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马克思主义传播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才有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功移植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开放性与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包的特殊品质,是两者相互接纳、契合的先决条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精神上的共通性,则为两个异质文化的契合提供了内在精神支点。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契合,既要挖掘两者的价值契合性,也要利用好两者的互补性,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维度、思想学术维度、社会实践维度的差异互补和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3.
外来文化本土化,必须符合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本土社会需要;二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具有契合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除了适应中国社会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以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许多相融和相通之处,这些共同资源给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与"天人两分"的西方哲学在思维路向上是完全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传统哲学思维路向上的"拒斥",使其与中国传统哲学在思维路向上相契合。首先,两种哲学在主张"一个统一世界"方面,即世界"统一论"方面具有契合性;其次,两种哲学在阐释"人的生存尊严与价值"方面,即"主体性"的正确理解方面具有契合性。  相似文献   

5.
李军林 《船山学刊》2007,4(4):203-20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有着许多相融、相通之处.中国人民求真务实的朴素唯物主义传统、阴阳流转与"否极泰来"的辩证思维传统、"知行之辨"的认知论传统以及"重民"、"大同"的社会历史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互整合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6.
元典的马克思主义虽从西方传入,但经过近百年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沃土,并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本属于异质的文化思想如何在中国成为可能,与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一般说来,文化的路向从其原生形态及其以后,地域、民族、时代之不同则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并经历了不同的历史超越过程。文化的差异性在现代社会已不是一个难以理解的现象,就儒家文化的本质特征来说,它“是一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一种提倡王道的民本的君权文明,一种崇尚人伦…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义之一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提升,又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形式来阐释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杨宏伟 《社会科学家》2012,(4):25-28,3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就已经开始,距今已有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文章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与中国学术界两个维度对整个历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近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展望研究的前景与方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的社会哲学思潮,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足,并生根发芽,这绝不是偶然的文化事件和历史事件,它们彼此之间肯定有着契合之处。当前,在新的历史大环境下,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关联性,将对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最可靠的理论保障。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之处和相互之间的影响,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进行有效梳理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珏 《江西社会科学》2007,2(5):208-210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作出了艰辛的努力,但他们以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次尝试都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转型才最终得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除了传统文化的窘境,指导并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李颖 《晋阳学刊》2009,(5):22-24
产生于不同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在人学思想方面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人学思想上的心理相容性也许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文化原因,主要表现在:两者都以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生活为研究对象;实践性是两者共同的理论目的;群体本位是两者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是两者共同的理论品质;追求和谐是两者共同的价值取向。今天进一步挖掘两者的共性,既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丰富的思想,也为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它是在近百年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它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成为它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能产生共鸣,二者彼此交融、契合,由此,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的产生具有现实根源,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依据之一。虽然"融合论"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性和互补性进行了有益探讨,但它却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功能消融了,从理论和实践的"合理间距"看,"融合论"追求无缝隙的做法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结合"和"融合"是两条不同的道路,只有坚持"结合",才是思考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正确视角。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确立发展定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经之路.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实现内在对接的“思想桥梁”,既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5.
蒋大椿先生的《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一文从关于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问题 ,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 ,关于超越唯物史观的问题等四个方面 ,论述了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这些观点存在逻辑矛盾。其实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根本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并不是某一历史事件的具体规律 ,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惟一不可超越的哲学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方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的具体实际无疑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根据与直接动力,而赓续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基础与文化底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借言赋意”(概念层面)、“耦合再造”(思维层面)和“溯本开新”(价值层面)的方式所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既是一个历史过程,更是一个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不断地传播和发展,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地变革和转型,这正是由于当时中国的国情所致,也是由于两者之间有着相契合之处。在当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结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本文以求是务实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点,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和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性,是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依据.这一改造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选择与融合的过程,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条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五四运动时期,我们选择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历史原因,是期望通过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华传统文化,改造中国社会,挽救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二是文化心理原因,中华传统文化心理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是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条件.马克思主义没有在她的故乡生根发芽,却在中国开花结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心理相契合的明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