高的写实造型水平,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雕塑艺术宝库。秦俑雕塑数量多、体量大、形象写实、神态各异,从造型角度看可以概括为“真”和“异”。秦俑雕塑造型风格形成的原因在于:一是秦朝的丧葬习俗,二是统一稳定的经济基础和强权政治,三是尚武、尚实的文化理念。秦俑雕塑承前启后,在思想性、艺术性和造型风格上都开创了新的境界,对后世雕塑影响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6.
《中文信息》2007,(12):131-134
薄荷片推荐:板凳龙在浙江省许多地方都有,浦江板凳龙较具代表性。西汉武帝年闻就已兴起,浦江板凳龙,又称为长灯、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一条龙从头到尾,由几十节、几百节甚至上千节板凳串联而成,阵形变化丰富,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游动时又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保留了我国尤其是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带以民众信仰龙为特点的传统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雕塑发展,既要继承传统,审视和重释传统,又要破除"西方中心论"从东西方各民族的雕塑文化中汲取人性健康的养料,既不失去和世界接轨的机会,又坚持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是后殖民时代的我们在"全球化"和本土化艰难悖反中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议题:1.重审中国传统的雕塑精神:天人和谐的圆舞与柔韧不息的智慧.2.重审中国古代人物雕塑之憾:主体人之缺失.3.重看西方雕塑中注重人本体之光荣传统.4.近观东方雕塑(重点谈印度雕塑文化)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242-246
在艺术的分类中,建筑艺术与绘画、雕塑艺术同属于造型艺术,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混淆了它们的界限。尽管它们在审美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建筑艺术在空间和实用性方面却与绘画、雕塑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用绘画、雕塑的艺术性去规范建筑艺术。从根本上讲,审美只是建筑艺术的一部分,建筑的艺术本性更多源自人们对居住、家园及人之存在的理解,即作为一种为人类提供"诗意居住"的空间艺术。  相似文献   

19.
长春世界雕塑公园汇集了世界顶级雕塑大师三百多座优秀雕塑作品,然而,部分雕塑名称英译存在文化失真现象,严重影响作品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艺术价值。在此旨在探讨雕塑作品汉语名称四字词组的互文性特征,并根据杂合理论,以异化策略为主,归化策略为辅,纠正其存在的误译、错译现象,为中西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宋代在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佛教雕塑艺术体现了禅境与艺境的会通.山西长治法兴寺、崇庆寺等寺院所遗存的宋塑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高妙的表现手法实现了艺境生发过程与禅思悟入层次的契合.同时,审美受众亦从多个审美角度对宋塑艺术进行观赏和考量,各自收获其对宋塑艺韵、禅思、哲理的理解和回味,并由此生出不同程度的契会境层.宋塑艺术亦在此禅境和艺境的相互文化观照下实现了其展现圣洁神性和复归质朴人性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