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当代文学史写作中的“知识共同体”与“文学谱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存在着一个以本质主义为理论依据,以文学谱系学为方法论的"知识共同体"。其成员通过对文学史史料的"组织"与"分配",从纷繁芜杂的文学现象中构筑起一个相对自足和稳定的文学谱系,并以评论、专著和教材的形式重构了我们关于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然而,这个知识共同体却因其对当代文学学科合法性的现代性焦虑,在建构文学史神话的同时也陷入了一种本质主义的历史迷思。  相似文献   

2.
福柯的思想在方法论上经历了一个由知识考古学到谱系学的转变,这一转变导致了他思想上的重大变革。整体上看,五月风暴的政治冲击、福柯本人的权力意志、知识考古学方法的先天缺陷构成了福柯方法论转型的原因,而谱系学方法论的提出,在考古学原有的话语分析基础上扩充出了权力与肉体的维度,使得福柯发现了权力—知识—肉体三者之间的共谋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讨论以中国大陆学界为中心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平台”对各国华文文学研究所抱持的学术视野,以及对此一学科的定义;接着以《海外华文文学史》和《世界华文文学概要》对马华文学的研究缺失为例,讨论跨疆界、跨文化研究所面对的困境;最后论及当代马华文学跟世华研究平台接轨时,必须重视的(内部与外缘)问题。作为一个跨疆界与跨文化的研究个案,当代马华文学突显了许多重要的高难度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中 ,对“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的重新发掘和评价 ,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有学者认为 ,可以将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知识谱系学”方法 ,运用于对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原则、方法以及历史分期的探索 ,并提出将“知识考古学”作为当代文学史的一种写作方式。但由于对二者语境化的处理和对知识 ( savoir)这一环节的忽视 ,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读、误用 ,使得人们对这种探讨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文艺理论流派众多,整个文艺理论的思维体系呈现多元、开放、包容的状态。在新世纪初,文艺理论家们整合了20世纪的文艺理论,形成了消费谱系、知识与技术谱系、传媒谱系、文化谱系等文艺理论谱系。本文以新世纪文艺理论谱系为论述着眼点,以新世纪文学现实主潮为基础,旨在向人们提供更开阔的文艺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6.
张溢木  王乐 《理论界》2012,(2):76-78
伦理有着调节人伦关系的重要功能,伦理调控在社会调控中承担着基础性作用。从伦理与道德,从调节、控制与调控,从伦理调控与道德调控这样三个层面对伦理调控的概念加以知识谱系性的考察,有助于理解和认识伦理调控的概念,厘清伦理调控在整个社会调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作为湖南区域学术的概括,"湘学"一词最早在19世纪末出现,至20世纪20年代,湘学已经成为湖南区域学术的专称。湘学经历了楚南之学、湖湘学派、船山之学、晚清经世理学等发展形态,形成了学术传承及其形态,即所谓学术谱系。到清末民初,注入了近代科学的因素,由此而转型为近代湘学。湘学是湖南区域学术,是湖湘文化的内核,也是湖南精神的理论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同人期刊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五四”前后的多元化和30年代的普罗化.同人期刊在文学生产、传播、接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人期刊的存在开创了“五四”文学多元、开放的局面;独立自由的办刊宗旨,容易规避党派杂志的政治风险,持守文学的人学内涵和审美属性;同人期刊让一批知识分子超脱于党派纷争之外,保持独立精神;同人期刊为现代文学培育、积聚了广泛的读者群.  相似文献   

9.
刘超 《江苏社会科学》2008,9(2):128-135
抗战全面爆发前的十年是晚近中国知识生态史的重要发展阶段,此中,亮点纷呈,疑点亦多。目今,一般的思想文化史研究认为上海为此间中国知识界惟一的中心。经过考察大量的原始史料,本文对此提出商兑意见,即平、沪均为中国知识界之中心,惟功能各有不同而已。北平是教育学术中心,以学院教师居多,上海是文学震中,以自由作家称胜;前者的物质生活普遍丰裕,政治地位亦高;后者生活虽则体面,但仍相对清寒。故此,南北不同的政治态势渊源深厚。此一文化格局、经济格局的背后,乃是思想谱系和政治态势的深刻分歧:前者多系公费留学英美出身,从自由主义角度来继承五四遗产,维系了现代中国的学术共同体;后者则从激进主义视角来理解五四,并最终主导了战后中国知识界的基本走向;然其历史基点均在"五四"。  相似文献   

10.
文学界对当代文学专业研究存在质疑和偏见。当代文学研究吸纳西方理论,有其深厚渊源。梳理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脉络表明,这一学科正在自觉获得一种超越文学研究的视野,在实践着建立起人文学科的“知识共同体”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1.
蒋晓丽  林正 《东岳论丛》2020,(2):146-153+192
知识生态学将知识管理视为与环境动态交互的系统,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使知识呈现出松散耦合与分布式协同的趋势,也使处在信息巨浪中的学习者产生认知闭合与结构化获知的需要。知识谱系重构有利于改善游牧式知识生产,创造性重组与嫁接将促使新闻传播知识递进增值。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应该从顺序性、整合性和连续性入手,通过强化学科互涉的集成、协作与流动,让其知识谱系重构从应然走向实然。  相似文献   

