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光潜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产儿。他相信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始终贯穿于他美学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早期,他对"美是心物同一"命题的证论是建立在心理科学基础上的;中期,他的美学和语言科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后期,受马克思历史观的影响,朱光潜认为美学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朱光潜以科学精神为指导创立的融合中西、贯通古今的美学体系成为现代中国美学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
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在美学界独树一帜.其以实践本体论取代和超越认识论美学,有力地推动了实践美学的发展.他既重视社会性又强调感性和人的个性,重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将美看成客观必然性与人的自由性的统一.他认为实践的自由是通过创造来实现的.从审美活动的角度,他将劳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在具体的论述中,他对西方现代美学有批判、有继承,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尤其能有所肯定,主张中国的实践美学应当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认真的对话和交流.他还结合具体的创造等问题对实践本体论美学加以阐释.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观值得我们珍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立及其发展有其自身的历史。李大钊关于社会学的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创立具有开创的意义,他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武器,论证了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内涵,另一方面又对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理论进行了清理,批判地吸收其精华,同时,他又以科学社会学的观点,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实际,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4.
实践是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将实践这一重要范畴引入美学,并依此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和主要视点的美学流派,最重要的还是看其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诞生是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改造”和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积极“扬弃”的中介环节,他对实践范畴含义的理解及阐释,也经历了一个从唯心到唯物再到辩证唯物的成熟发展过程。马克思既看到了费尔巴哈比黑格尔正确的地方:唯物主义的感性对象性原则;又看到了黑格尔比费尔巴哈的深刻和高明之处:人的对象性活动的作用,即人们通过意识和实践创造对象世界的主观能动作用。在继承黑格尔唯心主义劳动观和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唯物辩证科学实践观。马克思的实践观与其他中产阶级哲学实践观的根本区别点应当明确:其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着直接现实性;其二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普遍性。进而可以总结其实践观至少具有如下具体规定:第一,实践是“革命的”活动;第二,实践是具有“批判意识”的活动;第三,实践是辩证的运动发展过程。基于以上论述认为,不能将存在论、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5.
现代修正主义分子卢卡契在这本著作中,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假装“批判”唯心主义美学,实际上却竭力歪曲马克思主义,大肆宣扬他的修正主义美学观点。他在这本书中,自始至终避而不谈艺术的阶级性,完全抹煞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社会作用的阶级分析的观点,否认重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而公然宣称“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最重要的”。这就非常明显地暴露出他要以资产阶级的艺术观来冒充马克思主义美学。同时,他借口维护“人类思想的伟大传统”,把马克思主义说成是“黑格尔—马克思”学说,并对斯大林和斯大林时代进行了恶毒的攻击,企图强调无批判地继承过去,以此来抹煞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6.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的唯物主义美学的高峰。为了批判当时流行俄国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思潮和俄国化了的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体系,车氏在他的学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回答“什么是美”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美的定义:“美是生活”。这个定义曾被普列汉诺夫称为“天才的发现”,在历史上曾起过光辉  相似文献   

7.
<正> 黑格尔在西方美学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学术界的认识还不一致。有的认为黑格尔是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德囤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起,被认为是西方美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他的美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直接渊源;有的则认为黑格尔的美学不过是其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环,其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远不及康德的美学,美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应是康德——席勒——马克思。笔者认为意见分歧的症结之一,还源于对黑格尔关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基本命题的理解和评价不一。究竟应当如何理解黑格尔关于美的本质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如何正确评价黑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如何认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和马克思关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苏联、欧美以及国内的研究和评介作了宏观上的描述,并分别作了扼要的评判。作者认为:在理论立场和基本框架上提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多元化是不能同意的。在用什么标准来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这类关键性问题上,应该在争鸣中逐渐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有它的贡献,也有它的局限。但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走向现代形态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批判地研究其理论成果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曾这样高度评价黑格尔:“他不仅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天才。而且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物。所以他在每一个领域中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①然而,对他美学思想的评价,在美学界却有分歧。有人认为,黑格尔美学集德国古典美学之大成,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来源之一;也有人认为,黑格尔美学仅仅是他的神秘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一个环节,美学理论成就远不如康德,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来源,其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对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②理解不同。笔者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对黑格尔美学作了一点…  相似文献   

