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建构到对话中的建构 --认识本质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皮亚杰的建构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运用认识图式对外来信息的同化,当主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同化新的刺激时,主体就会对原先的图式进行修改和重建,进而去同化外界。这一理论超越了机械反映论。但是把建构看成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实际上离开了主体间的交往,建构仍然无法产生。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研究,使认识论研究的视野深入到主体间的关系,揭示了对话的认识论意义。我们只有在主客体的互动、主体间的对话,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中,去把握认识的建构活动,才能从更深层次上理解认识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中的心理训练就是运用语文教学心理学原理、对学生进行学习训练,使之消除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以助解决语文教学中效率太低和不顾实用这两大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凡是成功的课。执教者余兴不尽,听课者誉之为“艺术的享受”,其必然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反之失败的课一定是违背了这些规律。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效率高、成绩佳、能力强者,其学习心理必然是“认识来源于主体改变客体的活动和动作”,“其一个刺激要引起一种反应,主体及其机体就必须有反应刺激的能力。”(皮亚杰语)此反应刺激能力取决于其“准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客观叙述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思想入手,力求就理论界对这一学说的某些误解作出澄清。文章认为,就皮亚杰理论的基本倾向来看,它既不是康德哲学的变种,更不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因为皮亚杰明确指出,外在客体为人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认识图式是一种在起源上与主体物质性活动相联系的无限发展的动态模式;认识的目的在于不断趋近客观性。文章还认为,尽管皮亚杰学说探讨了认识发展的辩证性质,然而它却明显地片面夸大了主体的能动性,并带有浓重的生物主义倾向,因此它没有也不可能超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相似文献   

4.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活动是整个写作过程的开始。写作观察可分为客观观察和艺术观察,艺术观察是高于客观观察的一种审美观察,有其自身特殊的属性,体现出审美主体的独到发现和审美情感,并且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成分。艺术观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敏锐地捕捉事物的特征和深入透析人物的心理。  相似文献   

5.
皮亚杰建构论在哲学界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尤其是他的同化与适应理论被心理学界、哲学界充分肯定。建构论的核心思想是把人的认识当成建构的过程,人在活动的基础上,以原有的图式去同化或顺应新事物,以达到认识上的平衡,认识的过程就是同化与顺应不断达到平衡的过程;人的认识取决于主体对客体变革的程度,客体具有永远不能达到的极限性质。作者认为皮亚杰的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弄清认知图式对认知过程的制约性,必须首先了解认知活动的一般过程。一、认知活动的一般过程 (一)反映。认知活动的起点是反映。所谓反映,是指认识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以先天形成的感官系统对外来信息造成的刺激作出的反应。主体利用其大脑皮层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功能和反射整合机制将信息所包含的语又、概念、观点“移入大脑”,在主  相似文献   

7.
皮亚杰关于智力发展的理论强调通过活动来培养儿童的智力与思维能力 ,对于教育产生了诸多深刻的影响。本文深刻分析了皮亚杰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以及智力发展结构。建立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基础之上的“活动教学思想”是皮亚杰学说在学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最后 ,本文就皮亚杰的智力操作图式说作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8.
一、意象的原生状态——物象 在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图式中,感知能力首先创造出的就是表象。它是人把自己对外物的一种记忆映象贮存在大脑里的结果。这种结果一般呈现为两种性质,一种是对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声音、气味等具体形象特征经过记忆贮存的结果,一种是对上述这种记忆表象或现有的知觉形象通过想象而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探讨新闻写作运思的基本原理,认为:新闻写作运思的先决条件是建构主体的新闻写作文化格局,新闻写作运思的本质就是主体运用其格局去“同化”和“顺应”新闻客体。  相似文献   

10.
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是瑞士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是一个立意新颖、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宏大体系,其理论核心是内化与外化的双要建构学说(包括同化与顺应的图式学说)。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犹如天幕上的一颗新星,曾引起了认识论界的广泛注目,以至在西方国家中出现了“皮亚杰热”。他的发生认识论及其建构学说在认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当今的一些哲学认识论问题上给人许多启迪,并含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宝贵思想资料,因而,它的贡献是重大的,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批判性吸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思想为线索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阐述了实践的基本性质 ,并对库恩的“范式”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剖析 ,论证了实践是主体认知定势建构的现实桥梁和中介 ,因而也是认识主体性产生的现实根源  相似文献   

12.
在工科院校中,《大学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对培养学生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反映物理难学,概念难以理解,规律难以掌握,往往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通常就是在学习中出现了障碍。这种障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教和学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物理课中的学习障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大学物理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一、学与教的原理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他们智慧能力的发展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包括知觉、信息加工、洞察力的发展和意义发现等在内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人的认识活动包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认知活动涉及主观图式、同化、调节、平衡四个概念。图式是人认识事物的主观结构,人在接触事物时,总有一个看法,这就是认知图式。在接触新事物时,力图把客体纳入主观图式中去,这叫做同化。同化引起图式量的变化。当主观图式不能同化客体  相似文献   