12.
就当前文学史写作对道家文化的研究来说,最大的一个问题乃是文学史家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手段上的本末倒置。对道家文化的文学谱系学描述这一研究手段,自1990年代初开始就一直凌驾于祛魅现代性神话这一研究目标之上。既然历史真实在文学史家的叙述中无迹可寻,那么何妨在发扬道家文化对现代性神话的祛魅功能上大做文章?假若当今的文学史家,不再过度拘泥于对文学谱系这一类所谓"历史真实"的叙述,而是将自己投身于传统文化的精神世界,在秉承道家文化的怀疑和否定精神前提下,方有可能真正实现对既往文学史神话的祛魅与重写。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研究者对于现代作家作品的诠释,暗含了四种知识谱系的对话关系,即受到西方近现代文化思想影响而致力于"人的文学"的一脉,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评价标尺的一脉,海外汉学界以之为"中国"图景的外缘观察方式,以及既作为精神资源又作为创作材料、影响复杂的民间文艺。对于赵树理而言,最后一点是决定性的。以赵树理20世纪40-60年代的接受情况为典型个案,可以深入理解不同知识谱系之间的微妙对话,为深化文学史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4.
姬志闯 《东岳论丛》2019,40(1):21-28
尽管实用主义叙事者们就"古典实用主义"给出了诸多谱系描述,但都因为其"古典"逻辑的各执一词或单一依赖,而让这一标签在谱系范围的多样善变中显得模糊和随意,并因此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于是,对这些"古典"叙事进行分类考察和批判审视,并在"历史"与"逻辑"的辩证张力中进行"古典"逻辑的重构,就成了回答"何谓古典?"、重塑谱系形象进而规避和解决困境的必需,而其对"如何言说古典?"及其方式的回应和预示,也为百年实用主义的整体谱系建构提供了可能方向和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5.
汉字作为"有益的传统",其谱系在文化转型中只能渐进地、部分地重构。在既有的"意义"、"部首"、"声韵"三大类汉字谱系的基础上,可以建构汉字的美学谱系。这一谱系可按照分类学的一般方法,分为Class系、Family科、Genus属、Species种四层级,在系一级可分为"天人、物象、心象、音象"四系。汉字的美学谱系可用"拓扑结构"描述呈现。汉字美学谱系更能接近汉字创制及发展的"原生态",可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可为寻绎天人之间的适当平衡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为全面准确地分析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现状并展望研究进路,以从CNKI数据库选取的1 105篇CSSCI期刊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和文献计量法从年度发文数量、发文作者、研究机构、期刊分布、论文被引频次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知识图谱,清晰直观地呈现了国内学界对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现状。研究热点集中在乡村振兴战略脉络背景、乡村振兴战略内涵要义、乡村振兴战略内容逻辑、乡村振兴战略现实梗阻、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路径五个方面。同时,根据关键词时区演进分析推测未来研究趋势在后脱贫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并提出研究深化的方向,以拓宽学者研究视角,丰富学者研究方法,助推相关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清代浙东学派学术谱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东学派”一词最早系为黄宗羲所使用,但其时意指“浙东王学”,后经章学诚、章太炎和梁启超等人的不断“构建”,逐步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学术谱系序列。而每一次的“构建”无不融入了构建者的情感、意志和价值取向,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18.
论文学知识的历史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知识是人们创作文学、理解文学、看待文学的一种尺度,它有着钥匙的功能,同时还有模具的功能,即它不只是认识文学的门径,其实也是把文学安置到一定框架去的系统。如果说文学知识是进入文学的路线图的话,那么要把握文学知识就需要有对文学知识的历史性的了解和理解。本文从知识的历史性的角度引入议题,然后作为历史性的文学知识的现实价值、文学知识的历史性的合理性与局限、历史性作为文学知识话语的坐标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9.
殖民地时期在华韩国流亡文学中的共同主体性,经历了建构与解构、解构与重构的历史进程。在华韩国流亡文人的个体生命自觉和民族主体性是建构共同主体性的根本前提,而在中国的现代语境则始终是其重要的变数。因为中韩志士面临着共同的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在华韩国流亡文学逐渐表现出交互主体与共同主体性建构的特质。这一建构过程大致经过两个阶段:一是辛亥革命和大革命时期,为探索阶段与初步形成阶段,积累了多方面的历史经验。二是全面抗战时期,为成熟与全面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中韩志士作为共同主体参加中国抗战,进而建构交互主体与共同主体性;在文学活动方面表现为同一主题的共同书写以及戏剧文学的创作与共同演出等。在华韩国流亡文学中的交互主体、共同主体性的建构过程呈现出中韩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亲和性、互动交融性以及共存发展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文艺学学科要在当下语境中突破发展困境、获得新的适应性,既需要全面"自诊",通过梳理本学科的知识形态和话语实践而作出深入的、持续的反思性研究,同时也需要采用"介入"疗法,针对学科危机的本源问题--新时期文艺学学科的知识生产状况,借助社会学考察分析的范式来提供全新的知识清理视野.我们可以从反思社会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多重学理逻辑上剖析文艺学学科的知识生产状况,从而确认中国式生产路径及其特色,为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学科发展走向提供新的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