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银银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文化语境中,王鲁彦与左翼文学思潮构成了复杂的纠缠关系。一方面,他从切实的生活体验出发,在时代的感召下不断向左翼文学靠拢,创作了《乡下》和《野火》等极富左翼色彩的小说。在这些小说中,阶级斗争空前尖锐,农民彰显出决绝反抗的姿态。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自由先锋,文化楷模”,鲁彦始终保持着文学的相对独立性,导致其创作实践与左翼文学的主流趋向发生了一些错位,比如人道主义思想的渗入和抒情气息的弥漫。但毋庸置疑,在20世纪30年代及以后,鲁彦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左翼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嘉良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5):1-6
本文是依据作者主编的<浙江20世纪文设作出重大建树的浙江作家在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的卓越贡献,探讨其建构文艺新格局、引领文艺主潮及其创作提升左翼文艺品位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3.
朱卫兵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3(4)
意识形态问题的核心是其具体性、发展性和实践性,文学艺术既是各种意识形态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特别复杂和活跃的意识形态,形象性、多样性和创造性是其基本特征.运用意识形态理论对左翼文艺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左翼文艺理论观念的研讨;二是对左翼文艺作家作品的叙事研究.意识形态与左翼文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决定性关系,而是双方共鸣、绞缠、摩擦、碰撞的对话互动的交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苏联文学理论翻译与左翼文学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钧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3):44-48
1929~1930年鲁迅集中翻译了四部苏联的文学理论著作。面对纷纷扰扰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争论,翻译这些理论著作成为鲁迅廓清自己思想的重要手段。在翻译的过程中,鲁迅对于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左翼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法,并对他后期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孔海珠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1)
左翼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包括了戏剧运动、演出实践和剧本创作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于伶在这三个方面都有着重要贡献,他的一生是为中国话剧的一生.中国话剧的兴起,从一开始就与时代与革命相关联.通过对于伶和同时代人的回忆、访谈,史料的印证和查考,时代环境的刻画和论述,树立了一个对左翼戏剧运动从热烈的追求者到成为主要人物之一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李永东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2):96-99
租界化的上海是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的滋生地,左翼文学思潮的兴起与租界文化气候有密切关系。租界化的上海具有左翼文学思潮所必需的社会阶级构成模式和政治语境,租界的文化风尚和商人的投资,对左翼文学思潮的风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左翼文学思潮符合大部分租界作家的精神状态和租界人的文化心理。租界的文化语境,对于左翼文学现象来说,是一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历史安排。 相似文献
7.
论左翼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青春文化品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左翼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五四”浪漫主义有着直接的精神渊源。在不同层面的历史合力汇聚下 ,大革命时代呈现出与“五四”既相似又相异的青春品格 ,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复兴 ,正是一批富有青春人格精神的激进青年敏于时代召唤的积极应答。 相似文献
8.
张武军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23-126
民国时期的政治专制与社会动乱同它的文学成就相比较,形成鲜明的反差,这里存在一种宪政理想与政治现实的矛盾。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近代以来已经深入人心的现代政治理念,宪政对知识分子的精神鼓舞和对统治者的某种抗拒都不容忽视。正是这样一种文化为现代文学艰难地开辟了生存空间,其中的启迪值得我们深思。为了进一步探讨宪政、法制以及政党政策与民国文学的关系,本刊约请了四位学者分别就宪政理想与民国文学空间、民国语境下的左翼文学、抗战时期民国政府文艺政策的两面性和抗战期间关于文艺民族形式的讨论等问题进行研讨,以期引起学界更多关注的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张治国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4):125-12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俗化文学思潮呈现出优劣并存的矛盾二重性一方面对世俗生活的强烈关注与精细表现,促进了艺术的平民化与民主化,文艺之树因根植于深厚的现实土壤而枝繁叶茂;另一方面对经济利益的刻意追求和对市场法则的过分屈从,又常常使文学迷失了本性、背弃了诗性,深陷非理性主义的粗俗化泥潭而难以自拔.克服世俗化文学思潮的矛盾二重性、还文学以纯净"脱俗"的世俗化,需要建立一种全民参与"文化工程"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陈煜斓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2):63-67
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提倡幽默、推崇性灵,打出“不干涉政治”的自由主义旗帜,有意回避阶级性、社会性、时代性和思想性等重大命题,这可以看成是他退而在精神领域求得思想解脱和心灵自由的文化苦旅。左翼文艺工作者高扬的文艺功利性与林语堂在艺术上的价值取向有着明显的不同。“左联”的“文学应当为政治服务,并把所有的非政治宣传的文学看作是无价值的”的文艺批评标准,以及文艺批评中教条主义、宗派倾向都是不利于中国新文艺健康成长的。 相似文献
11.
