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特征.现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教育是在生产力发生巨大变革中,从古代教育体制中脱颖而出,并形成具有生产性的特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要求现代教育把培养新型的、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劳动者和中高级管理者作为中心任务,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知识成为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因此具有了面向生产、为生产服务的生产性特征.同时,现代教育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而发展,教育的结构、内容,以及教育目标和体系,都是在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不断变化着,现代教育已成为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组成部分.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牵引作用.首先现代生产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要取决于教育,提  相似文献   

2.
生产领域中发生的资本的生产性是一种颠倒性的假象,这种假象不仅来自作为资本具有的劳动资料的“自我增殖”,而且更深地来自它作为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般社会生产力的吸收和占有者。在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劳动分工条件下和机器化生产过程中,都会出现劳动工艺结合关系和看管机器之间的结合力量,以及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运用。这些看起来与劳动者个体无关的社会劳动的一般形式都变成了资本关系支配下的生产力,这使资本仿佛具有了离开工人劳动的某种神秘的生产性。生产性劳动,是一种特设关系场境,它是指劳动成为资本增殖且再生产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质性。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划分社会历史阶段的标志是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的实现形式。决定生产方式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水平 ,而不是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归属。传统政治经济学错误地认为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及其发展要求 ,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只能是资本的生产方式 ,资本的生产方式在运行层次上就表现为市场经济 ,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范畴就是资本的生产方式。资本的生产方式并不是永恒的 ,资本的生产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产生并将不断地产生否定资本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历来肯定,社会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而生产力同生产关系即社会生产的基本因素.二者间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成份.所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就他们从事社会生产和进行阶级斗争而言的.但是多年以来,史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存在重生产关系而轻生产力、重阶级斗争而轻生产斗争的研究倾向,并且在有关生产力的问题上存在争论,至今未彻底解决.因此,今天从探讨生产力出发来全面分析这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仍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仅提出几个方面的问题,就正于大家.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尚乞专家与读者不吝示教.  相似文献   

5.
西方认为:所谓信息就是一种能创造价值和能交换的知识。简言之,信息就是一种社会化的知识。它已与资本及劳动构成生产三要素。在工业化社会中,战略资源是资本,而在信息化社会中,战略资源却是信息。信息与知识已成为影响生产力、竞争力和社会经济的决定性因素。信息工业就是指生产、传递、储存、加工、处理信息的工业。其中可分传统的与新兴的两种。传统的是指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电讯、电话、印刷、出版、新闻、广播、电视等工业。新兴的则是指计算机、激光、光导纤维、通讯卫星等工业。  相似文献   

6.
知识资本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知识成为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需要一定的生产力条件。文章认为,知识资本化的生产力条件有生产力的物质条件、生产力的外部条件、生产力的内部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一题: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吗?钱学森同志1990年4月11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科学技术包括社会科学,而且在我国目前,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有关键性.”社会科学技术之所以也是第一生产力,是因为:第一,社会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人类的生产可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与此相适应,人类的社会生产力亦可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初稿中,明确提出了“精神生产”和“精神生产力”的概念,并用以补充“物质生产”和“物质生产力”概念的不足.《资本论》中的“精神生产力”概念,主要是指人类以知识或智力形式表现出来的改造世界的能力.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人的智力、知识作为精神生产力,不仅是指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而且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和其他一切智力因素在内.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是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是各门科学之间的相互结合与渗透的趋势,即所调整体化的趋势正在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已开始正如马克思所预见的那样,成为“一门  相似文献   

8.
由王征国撰著 ,人民出版社 2 0 0 3年 11月出版的《新生产力论》一书 ,由导论和 11章构成 ,旨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作出新的理解和阐述 ,对新生产力发展的现状作出新的概括和回答。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它实际上是指“社会的物质生产力”。然而 ,现代社会不仅存在着物质生产 ,而且还存在着知识生产、信息产业、虚拟资本等等 ,这就需要重新定义生产力。该书认为 ,新生产力是指人类所从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系统功能 ,它由知识创新系统、网络信息系统和虚拟资本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这样来定义新生产力 ,…  相似文献   

