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绪明 《学术论坛》2007,30(7):58-6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资本统治的确立指认为异化劳动这一基本的"经济事实",其实质是抽象劳动对人的统治.马克思将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结合起来,揭示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即积累起来的死劳动对人的活劳动的统治,揭穿了现代社会异化关系的本质在于抽象劳动成为现代劳动.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核心范畴,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整个哲学的批判,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意义的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第一个总体性文本,是马克思思想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是一门严格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而非一门简单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它不仅批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存在方式,还批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身。依据不同的立场,对《资本论》的读法也不同。政治经济学解读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其他解读(如哲学化解读)的合理性和可能性。《资本论》是一部开放性著作,不会因某一学科的解读而封闭。《资本论》中的存在论是对象性存在和关系性存在的统一,既解开了存在的秘密,又揭示了人的社会存在和历史存在。重审这桩学术公案有利于反思和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用发展观点研究《资本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不仅在经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当代及未来经济科学的发展仍然具有伟大的指导作用。 第一、《资本论》集中了二百年来经济科学的丰富成果,并加以改造和创造性的发展,把经济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简要地回顾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他指出:“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李嘉图作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碰到了  相似文献   

4.
“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本论》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经济范畴和资本运动逻辑的考察与分析,深刻地揭示了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下的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对现实的描述与破解存在的秘密的统一。它为缩短和减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阵痛和实现人类解放指明了现实道路,也为反思现代性提供了深层的存在论解释。《资本论》表明,马克思是真正的人道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抽象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马克思思想直接理论来源的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它们共同的理论取向就是追求人之为人的"理性自由"。但古典哲学受其"观念论"影响,看重的是"精神自由",其自由仍然是"虚化"的;古典经济学受其"经验论"影响,看重的是"经济自由",其自由仍然是"物化"的。在二者之间自由还存在一个需要弥合和超越的"张力"。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既超越了自由的"虚化",又超越了自由的"物化",进而建构了每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最终走向了自由的"现实化"。  相似文献   

6.
柯尔施通过追问"何谓政治经济学批判"来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他认为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资本论》持有一种革命性立场,代表的是新阶级的利益。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政治经济学的前提批判,它表明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范畴都可溯源于"劳动",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劳动并不是抽象的一般劳动,而是"雇佣劳动者的劳动"。马克思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构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核心,它使政治经济学批判获得了更深刻和更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标志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形成。这一体系的形成离不开马克思诠释政治经济学范畴的特殊方法。本文通过对《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深入研究,从逻辑起点、辩证方法、哲学基础三个方面对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方法的科学性和独特性进行梳理,阐明了马克思的方法对于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性,揭示了马克思的方法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特点,指出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方法对于构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的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科信息     
《大庆社会科学》2014,(1):159-160
正马克思的资本批判逻辑及启示常江、杨莱撰文指出,《资本论》及其手搞不仅具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性质,而且葆有社会历史批判的实践品格。《资本论》以双重批判的整体视野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发展和现代人自我解放的思想逻辑。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批判逻辑是通过"哲学—经济学"研究的不断视阈融合实现的。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通过古典经济学的批判性研究,形成了对"资本"本质的自我理解:资本是一种"积蓄的劳动"或"对他人劳动产品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哲学化研究认为,《资本论》考察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研究了“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资本论》实现了某种哲学革命。这种研究,把物与物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的表现、掩盖与支配的多维关系,简化为一种缺乏解释力的单纯的掩盖关系,把以物(商品)的关系为“中介”的人的相互依赖的历史阶段,呈现为用抽象概念就足以描述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对《资本论》所做的哲学化解读只有使马克思退回到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水平上才能够成立,它不会为我们理解《资本论》中的核心思想提供应有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用哲学批判了当时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青年马克思利用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进行“交叉重建”的方法确立了批判的哲学基础:实践的、辩证的哲学人本学。以这一哲学作为批判和解剖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利器”,马克思发现和揭示了古典经济学的充当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立场,找到了批判的入口:批判古典经济学的无批判的前提—具体的经济学范畴。在对政治经济学范畴展开剖析的基础上,马克思实际上开始了对作为古典经济学反映和研究的“实体”———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从而为以后经济和哲学研究作了一次重要的尽管不成功的思想整理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的认识论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式的直观,相反,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产物,它是建筑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上的反思.《资本论》反思方法的全新性质奠基于历史实践原则,反思方法的最高成果则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范畴的前提批判.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抽象的和具体的两种形态。抽象形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 ,具体形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至第三卷的第七篇中。这一划分既符合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历史发展过程 ,也是马克思总结古典经济学派失足的教训 ,运用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方法创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结果。这一划分在理论上可回答长期以来国内外一些论者对《资本论》的诘难 ,并对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为回应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写作了《哲学的贫困》。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批评了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立场,更重要的在于,它为《资本论》尤其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奠定了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批判不是外在的抽象经济范畴的研究,而是以经济范畴为中介的"物与物的关系"下掩盖着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关于共产主义的人类范畴文明的大逻辑。  相似文献   