10.
费尔巴哈的美学是以人本学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现实主义美学,其基本原则有:艺术表达现实生活的原则;艺术的真实性原则;艺术的人学原则。这种特殊的现实主义美学,不仅是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和揭示宗教本质的直接产物,而且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现实主义的美学发展方向,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直接来源之一。它值得我们批判地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发生发展既受制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又受制于其自身包含的现代性困境,还受制于西方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影响。这种状况使得建构一种适合于现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中国美学”变得十分困难。中国传统美学自20世纪初王国维和鲁迅对其进行审美“主体性”的现代奠基以来,一直影响着后世100多年中国美学的发展。王国维和鲁迅对于传统美学的复杂的“批判”态度,虽在西方美学确立话语霸权和马克思主义美学被推为座上宾的情况下得到缓解,却在后现代美学“反现代”、“反传统”的强势入侵下再一次得到张扬。鉴于此,今日中国美学的建设在方向上就不可能还是一种单一的“反传统”或“回归传统”,而要考虑诸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2.
我国哲学界的多数学者都承认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前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在哲学上最主要的贡献是较深入地批判了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和传统宗教神学,创立了人本学唯物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生了重大影响。但在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宗教观、伦理观等作评价时,则多有偏颇,对其哲学中合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他的战友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以往美学实践的科学总结和理论的概括。是我们今天探讨、研究美学问题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日益显示出其地位的重要。因此,对美学领域的开拓和发掘也在不断地扩大和深入。目前,关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的讨论,就是对  相似文献   

14.
李泽厚美学理论研究五十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鉴于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往往融合在哲学、中国思想史研究之中,因而其关学思想显得颇为庞杂,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了李泽厚五十年的关学历程。分析认为,尽管其关学思想比较庞杂,但是主线比较清晰:以主体性实践哲学为骨架和灵魂,通过“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美是自由的形式”、“积淀说”等命题或范畴的论述建立自己的实践美学体系:李泽厚以马克思主义为支撑,以中国文化传统为家园,以康德和黑格尔为营养,构筑了他独具特色的美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5.
受西方近代感性文化的影响,伯克考察了崇高与美的心理-生理基础,但他的生理学观点常常受到学者的忽视或者贬低。实际上,审美情感的生理学解释在伯克的美学中占据了核心位置,是他论证趣味标准和美感根源的基础和落脚点。通过寻求崇高与美的准确内涵和普遍原则,伯克把美学建立在经验科学的基础上,批判了审美的理性主义、相对主义和联想主义理论,强调了理性和精神活动的限度。伯克美学的生理学视角在西方美学从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转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实证研究方法和生理学研究路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6.
实践本体论是刘纲纪在哲学上最突出、最独特的学术贡献,这一思想一以贯之成为了他在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美术理论等领域的指导思想。他发展出了实践批判的存在论美学;他认为关是自由的感性显现;他概括出了中国美学的六大流派与六大特征。刘纲纪的哲学与芙学思想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学术史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美学将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求得发展?或者更扩大开来说,今天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将出现怎样的一种态势?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将会涉及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从最基本的态势来看,大致上将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超越"美学、消费美学三者的共生与发展。从思想的谱系说,它们分别属于马克思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我们当然不可否认"超越"美学及消费美学存在与发展的意义,因为"超越"美学可能对市场经济发展中,在审美与艺术方面出现的某些消极的、坏的现象提出某种批判的见解,消费美学也可能在研究消费与美的关系上作出某种贡献,但要现实地、历史地、科学地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美学问题(扩大开来说,也是当代世界美学面临的问题,包含消费与美的关系问题),既不堕入到各种非现实、非历史的玄想中去,也不为一时的泡沫、幻象所迷惑,仍然要依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在当代的发展。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要寻求发展,首先要对西方当代的各种美学进行比过去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弄清所有理论的根据与实质,其次还要对市场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美与艺术的变化进行全面的分析思考,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回答。而这两方面的任务的完成都不是轻而易举,可以一蹴而就的。它实质上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史上一次新的飞跃,因此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李泽厚的“积淀说”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美学理论。回顾和反思这一理论的产生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同时也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李泽厚进行理论建构的方法和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李泽厚的“积淀说”并不是他单向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和批判康德哲学的结果,而是他把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理论和康德的批判哲学相互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使得他把康德思想的概念和框架带入了马克思的思想,由此构成了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和倒转。但从理论创新的角度来看,这种误读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阐释,是他把自己的先在视域与马克思原有的思想相互融合的产物。这种视域的融合必然产生意义的增殖,从而构成新的理论建构的起点。就此而言,李泽厚创立“积淀说”的过程清晰地展示了一条理论创新的阐释学路径。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美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美学遗产,正确地、批判地继承它,这对于发展我国当代美学是大有裨益的。(一)黑格尔美学理论体系和他的哲学一样,充满了深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他的美学是关于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理论形态,这是对的;但是他没有看到黑格  相似文献   

20.
狄德罗处在他那个时代一切伟大的理智运动的中心,没有人能够比他更清楚地展望美学思想的发展,他所提出的“美在关系”学说具有极重要的美学史价值。本文把“美在关系”放在其整个美学思想体系中考察,认为“美在关系”是他审美本质理论、审美欣赏理论及审美创作理论的逻辑中介;再把它放在当时欧洲美学的学术背景中考察,提出狄德罗在“美在关系”的基础上发展的美论重新树立了唯物主义在美学上的权威,并代表了美学发展的一般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