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关税及其它传统非关税贸易措施对贸易限制作用的下降,技术性贸易壁垒日渐成为阻碍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标准化是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最主要的途径。本文基于欧盟的发展实践,提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标准化相互关系的经济学解释框架,认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市场会以技术标准的基本收益和网络外部性收益为基础选择标准,而统一的标准能促进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基于交易成本降低、贸易创造和规模经济的商品流动效应,以及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动效应。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标准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市场一体化与经济增长:基于长三角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构建市场一体化指数数据库的基础上,研究了长三角地区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发现:市场一体化的增长效应依赖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低经济发展水平阶段,市场非一体化带来经济增长;而在高经济发展水平阶段,市场一体化带来经济增长.这个结论有助于揭示市场(非)一体化的产生原因,并为理解我国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的行为差异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投资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体化发展的程度和范围正日益突破仅以贸易自由化为主的浅度一体化,向包括投资政策等更广泛政策的深度一体化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对区域内国际直接投资(FDI)的流入是否产生了预期的促进效应,这种效应的发生又与哪些因素密切相关?从跨国公司的投资动机出发,对欧盟1996-2006年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对FDI流入有显著促进作用,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等经济初始禀赋条件对投资效应有显著影响。我国在制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措施时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群战略地位的提升,以及一体化区域扩容呈现加速态势,城市群一体化经济增长效应评估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科学问题。为此,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扩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1990—2017年城市尺度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多角度评估政府合作推动的城市群一体化经济增长效应,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分析一体化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发现:城市群一体化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且这一效应具有较强稳健性。多角度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城市群一体化经济增长效应的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城市规模越大,促进效应越大,融入一体化时间越长,促进效应越强,不同批次之间效应的下降态势,以及区域之间浙江>安徽>江苏的效应差异。市场一体化深化、要素集聚能力提升是一体化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但空间溢出效应“距离衰减”、产业关联“核心—边缘”格局是效应异质性的重要因素,这对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区域扩容,助力城市群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和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提高区际贸易自由度,促进产品、要素等的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一体化具有贸易转移、生产转移和投资转移效应,有利于提高一体化区域总体的福利水平。尽管经济一体化降低非一体化区域的福利水平,但正因为存在经济一体化提高一体化区域的福利水平的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发展区域经济的一种重要的途径。本文认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应以提高区际贸易自由度为核心,以市场一体化为基础,以有效的主体组织和适当的补偿机制为保证。  相似文献   

6.
蔡抒音 《东南学术》2003,(2):164-168
本文注重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入手,分析东亚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内贸易发展等原因所带来的一体化进程,并选择自由贸易区作为其一体化的初步形式.在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探讨时着重就其现实需要性、贸易效应以及实现目标而论述.  相似文献   