13.
论写作动机     
写作动机是贯穿整个写作过程的驱动力,它对主体的心灵建构和写作主体的产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写作动机必须在内在需要和外在刺激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具有完全演绎性质的数学会和经验的自然吻合一致?皮亚杰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指出:这根源于由外界环境所引起的人类原始动作的协调。一方面从动作普遍协调中产生出来的图式出发,经过不断的建构、逐步内化成认识主体的具有超时间性和超现实性的数学逻辑认知结构,这是人类认识最高水平的标志。另一方面,在这种建构过程中,数学逻辑逐步使主体从自我中心状态解脱出来,并把主体作为时空动力变化的物理世界的一部份而整合进去,使主体能借助于其内化了的数学逻辑结构去同化客体,客观地理解自然。从而达到了思维和宇宙、数学和自然的一致。皮亚杰的解作既摆脱了狭义经验论,又摆脱了主观先验论,是一种较合理的拟经验主义的解释。但由于皮亚杰脱离了作为历史总体的社会实践这个根本要点,就使他的思想带有明显的生物还原论的色彩。  相似文献   

15.
现代认识论中,主体认识图式的研究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它是展示出认识的主体性原则的一个具体环节。由于它,使人自觉到对客体的认识,并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从而形成关于客体的映象。相反,主体对外界信息的刺激,是根据自身所特有的认识图式加以严格的选择的。也就是说,认识图式具有一种能动的特性。怀疑,作为认识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既表现为一种理性思维方法,又是一种主体意识中的思维状态。因此,怀疑也表达了人类认识的自主性、积极性。那么,怀疑在促进人类认识的进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或者说,怀疑在认识图式的运动状态中占据着什么位置呢?这正是本文所要力求探讨的问题。一、关于“认识图式”的哲学理解“图式”一词,在英语Schematics中,有“构架”、“图型”或“结构”之意。在认识史上,从主体意识方面提出“图式”的康德,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式,如“实体的图式”、“关系的图式”、“质的图式”、“量的图式”等等。但是,不论哪一种图式,他认为都是先验的  相似文献   

16.
作家创作思维的“骏马”,并非总是在坦荡如砥的平川上奔驰,它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障碍。当作家的思维遇到一定的困阻时,心向、意志、毅力固然重要,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功能之一——转换机制,也将恰当地发生作用。聪明的作家决不做那种撞不倒南墙不回头的傻事,他必要时会将思维的“马头”掉转,或者改换“坐骑”,向另一条蹊径重新扬鞭策进。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要善于打破心理定势。心理定势可分为“知觉定势”和“思维定势”。知觉定势是人的感性认识阶段的一种心理定势。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等人编著的《心理学纲要》一书,曾对知觉定势作了许多具体的分析,认为知觉定势产生的根源“来自两个方面:早先的经验和象需要、情  相似文献   

17.
在人的认识的起源问题上,皮亚杰的观点十分鲜明:既不赞成人的认识单纯来自客体的经验论,也反对那种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先天所固有的先验论,而主张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环节——动作才是认识的真正来源。他认为“主体只是通过自己的活动(不仅仅是通过知觉)来认识现实的”,因而,人的认识的“起源应该在主体的活动中去找,即在主体动作协调的最一般形式中去找”。(皮亚杰:《儿童心理学教本》,1970年英文版,第6页) 为了揭示出不同知识(皮亚来把知识区分为,反映对象特性的物理知识和反映作用于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美学家们研究视知觉在审美中的作用问题时,引入了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知觉“完形”说,并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有待于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鉴于此,本文想粗略地谈一谈审美视知觉的功能性问题。一从心理学角度讲,视知觉是对外界事物表象的整体性把握,是大脑接受外界刺激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哲学角度讲,  相似文献   

19.
“感受性”是列维纳斯哲学的重要论题。在目前的研究中,有三种“感受性”对于理解列维纳斯哲学具有公认的重要性,即“享受”“易受伤害性”和触发时间的“异质感”。或因这三种“感受性”差异极大,学术界对“感受性”的解读向来不一:有将其解释为“内在性”者,也有将其视为“超越性”者,亦有观点认为其兼具“内在性”与“超越性”,或具有内在与超越的“交互性”。然而,上述解释虽均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各有不足。毋宁说,列维纳斯意在通过“感受性”揭示一种“别样的超越性”,即一种与“内在性”和一般的“超越性”都不同的“外在性”——在他的语境中真正的“超越”是“外在的”。  相似文献   

20.
从主体能力的角度,全面考察写作过程的实际,经过继承和借鉴,开拓和创新,““物→←感→←思→←文”的写作过程论逐渐形成,“物→←感”是写作的第一重转化,即内化,它是写作的开始;“感→←思”是写作的第二重转化,即意化,它是写作的关键,“思→←文”是写作的第三重转化,即外化,它是写作的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