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国际多元网络媒介环境中国内媒介对外传播问题,实现国内媒介在国际网络环境中的话语权,结合传播学原理,在分析国内媒介对外传播偏向影响的基础上分析当下多元网络媒介环境中国内媒介对外传播偏向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引导路径:创新传播内容、完善网络领导体制、搭建社会化平台、巧用精英人物和监控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2.
一个国家国际话语权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西方大国为了把持国际话语的垄断权,处于上升中的国家为了争得国际话语权,都在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媒体,力求在国际舆论竞争中赢得主动。互联网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全球传播载体,具有跨越时空、天然落地的特点;互联网传播是一种非对称传播,可以迅速汇聚分散的声音、急剧放大弱小的力量,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显示出独特优势。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建设具有强大传播力、竞争力的网络传播主体,提升国际传播力,推进重点网站海外发展战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机融合成为必然的选择。同时,打造具有强大吸引力、亲和力的网络传播内容,展现当下中国的真实面貌,展示传统中国的文化魅力,在重大事件中及时传播中国声音,大力发展海外本土化内容,实施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网络传播策略,是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中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是一国在世界中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外在体现。随之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不断加速与融合,国家间经贸、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有效保持并提升国家形象已成为多数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随之互联网等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各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交流的载体对于国家形象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而高效、规范、得体的媒体语言传播更是媒体工作建设的核心。因此针对我国媒体语言传播中规范性不强、渠道较窄、国际化水平低等问题,建议采取的措施包括:构建完善国家形象战略,完成媒体语言传播规划;规范媒体语言的使用;拓展媒体渠道、增强影响力、提升话语权;通过媒体语言传播文化教育间接提升国家形象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话语权,是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国家形象话语权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话语权问题逐渐提上国家议事日程,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学术期刊话语权的实践和研究都存在一些偏向,需要从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三个方面进行深化。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话语权有其自身独特性,一是主体上的意识形态导向,二是传播上的渠道与文种特点,三是影响上的评价与对话特征,四是引导上的问题与方案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将具有主要以国内"内循环"为主、国际"外循环"为辅的"双循环"话语权特征。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话语权现状,在传播方面是单刊传播力较弱而以数据库为主要模式,在引导力方面是国内引导力较强而国际引导力较弱,在影响力方面已经出现了一大批国内高影响因子社科学术期刊而国际影响因子较低。要提升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话语权,在传播力方面,一是不断优化数据库主渠道传播,二是做好做强融媒体社会面传播,三是探索深化集群化共同体传播;在引导力方面,一是通过议题设置以引导学术研究方向,二是通过规范设置以引导学术研究范式,三是通过话语设置以引导学术研究融合;在影响力方面,从质性角度看是评价、阅读首选项及口碑,从量性角度看是数据化的影响因子系列指标。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话语权建设,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学术成果解决中国问题,回答时代之问,彰显中国之路,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内循环"话语权的基础上,形成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学术"外循环"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传播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全球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国际一流媒体对世界传播秩序的形成及国际传播格局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商业化整合趋势持续发展,媒体的所有权进一步走向集中化和私有化,国际一流媒体的传播发展也呈现一些明显的特点和趋势:继续主导国际传播格局、以信息功能为基础的多元化功能增强、加大多语种的语言覆盖力度、积极发展国际新闻频道。研究国际一流媒体的经验及传播发展趋势,对国内主流媒体的国际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际传播有助于一国软实力的提升,它们在目标、传播过程及主、客体方面趋于一致.目前由于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不足,在国际舆论中缺少话语权,继而影响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提高国际传播能力需要从加强我国国际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入手,以实现有效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7.
提升中国话语权首先需要解析话语权的生产机制。有关话语权生产机制的研究主要来源于国际政治学、语言学和社会学领域。国际政治学有关权力理论的文献从国际社会的宏观语境出发,解释话语权是如何形成对他人的控制的;语言学有关话语的文献从微观视角出发,探寻细密的言语如何指涉出流动的意义;社会学从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研究话语权,运用语言学素材描写、解释社会行为。但这些文献都没有解释清楚话语权是如何流动和传递的。话语的流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传播,从信息传播的中观视角审视,话语权由这样的机制生成:信息需要从话语主体经过权力的传播链条,在对话语客体产生影响,取得效果之后才能生产出话语权,设置议程和构建框架是话语权生产机制中的两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也取得了一定进步,但面临的困境仍显而易见,"发声难或发声被忽视"等情况依然存在。其主要原因是西方政客及主流媒体,通过资本掌握各类纸媒和线上平台资源,获取了国际舆论场的话语权,对中国问题特别是民族宗教事务等进行了系统、成规模、持续性负面传播,以期达到在国际上抹黑中国、孤立中国、延缓中国崛起之目的。总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近期涉华言论的特点,有助于揭示中国国际传播工作面临的困境,分析导致困局之复杂内外因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则可以加强和改进中国国际传播工作,提高我们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传统媒介环境下,政治传播具有典型的“控制论”色彩,政治文本在政治主体、大众媒介与受众之间呈现为单向的信息流动过程,政治主体在政治传播中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微信是一种偏向关系传播的新媒介,虽然在概念层面上具有“元传播”的特征,但在社会现实维度难以找到实践的根基。尽管微信空间中生成了新的政治传播格局,但是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政治传播模式并未发生变化。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微信空间放大了主客体二元对立政治传播模式所带来的风险。本文从文本诠释学角度考察微信政治传播困境以及功能失调问题,将微信政治传播理解为文本的理解和解释问题,以文本为核心概念,以理解和解释作为文本诠释的本体论,从而试图构建微信政治传播功能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格局转型加剧以及中东局势突变,中阿关系面临新的挑战,中国迫切需要通过加强国际传播在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广大民众中增信释疑,掌握舆论主动权。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虽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对阿国际传播渠道,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局限与不足,如渠道完整但有效性较差、话语内容缺少对共同价值观的培育、"舆论领袖"建设滞后等,只有解决好传播渠道、话语内容、话语人的问题,中国对阿国际传播才能够真正"走出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