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河市委书记曹震同志的讲话(1993年8月22日) 他说: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纪念大会,热烈庆祝鄂伦春族人民定居40周年,这是鄂伦春族人民的大喜事,也是黑河市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我代表中共黑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检委和全市人民,向鄂伦春族同胞致  相似文献   

2.
在全省鄂伦春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马淑洁1997年7月29日在举国欢庆香港回归祖国、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的喜庆日子里,我们召开了这次全省鄂伦春族工作会议。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工作在鄂伦春族聚居地区和为鄂伦春族经济社...  相似文献   

3.
(19,3年4月15日) 在全省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大和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下,我们将要迎来黑龙江省鄂伦春族下山定居40周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1993年8月末g月初,在鄂伦春族定居的五乡一村举行庆祝活动。为搞好这次庆祝活动,我们决定召开这次筹备会议。参加会议的各有关地、市、县、区政府的负责同志,长期从事民族工作,为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省直有关部门对民族工作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借此机会,我代表省政府对你们表示衷心地感谢!并通过你们向所有为民族团结进步…  相似文献   

4.
同志们: 我们把大家请来讨论鄂伦春族的工作,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前段工作,安排“八五”期间全省鄂伦春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二是安排做好迎庆鄂伦春族下山定居40周年的准备工作。 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相似文献   

5.
1993年是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定居40周年,就此著文,谈两个问题。 一、“七五”期间,全省鄂伦春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鄂伦春族地区经济有较大幅度增长。据1990年底统计,全省6个鄂伦春族村农业总收入已达722万元,比1985年增长1.6倍。鄂伦春族地区逐步改变单一的生产结构,开始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目标前进。目前,全省鄂伦春族5乡1村大致可分为林、粮、副  相似文献   

6.
1993年8月是居住在黑龙江省的鄂伦春族纪念下山定居40周年的日子。黑河市、伊春市、大兴安岭地区先后于8月22日至26日在新生、新鄂、新兴、白银纳、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和胜利鄂伦春族村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国家民委、全国人大民委、黑龙江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领导同志分别到全省鄂伦春族居住的五乡一村参加了庆祝活动,并走访慰问了鄂伦春族干部群众。本刊特辟专栏对该活动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7.
同志们: 经省政府批准,由省民委召开的这次全省鄂伦春族生产、生活、教育经验交流会,经过参观活动、经验交流和汇报发言,各地全面总结交流了近几年来鄂伦春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很受启发。从大家谈的情况来看,我省鄂伦春族工作得到了各级组织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重视。我相信,通过这次会议,鄂伦春族在两个文明建设上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展。大家可以回想,召开全省规模的、单一民族的工作会议,在全省民族工作史上也是很少见的。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民族工作的重视,也是党风好转的体现,必将进一步密切党  相似文献   

8.
吴端 《民族论坛》2014,(11):1-1
第八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圆满完成8个竞赛项目和竞技、技巧、综合三大类表演项目后,于10月27日在岳阳精彩落幕。本届民族运动会的成功举办,源于省委、省政府对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体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源于东道主岳阳全力以赴的努力,源于全省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本文的内容包括综合性成果中的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研究和相关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的理论问题.在综合性成果方面,当前国内学术界对鄂伦春族的综合性著作多部,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研究,有大量关于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的内容.在专题研究方面,包括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比较研究、调查报告、传承与弘扬研究等.在理论问题研究方面,主要研究要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民族非物质遗产保护、传承要有利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重视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等.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引导下,我国各少数民族不仅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而且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应该承认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点不仅我国各族人民耳闻目睹,而且国际上也是公认的事实。就拿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来说吧,这个住在深山老林里的民族,解放初期还保有原始社会末期的残余,全民族处在游猎和文盲状态。但解放后的4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关怀帮助下,他们不仅实现了定居,并建立了鄂伦春族乡,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自治区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丈艺会演代表团是以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演员为主选调部分盟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演员组成的。 歌舞《草原人民的祝福》 带着草原各族人民的深情,我们衷心祝福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群舞《送亲歌》 湖边幼柳长成大树的时候,也不忘大地的恩泽,羽毛丰满乳燕振翅蓝天的时候 也忘不了广阔的蓝天;长大成人的女儿出嫁的时候,忘不了母亲怀抱的温暖;在五彩凤降的地方 风香雾甜,花好月圆! 群舞《勒勒车》 你负载着神奇从远古走来, 你满载着美好向未来…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鄂伦春族自1953年定居已有近40年的历史了。近40年来,鄂伦春族经济有长足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仍有一个问题困惑着我们:鄂伦春族经济生产主业尚不十分明确,其经济到底向何处发展?因之我们有必要来研究鄂伦春族生产方针的演变,以期能  相似文献   