7.
陆利香 《学术论坛》2012,35(8):183-188
作为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包容性增长之于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意义重大。贫困和不平等的广泛持续存在是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包容性增长的必然要求;相互信任与求同存异则是实现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包容性增长的前提;而必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贸易投资自由化是实现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包容性增长的策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未来我国应继续秉承包容性增长的理念,践行包容性增长,积极推动中国-东盟区经济一体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8.
推动亚欧大陆交通基础设施联通、促进经济地理重塑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构建包括“一带一路”沿线、中国、世界其他区域的三地区非对称自由资本模型,运用新经济地理学原理分析“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联通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格局的内在机制,模拟其引发的生产、投资和贸易转移效应,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联通将在亚欧大陆内、外两个层面产生生产、投资和贸易转移效应,形成亚欧大陆内的核心-边缘结构与亚欧大陆对外围的核心-边缘结构。其中,本地市场放大效应是世界产业经济地理和贸易经济地理重塑的重要原因。因此,“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应着力联通市场规模大、交汇线路多的区域,整体上应致力于联通东亚和西欧两大市场,加速亚欧大陆一体化,促进“世界岛”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将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思想与内生增长模型有机结合,把制度作为一种内生、可变的决定性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之中,在对制度变迁的指标测度进行借鉴与修正的基础上,尝试基于扩展的Barro型回归方程、采用动态面板回归方法实证考察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效应。研究发现:在其它变量加以控制的前提下,人均GDP增长率与人均GDP的初始规模呈现负相关,中国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条件收敛性,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经济开放度和人力资本的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市场化进程的经济增长促进效应存在递减趋势;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东部地区经济开放度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但也容易受到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人力资本和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从理论研究来看,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性效应,而城市是规模经济和外部性最为集中的空间载体体现.快速城市化和城市规模、结构在区域间布局的调整是中国未来经济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也是解决城乡区域分割,实现城乡、区域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引力模型定量研究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创造的贸易效应,并提出推进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玉  张占斌 《东南学术》2021,(5):129-138
当前区域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支撑,但区域一体化在打破要素流动障碍时,也不可避免地加剧了要素错配,作为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变革的数字经济崛起,能否改善区域内生产要素配置,进而推动区域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以2010-2018年中国7大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造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一体化指标,分析数字经济与区域一体化水平的关系,并探讨生产要素配置的中介效应.实证研究发现: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一体化水平有所上升,相反哈长、中原、成渝一体化水平有所下降.数字经济发展将抑制城市群区域经济增长一体化水平,但能促进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创新、环境一体化水平.生产要素配置不平衡是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群一体化关系的中介变量,但劳动力配置不平衡与资本配置不平衡的中介效应恰好相反.数字经济发展会降低劳动力要素配置不平衡,增加资本要素配置不平衡.因此,如何降低区域资本要素错配是在发展数字经济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系统梳理国际经济学有关理论尤其是最新扩展的基础上,就一体化理论对中国这样的大国经济内部区域经济整合分析的适用性,做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国际经济学之一体化理论,总框架无一例外地定位于相邻国家,但对相邻国家间经济整合的分析,所涉论题本质上属于区域经济问题,且形成与拓展了一些好的分析范式与方法。一体化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核心论题围绕成员决策权限与利益分配展开。国际经济学框架下的一体化理论,在分析中国这样的大国经济,尤其是涵盖了港澳台多个单独关税区的大国的地区经济整合问题时,具有很大的适用性。对研究大陆内部区域经济整合问题,也有一定适用性,但须以对相关约束条件与制度环境的必要修正为前提。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当代世界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对世界贸易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它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与贸易的迅速增长,也对国际法上国家主权提出了挑战。区域经济一体化一方面使国家主权的行使受到某些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又为国家主权向外延伸提供了条件和空间,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并没有改变国家的最后决定权,仅仅是使国家主权的行使方式发生了变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分散、个体的国家主权组合和提升为统一、集体的主权的过程,是国家通过限制暂时、局部的权利,获得长远、全局利益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创新要素、空间格局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98-2011年间中国30个省份数据,研究分析中国人力创新要素、资本创新要素、产业创新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与中国30个省区创新要素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资本创新要素是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产业创新要素的经济增长效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人力创新要素对经济增长推动效应的发挥须经历“磨合周期”的考验.为此,加大研发资金的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以促进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耦合式优化,推动研发人员的空间集聚与知识共享.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潮流。2002年11月签订的《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我国与东盟建设“10+1”自由贸易区(FAT-Free Trade Area)的计划进入正式实施阶段,这对我国经济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一从理论上来看,自由贸易区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旨在消除成员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大区域成员国间相互贸易和投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具有较为严密的制度性安排的区域一体化形式,这种区域合作方式会对区域内当事国的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贸易创造效应。贸易创造效应是…  相似文献   

18.
寻求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新突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亚区域走向经济一体化有其客观必然性 :是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竞争加剧的必然要求 ,贸易和投资规模的扩大、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IT电子信息产业的兴起为其奠定了客观基础。该区域经济合作具有以下特点 :是多重矛盾并存下的区域经济合作 ;各国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落差 ;区域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 ,这些特点严重制约了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供选择的形式有 :东盟型的自由贸易区、北美型的自由贸易区、铁路和能源一体化联营、东亚地中海自由贸易圈、经济增长三角以及欧盟模式、APEC模式、雁行模式等。今后 ,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框架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致力于中国与东盟之间建立全面的经济合作关系。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进程又与东盟内部的经济一体化密切相关。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形式与实施的时间框架等方面系统研究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盟经济一体化两个框架内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将有利于推进中国与东盟的全面经济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以股票市场规模、股票市场流动性和股票市场融资率为门槛变量,就股票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进行检验,实证结果显示,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相关,而是呈现促进或抑制的关系。相对于经济而言,股票市场发展向上或者向下的过度偏离都会抑制经济增长。股票市场规模与融资率对经济增长存在一个门槛效应,股票市场流动性对经济增长存在双门槛效应。具体而言,股票市场规模对经济增长效应总体为负,但呈边际效应递增的趋势,且随着股票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终将开始显现。股票市场流动性对经济增长有一个合理的范围,在此范围内,股票市场流动性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关系,低于或者高于合理范围时,则抑制了经济增长。股票市场融资率对经济增长存在一个门槛效应,低于门槛值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高于门槛值则不利于经济增长。根据实证结果,分别就股票市场规模,股票市场流动性、股票市场融资率促进实体经济增长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