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水诗是唐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从诗人与山水的审美关系来看,时代不同,特点也不同,初唐是走向山水,盛唐是乐享山水,中唐是徘徊山水,晚唐则是退隐山水,这也是唐代山水诗人由开放到内敛的心灵之路。  相似文献   

2.
自然山水诗的写作是当代中国诗歌思潮的一种重要走向,人类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诗人们开始关注除人之外的自然对象,然而以车延高为代表的抒情诗人并没有在自己的作品里表现出深厚的生态意识,而只是将自然山水当作一种审美的对象。其诗以观察自然、发现自然、探索自然中的自我、人文与哲学意识成就了审美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正是这种审美的力量造就了其华山诗诗意的独到高远。然而如果能够将审美之维与生态之维相结合,则可以让当代中国的自然山水诗写作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对世界自然山水诗的写作也将是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3.
唐代山水诗意象丰富,发展了六朝,开启了宋代同类诗歌创作。泉、寺庙道观、钟等意象,反映了佛道思想的影响。而暮色、夜晚、月等意象除了发展前人,也与佛道思想影响有一定的关联。山水画是唐代山水诗中又一经常出现的意象,这表明了诗画合一的审美趋势。清赏是唐代山水诗中的抽象意象,总体反映了唐代山水诗的审美特征,此意象的产生和当时士人的吏隐心态有关。  相似文献   

4.
王维是山水诗大家,他的山水诗和婉清雅、意新理惬,超凡脱俗.本文试从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定势、诗人的人生遗际和生存境遇、独特的美感经验和审美哲学三方面探讨王维个性化的创作心理的形成及其对王维山水诗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山水审美始于东晋时期,然而东晋时代却产生不了山水诗,原因在于一,晋人游赏山水,其终极目的不在山水本身,而在于借山水悟道.二,玄学家对清谈的热情关注,使他们对自然景物"视而不见",清景美致只起感发作用.三,东晋时期,山水诗审美体式尚未确立.  相似文献   

6.
唐代道教山水诗中的艺术化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道教山水诗,以真实或想像的山水为审美对象。道教诗人在山水之间安置契道之心,通过修心、炼性实现其宗教目标,同时也达到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在唐代道教诗人的隐逸生活中,表现出超凡脱俗的时代理想和艺术化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别从唐代汉族女服具体服装设计审美基础的政治格局以及文化背景讲述了唐代汉族女服设计的审美形式以及在审美意识下唐朝汉族妇女独特的发式和头饰艺术。通过对唐代汉族女服具体设计特点进行研究,对唐代服饰设计进行总结,为我国服装设计提供更多的理论以及实践基础,从而推动我国服装设计水平不断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山水审美始于东晋时期,然而东晋时代却产生不了山水诗,原因在于:一,晋人游赏山水,其终极目的不在山水本身,而在于借山水悟道。二,玄学家对清谈的热情关注,使他们对自然景物“视而不见”,清景美致只起感发作用。三,东晋时期,山水诗审美体式尚未确立。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意象,从公宴聚会的华丽,到香草意象的寄托、寺庙山水的义理,到真正山水的清新描写,昭示着山水诗意象从美颂比兴到自然审美的发展。唐代寺庙道观成为山水诗的审美所在,梅竹和亭意象的固化,是宋代山水诗意象的代表。题山水画是唐宋山水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表现了诗画合一的审美。元明清时期有大量名家名品山水画题诗出现,进一步发展了梅、竹松、鹤等高洁意象,特别是诗人别号、文集体现的山水诗意象非常普遍。这一时期呈现出前代少有的边远、异域山水意象,表现出时人开放、广袤的情怀。  相似文献   

10.
唐代艺术实践的高度繁荣,促使当时的美学研究从本体玄辩而转入对审美实践的情理把握,因此围绕审美鉴赏活动的基本问题,当时的美学家们见仁见智地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本文选取了唐代美学和艺术实践中对审美鉴赏者心理修养这一问题的看法,主要从鉴赏者的审美能力、审美心境和审美鉴赏的心理方法三方面进行了评析.唐代审美鉴赏理论的发展,表现了中国美学的高度自醒。  相似文献   

11.
无我之境是中国特有的诗歌理论,它最能体现中国诗歌的艺术精神,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王维在总结和提升前人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凭借自身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天赋,采用以物观物的审美观照方式,创造出大量优秀的山水诗。这些山水诗达到了无我之境,代表着唐代山水诗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一系列重大变化 ,隋唐历史步入了它的中后期。在现实社会发生转折这一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的深刻影响下 ,唐代中期的学术思想和艺术审美也相应呈现出与前期极为不同的发展态势 ;而这一切无不浸染着士人们的审美意识 ,并渗透于作为时代审美精神集中体现的美学思想之中。尤其是在复兴儒学、儒佛相融等哲学、社会思潮的强烈冲击下 ,唐代中期美学思想发生了历史性的裂变和转化 :一方面 ,隋唐前期美学中所包含的以儒学思想为基础的审美观念、艺术理论 ,以新的历史形式再度兴起 ,产生了广泛深入的现实影响 ;另一方面 ,受佛学、道家思想 ,特别是盛、中唐之后趋向高潮并在士人中炽热流宕的禅宗思想的浸润 ,沉潜艺术审美独特意蕴、注重艺术自身审美特性以及阐扬艺术本体自性规律的美学思想也逐步趋于深化。这些方面 ,一并使唐代中后期的美学思想以其多维的内蕴和张力 ,直接影响到宋代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形成。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 ,唐代中后期的美学思潮及其理论既是隋唐美学思想发展的转折与新变 ,又是宋代美学思想发展的滥觞和先声。  相似文献   