13.
《民族论坛》2010,(3):5-7
<正>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全国、全省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湖南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迎难而上,大力推进"一化三基"发展战略,实施"弯道超车",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湖南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平稳较快发展,取得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强调指出 ,应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 ,充分认识做好民族工作 ,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和鄂伦春族定居 5 0周年庆祝活动的重要意义 ;应明确职责任务 ,加大对全省民族工作的支持力度 ;应采取有效措施 ,抓好鄂伦春族定居5 0周年迎庆筹备工作的落实 ,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促进“兴边富民行动”的深入开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鄂伦春族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黑河地区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逊克县新兴鄂伦春族乡、新鄂鄂伦春族乡及伊春地区嘉荫县乌拉嗄镇胜利村,这些地区的鄂伦春族总计有1510人。在经济上以林业、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由于历史及社会的原因,长期以来鄂伦春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缓慢,而且各地区不平衡,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仍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世代繁衍生息在中国东北部大小兴安岭、黑龙江嫩江沿岸地区的鄂伦春族,半个世纪前,是一个狩猎民族,依靠在原始森林中游猎为生。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鄂伦春族总人口8196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的1个自治旗、11个猎民乡镇、16个猎民村。  相似文献   

17.
有关现代鄂伦春族普通教育的问题很少见诸报端,若从普及鄂伦春族义务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是不正常的,怎样才能如实地反映鄂伦春族普通教育的全貌呢?笔者拟从鄂伦春族普通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入手详细说明之。 一、鄂伦春族义务教育的巨大成就 解放前,由于历代统治者长期实行倡武轻文、“弃猎归农”的愚民政策,使鄂伦春族教育一直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解放后,党和各级政府对鄂伦春族教育十分重视。早在1953年,随着鄂伦春族逐步定居后,各地便相继成立了民族小学,而后发展成为完全小学,小学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三少民族之一的鄂伦春族,其最具象征意义的就是本民族舞蹈——鄂伦春族原始舞蹈.本文通过对鄂伦春族原生态舞蹈的初探,粗略地向大家介绍鄂伦春族舞蹈的起源、形成以及发展.文章前部分介绍了鄂伦春族原始舞蹈文化艺术形态,具体描述了鄂伦春族舞蹈的古老性以及鄂伦春族人对歌舞的重视,后半部分讲述了鄂伦春族舞蹈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以及就现在情形来看如何发展和传承鄂伦春族舞蹈.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鄂伦春族自1953年下山定居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特别经历14年的改革之后,生产力不断提高,生活不断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无疑是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是鄂伦春族地区党和政府正确领导以及各部门、各兄弟民族大力支持、帮助的结果,是鄂伦春族广大干部群众辛勤努力的结果。回顾历史,我们在肯定鄂伦春族取得巨大进步和发展的时候,也应看到,鄂伦春族在黑龙江省还仍然是一个比较落后的民族。主要问题是:经济基础薄弱,主产业不稳固,科技文化落后,商品意识淡薄,群众患病率高,部分家庭经济收入不稳定,生活仍比较困难。存在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  相似文献   

20.
鄂伦春族实现新跨越的关键在教育;通过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努力提高鄂伦春族人口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进而实现鄂伦春族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