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代以来,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变迁的一个基本脉络是:个体—家族统治的衰落,组织管控的兴起和转变,制度调节的作用日益重要;"党治国"的进入和逐渐回归本位,似乎是理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变迁的关键线索。现阶段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过程中,"抽象的形式化权威"与"具体的实体性权威"的"渐进式替代"需要较长时间。过渡期内,"具体的实体性组织权威"由"总控制者"向"总协调者"的角色转变,有利于"渐进式替代"稳定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国有企业改革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焦点中共中关关于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二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这两个根本性转变中,经济体制转轨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基础,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体制转轨的进程,才能有效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江泽民总书记强调指出:“实现未来1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诸多矛盾中,当前主要的矛盾是国有企业改革.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来看.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4年,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占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企业户数17%,资产总额61.5%,销售收入52%,利润总额46%.国有企业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的31.9%.国有单位货物运输量占全国的82.5%,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97.2%.而且,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许多重要基础产业、主导产业中,如能源、交通、基础原材料、通讯、金融等产业,国有企业都占了支配地位,有的是绝对支配地位.可见,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民经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党政关系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处于当然的领导地位,政府接受执政党的领导,成为党在公共事务领域的决策执行者,政府的核心价值、体制构成、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也取决于执政党的制度性安排。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政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合一型向嵌入型转变的漫长的历史变迁。这一变迁过程投射到国家治理层面,内在地决定了中国作为单一制国家特有的两位一体治理方式的变革逻辑,渐进演绎出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家建设和国家成长的内在轨迹,为中国的发展奇迹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合理性支持。  相似文献   

4.
权威是保证企业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 ,同时又是以职工对权力的认同为“合法性”基础的。本文通过实证调查资料表明 :职工对公有企业管理权威的认同是以价值理性权威为主 ,对非公有企业管理权威的认同则是以工具理性权威为主 ;而且国有企业职工与外资企业职工在权威意识上存在差别 ,即国有企业职工对价值理性权威的认同高于外资企业职工 ,而外资企业职工对工具理性权威的认同高于国有企业职工。职工权威意识的所有制差别受到职工权利意识的所有制差别的影响 ,与长期政企不分导致的企业管理行为高度政治化相联系。职工的权威意识反映出职工对企业管理行为的评价存在双重价值标准 ,从而造成企业管理不同的非正式约束环境。要消除双重价值标准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秩序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必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劳企关系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5.
一、现状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黑龙江省的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已由过去的扩权让利、承包经营,进入到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制度创新、配套改革为特征的新阶段。这一阶段以贯彻落实《企业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机条例》、进一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完善各类企业改革试点。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制度创新阶段。几年来,黑龙江省采取了股份制试点、优化资本结构城市试点等;通过“抓大放小”实施对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对国有中小型企业实行了委托经营试点和产权制度改造,强化了引资嫁接力度。…  相似文献   

6.
论国有企业的权威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权威结构的角度研究中国的国有企业,可以看出国家和政府在国企权威结构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剖析国企内部的权威关系与结构特征,不难发现行政支配性的控制和非合理化的权威是导致国企危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经历了:“国家经纪体制”下的“乡镇自治”、“国家全能体制”下的“人民公社制度”(早期为“议行合一”制度)和“乡政村治”下的“村民自治”三种制度变迁。进入21世纪,随着传统农业财政体制向现代公共财政体制的转变,农村基层政权组织进行了相应的治理体制改革,本文认为对此应在转变政权职能、改革事业单位体制、统一财政体制与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四个方面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8.
刘迟 《兰州学刊》2011,(9):58-64
文章在对社区组织权威行动、互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制度理论视角对基层社区组织权威生成转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以及基层社区组织权威的生成都在制度空间的区域性和社会性的两大特征影响下产生和运作,从而得出了制度空间模型图,并指出契合制度空间需求特征的社区组织权威才是和谐社区需要的合理性权威。  相似文献   