13.
山水诗并非孕育于玄言诗,它是游览审美的产物,它萌芽于曹魏时代,在晋代逐渐发展、成熟,老庄思想促使人们走向自然,玄学使山水诗具有清越之气。刘宋以后,山水诗沿着两条道路发展:山水与情感相结合;佛教徒们的禅林诗使山水诗获得长足的发展,禅林诗具有种种意境,山水诗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14.
就自然审美与自然美的关系而言,随着18世纪美学的主体性转向,自古希腊以来对"美"的客观本质的探讨让位于对主体"审美"的探讨,包括"如画"在内的"自然美"逐渐演变为"自然审美";到了20世纪,分析美学从对"自然美"的概念分析中,最后折中地使用了"审美品质"这一概念;而当代中国"人化的自然美"则从整个人类实践活动与自然历史的高度探究了美(包括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本质。就自然审美与艺术审美的关系而言,大体有三种基本形态:早期是自然审美统一于艺术审美,进而当代自然美学对二者做出区分,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同时也出现了将艺术审美统一于自然审美的尝试。就自然审美与生态审美的关系而言,后者呈现了生态学等知识在自然审美中的具体运用,以及从认知到审美的独特路径,因而摆脱了艺术审美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然审美的真正自主。就自然审美与自然保护论的关系而言,二者是互动共生的。早期的自然保护论强调"自然全美"思想以及人类破坏自然美的事实,当代自然保护论深入思考了审美价值作为自然保护基础的可行性与优势,并对自然审美提出去人类中心、欣赏自然"环境"、欣赏要严肃深入、审美要具有客观性、要有道德的参与等要求。  相似文献   

15.
山水诗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 ,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它是这一“人的自觉”时期人对自然审美情感觉醒和对文学自然规律认识的反映。魏晋时期是山水诗的酝酿阶段。“巧构形似之言”的山水描写受到了玄学思潮的阻遏 ,但是由于玄言诗人需要以自然山水作为“悟道”的触发媒介 ,使得山水描写得以蓄积力量。山水诗的形成在晋末 (刘 )宋初。谢灵运是第一个以大量自然山水描写奠定了山水诗形成基础的诗人 ,但是他的诗作还没有脱出“用形象说玄论道”的范畴。使山水诗完善并趋向成熟的有影响的诗人是谢月兆 ,他在题材范围及情景关系方面有所创新 ,使山水诗得以正常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嬗变过程 ,反映了自然审美的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之间的密切联系 ,也反映了文学沿着独立化进程趋向自身完善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自然审美论     
天人之际是自然审美的文化背景,人类自然审美正沿自然与文化两端展开。天然(非人工性)是自然美对象的独特价值,生命则是自然审美的普遍性价值。自然美包括声色与意趣两个层次、对象与环境两大类型,对自然运行之道形而上的智慧领悟和对天地自然家园式的情感依恋是人类自然审美极境。自然审美是美学理论和美学史的历史与基础逻辑,重申自然审美价值,对当代社会重建天人精神性联系,维持新型天人和谐关系,具有广泛、深刻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早期山水诗萌芽于曹魏时代,在晋代逐渐发展和成熟,开启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标志着人与自然的进一步沟通与和谐,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玄言诗孕育了山水诗。玄学使山水具有清越之气,老庄思想使人们向往自然。随着情理的消长,山水逐渐与情感相结合,逐渐完成了对玄理的清洗,并且随着玄佛的融合,使山水诗具有了境界之美,并朝着世俗化和抒情性的方向发展,逐渐使山水诗成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8.
山水诗单篇研究论文在20世纪50、60年代形成了一个小高潮。80年代以来,进入了极大发展的时期。主要关注的内容有山水诗的定义、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演变、审美、对比研究、山水诗人个案研究等。虽然研究视点在不断创新,但也存在重复研究过多、一些基本概念有待廓清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唐代文学渗透着丰富的西北诸民族文化精髓。仅以诗、词、歌舞戏为例,唐人在诗歌审美、唐代七言诗等方面深受西北民族文化的影响;词体文学及歌舞戏也是因广泛吸收西北民族乐舞文化而得到了长足发展。把唐代文学与西北民族文化研究相结合,对拓展和深化唐代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层审美特征下,唐代意境理论的核心美质体现为对浑全之美的追求。浑然一体性正是庄子道论的核心特征,这一特征同时映射到了庄子对自然、人类、社会的认识中。唐代意境理论中的浑全之美追求体现的是对庄子道论中浑全自然真美思想的继承。唐代意境理论对浑全之美追求具体体现为"境"概念的引入,并在唐人构设意境理论时从意境构造过程、意境的核心美质和意境的审美鉴赏的全方位思考中表现出来。司空图的"全美"观是唐代意境理论浑全之美追求最高、最集中的表述。庄子道论与唐代意境理论浑全之美追求的融合,得益于唐代的崇道风气和诗评家对庄子的向慕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