14.
徐娜 《天府新论》2020,(3):17-23
柄谷行人借助康德超越论“强烈的视差”来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依照这种解读模式,柄谷行人从对价值形式理论的分析入手,批判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对价值形式的忽视,进而基于交换和流通解构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构建了一种消费者抵抗理论。然而,柄谷行人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并未超出古典经济学的水平,以价值形式理论来解构剩余价值理论表现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无批判认同,所构建的消费抵抗理论也不过是一种主观主义形式化的浪漫式幻想。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学方法论的支撑。《资本论》是马克思毕其一生精力写就的一部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它同时也是一部科学方法论的巨著。在此通过深入学习《资本论》,概括总结了其中的方法论的精神实质,对于我们深刻反思和总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爱玲 《齐鲁学刊》2007,25(5):117-12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集中论述了其信用思想。他认为信用从奴隶社会开始就以古老的生息资本的形式——高利贷资本存在,但信用真正大范围地发展和发挥作用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信用是经济上的一种借贷行为,是从属于商品货币关系的一个经济学范畴,也是一种人格主张、一种公众信仰,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道德和伦理范畴。信用产生的必然性及信用内涵的复合性,一方面决定了其在资本主义生产运行中必然具有的双重社会效应;另一方面也蕴涵着资本主义信用作为一项关系范畴的本质和秘密。  相似文献   

17.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力与唯物史观的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力概念最初在古典经济学中被广泛使用。马克思首次使用生产力概念(Produktionskraft)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此时还沿袭着古典经济学的用法。经过《神圣家族》、《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等文本,马克思变革了生产力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在恩格斯手写稿上的加写来进一步确定生产力概念(Produktivkrafte)的哲学内涵,并且把生产力理解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概念的革命性变革还在于,它优化了德国古典哲学与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的诸范畴。以生产力为理论坐标,马克思和恩格斯建构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8.
内容提要]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著述《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更是一部哲学著作,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贯穿于其中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资本论》以十九世纪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作为典型例证,在现实的经济事实层面即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联系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  相似文献   

19.
一斯密和马克思,一位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大师,一位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和《资本论》举世瞩目,一部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巅峰之作,一部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圣经。他们的思想和著作都不可等量齐观,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却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之一。比较其中的分工理论,对于了解斯密经济思想的功绩和缺陷,以及了解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渊源和贡献,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的叙述结构变迁,体现着马克思不断根据现实问题的变化而调整致思路向的过程。起初,为了破解所谓的“物质利益”难题,马克思形成了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两卷本著作”“三本书构想”的计划。尔后,超越物质利益所表征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分的“浅层”,马克思深入现代社会结构内部,以生产结构这一现实问题为导向展开探讨,形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五个分篇”“六册计划”。在现代社会生产结构中,资本逻辑是极为关键的核心要素。马克思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了关于《资本论》的“九项内容”“三卷四册结构”。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和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对它的变革来构建一种文明新形态,真正实现人的解放。这个目的决定了《资本论》的叙述结构始终是开放的、未完成的,从而推动马克思为之不懈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