9.
全国知名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在不同年代各领风骚 ,使两省农村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两条不同的改革发展道路 ,产生两种经济运行机制。本文通过对江浙两省农村工业的发展分析比较认为 ,企业体制与企业运行机制是造成江浙两省农村工业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企业体制是特定历史时期和环境条件下的产物 ,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 ,企业体制也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当前 ,农村工业企业的体制创新 ,要顺应国际性的发展趋势 ,逐步向产权多元化、经营多样化、组织规模化、管理科学化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农村社区政府职能要由行政干预型向服务型转变 ,政府要成为服务企业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体制变迁过程是在市场机制缺损的条件下由政府部门来推动的,由此便决定了国有企业的体制变迁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而非诱致性制度变迁。因此,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便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紧迫任务,其中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应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转变的三个命题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在起源并形成于政治过程的社会主义工业关系的制度框架下 ,国有企业演化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结构。这种以“铁饭碗”和工作场所福利制为核心内容的制度结构使管理者从来没有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协调生产过程。这是导致国有企业管理能力长期欠发达的根本原因 ,也是其转变的直接障碍。在从计划到市场的过渡中 ,国有企业的改造需要一个独立的组织转变过程 ,而转变的根本标志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管理控制。基于把管理型式和组织形式识别为决定企业经济绩效的关键变量 ,本文认为 ,企业组织转变的起点是从操作层次上做起的管理和组织变化 ,而不是产权改革。因此 ,国家没有必要简单地放弃国有企业 ,而应该把改革的立足点放在有助于企业实现对生产过程管理控制的制度变革上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正经历一个由"送文化"模式向"种文化"模式转折的时期,而要实现这一模式的顺利转型,吸引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以建立起国有文化单位与民间文化组织的契约竞争关系至关重要.为此,国家需要实现从政策思路到管理技术方案的全面创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传统文化事业体制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任何组织都要实行某种组织原则,否则就不可能存在。无产阶级建立共产党组织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原则,那么,国有企业按照《公司法》改制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结构和领导体制后,企业党组织应实行什么样的组织原则、领导制度和领导方法呢?现代企业制度下的领导体制与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有什么关系,能不能与民主集中制原则相“对接”?进一步说,现代企业制度下的领导体制是不是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载体”?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空白点”。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一、现代企业制度的领导…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企业家报酬制度的变迁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激励空缺”是我国企业家报酬制度中一个独特的历史难题。解决这一历史难题,需要结合国情批判地借鉴国际企业界期权报酬制度等有效经验。为此,本文在概括分析我国企业家报酬制度的主要问题和评述从“承包制”到“年薪制”的制度变迁基础上,专门探讨了我国企业家报酬制度创新面临的现实障碍与政策选择。作者认为,推行企业家期权报酬制度创新,应根据上市公司、高科技企业、非上市国有大、中、小型企业的各自特点进行分类指导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中国计划经济制度变迁的一般模式,是对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的高度理论概括,具有抽象性、宏观性和凝练性的特点。其基本要点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制度变迁的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制度变迁的动因(主体追求制度的高效率);制度变迁的方式(转轨的基本战略关系)。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最核心、最困难的部分,因此,我国采取了“渐进式改革”的形式,改革政策的变化正是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变化的渊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劳动关系具有国家属性,主要表现为国家与工人的关系,在一种富有人情味的松散化管理模式下,劳动关系的运作可以从微妙的车间政治中得以体会。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国有经济退出战略和股份制改造的实行成为国企劳动关系变化的临界点。国企劳动关系的整体变化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国企产权改革成为新的劳动关系建立的起点,而非新的劳动关系确立的标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双方围绕经济利益的冲突开始由隐性的利益一体型向显性的利益冲突型转变,且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和冲突发生的数量、范围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冲突的激烈程度也在不断加剧。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管理趋势必将从利益冲突迈向新的利益一体。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这不仅引起乡村土地关系发生改变,而且对中国共产党在整个乡村社会建立新的行政关系和统治权威,以及使新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变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市场体制演进与企业制度变迁的互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体制与企业制度作为市场经济内涵的基本组成部分 ,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从古典市场体制到现代市场体制 ,从古典企业到现代公司制企业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 ,二者呈现出一种互动优化的关联性。市场体制的演进促进了企业制度的变革、企业规模的扩大 ,优化了企业产权、组织、管理制度 ;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竞争行为 ,并要求企业组织对市场进行弥补 ;而企业制度的变迁具有限制或促进市场机制、市场功能发挥 ,甚至具有对市场替代的作用。企业制度的创新为市场体制由“古典体制”向“现代体制”的转换奠定了微观财产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导致单位社会终结和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变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兴趣,但相关研究多为关注组织变迁的客观层面.组织客观制度变迁背后必然伴随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而秩序的达成又依赖于人们的主观认同,我们应该深入考察沉淀在人们心中的意义结构及其作用机制.当制度变迁时,不仅是作为制度表层结构的各种具体规章条文发生变化,更有作为制度深层结构的价值逻辑转换蕴藏其中,作为变革最为深刻的组织形态,国有企业制度变迁伴随国有企业组织意识形态的深刻变化.国家、市场和其他组织是对国有企业组织意识形态分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三个因素,三者力量的交互作用共同框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定位,原有国家一元控制下形成的国--企同构政治意识形态格局正在多元交互力量的冲击下发生分化.  相似文献   

20.
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差异化管控是国有企业深度转化经营机制的内在要求,更关系充分发挥混合所有制经济优势的初衷。当前,国有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参股混改企业仍然沿用“一刀切”式的管理方式,集中表现在管控理念、管控体制、管控模式及管控方式几个方面。建议根据集团集分权程度的不同,结合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股占比、所处行业特性以及战略地位,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差异化管控,积极推进从行政化管控向治理型管控转变,切实加快混合所有制企业差异化管控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