9.
知识资本参与社会生产过程并起主要作用时,将逐步改变消费的形式和内容,对消费与生产、消费与交换、消费与分配等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生产消费及生活消费在各方面将全面体现知识性特征,并可能逐步形成知本家统治资本家的局面.由于知识资本本身的特征,某些社会成员一旦占有知识资本,其消费将是比实物资本占有者更高层次的消费.依靠知识资本的内在因素和国家调控是引导和调节这种消费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作为消费社会资本平台的当代传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勇 《北方论丛》2009,(1):58-61
在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媒介的作用不只表现在观念层面,还体现在基础层面.在这一层面,媒介文化生产可以直接转化为资本和现实生产力.具体来说,媒介不仅身体力行作为资本操演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它鼓动社会各领域文化纷纷向资本与消费文化靠拢,并把这种靠拢塑型为普遍的价值趋向.这种普遍性价值趋同效应可以结合传播学的"内爆"理论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1.
知识生产的成本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允柱 《齐鲁学刊》2006,(2):153-156
知识生产的成本与效益是不对称的,有些知识效益大于成本,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有些知识成本大于效益,导致泡沫学术、虚假知识。知识生产与信息生成是不同的,其主要区别是生产的条件、表现形式以及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不同。应当从改革知识生产制度入手,促进全社会知识总量的有效增长。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本属性与人才资源流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战略性资源的流动与战略性资本的属性相关联人才资源是21世纪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战略性资源。“人类的未来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舒尔茨语)。‘正在迈向新世纪的人类社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生产已成为现实生产力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与经济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在所有制问题上超阶段的认识和实践,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决定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要条件。股份制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效的资本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是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形式,有利于劳动者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国有经济应从战略上调整布局。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相似文献   

14.
人才资本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人创造财富的知识和技能(即头脑资源)的一种资本形态,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终力量。由此,在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探究人才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和了解美国引发的这场世纪之交人才争夺战的背景和发展态势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胡军 《北方论丛》2021,(4):5-13
知识已经是现代社会中"最难获得或最难替代的生产要素".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整个世界因知识的急剧增长和迅速传播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因此,以"知识"为核心范畴描述、分析现代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构想未来世纪社会的总特征,在学术界甚是流行.知识在现代及未来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是培根所始料不及的.在现代社会,知识已经不仅仅是力量,它还是权力、财富、资本,是现代社会发展与演变的真正的原动力.谁想成为现代及未来社会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世界的引领者或主宰者,谁就必须形成和掌控最新的知识理论体系.未来学家们的共识是,知识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K(Knowledge)因素.要在未来的世纪中立于不败之地,求得更大的发展,我们就必须不失时机地掌握世界范围内不断更新的知识理论系统.未来的世界是知识理论主宰的世界,知识理论是引领世界发展和进步的核心元素.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论断,是对我国知识分子在认识上的重大突破。从精神产品的形态看,精神生产可分为知识的再生产、劳动能力的再生产、社会管理、文学艺术的生产。达四者以高度的科学文化为纽带而互相关联着,共同形成知识分子开拓并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和手段。 1.关于精神生产中对知识的再生产所谓对知识的再生产,就是知识分子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基础理论,继续探索自然、社会、思维的发展规律和与之有关的一切学问。  相似文献   

17.
知识生产力的产生是由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 ,同时也是一系列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知识生产力的出现 ,意味着知识或人的智力成为生产力的主导方面。与以往的生产力相比 ,知识生产力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之上的 ,以信息化的发展为前提的生产力形态实现了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个人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以及一般生产力与现实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解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产力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惟一标准具有片面性.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曾经表现出牺牲社会公平、牺牲环境等异化.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层理论基础是信息与序相互转化的原理,即人与自然资源相互作用形成生产序,生产序再反作用于人和自然;关于它的认识、实践则随历史进程而展开.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而言的高技术型经济。它的核心特征是知识要素在生产要素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即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决定着知识资本的形成与积聚,而知识资本的运作则支撑和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因此,知识的生产、传播、分配和使用是知识经济的基础。但是,知识的活的载体是人。一方面,人作为社会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其地位与价值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显重要;另一方面,有人就有人生,有人生就有各种各样的人生现象与人生问题,而揭示这些人生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探讨这些人生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特别是恩格斯的观念中,交换条件和生产条件一样也是生产力,交换方式与生产方式同属经济基础,生产和交换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中介.经济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要研究生产力和生产、交换、分配的方式,要更加重视交换在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交换方式具有社会性质,要重视市场经济瓦解公有制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