孔庆东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7(2):5-7,94
以鸳鸯蝴蝶派为参照系观看左翼文学,可以发现从鸳鸯蝴蝶派到左翼文学,再到当代文学中的大量"革命斗争题材"的文学,实际上是具有比较清晰的"草蛇灰线"可寻的。五四新文学革了鸳蝴派的命,打开了自己的新天地。但五四新文学由于不重视文学市场而渐趋式微,又被重视文学市场的左翼文学革了命。左翼文学在重视文学市场方面与鸳蝴派是相通的。文学本身具有的消费性,不论在何种时代,都会顽强地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胡燕春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97-100
雷纳·韦勒克拥有多重学术身份,长于实践是其治学的独特优势。他基于科际整合的视野所取得的研究实绩广涉文学研究与其他学科、其他艺术门类等诸多层面,从而为文学研究提供了诸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周平远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118-124
中国左翼文艺运动是在国际苏维埃运动和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引领和感召下发生发展的,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重要一翼,与中国苏维埃运动具有深刻的关联性、关联域和关联度。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和中国苏维埃运动之间的关联性突出表现为二者的同源性、同质性和同步性。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形态性、结构性、功能性和过程性特点及其运动规律只有在通过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关联性、交叉性、整合性和系统性研究中,才可能获得同情性理解与系统性揭示。 相似文献
14.
雷纳·韦勒克凭借其非凡的学识与才高知深的资质以及学者的敏锐既成为了驰名寰宇的文学批评大师,又是文学史研究领域的渊博学者,同时还是颇有建树的比较文学专家.长于实践是其治学的优势之所在,他运用科际整合的研究方法,全面考察了文学研究与其他学科、其他艺术门类的相互渗透与影响,并加以梳理与甄别且成绩斐然,从而为跨学科研究的进一步扩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5.
16.
吴莹莹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5):63-66
不少学者认为左翼文学曾经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其实,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时,它早就已经被解构了,而这种解构正是从延安文艺时代就开始了的。由于革命的需要,许多左翼知识分子来到延安,为延安左翼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左翼文学与延安的主流是冲突的。在延安,文学作品的批判性遭到削弱,歌颂工农兵成为主流,左翼文学的精神遭到改写。同时,作家的主体意识也经历了从有到无的变化。而且,左翼文学的主题及人物形象也被解构。正是左翼文学与延安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最终,左翼文学融于工农兵文艺的大潮,失去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7.
薛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3):84-88
茶陵派之名,源于四库馆臣.茶陵派是一个由后人从实践和理论上加以总结、并予以冠名的松散文学流派,是明代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与文学传统积淀等多种因素整合、作用的结果.从外部环境而言,其形成深受明代结社风气之影响;就内部因素而论,它已具备文学流派成立的三个层面特征,即盟主意识、统系意识和风格意识.其形成时间上限当在成化九年左右,至迟不晚于成化十三年左右. 相似文献
18.
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派在新文学建设上具有一致性,但也存在分歧。这主要表现在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学批评的五个方面:即文学名分上的新旧之
分,关于“文学进化论”问题,文学的贵族和平民之争,文学创造的方法问题,文学革命与文学专制等。尽管其批评具有一些不足和缺陷,但学衡派针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过分反传统而带来的缺陷性的攻击也具有学理上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卫慧与海派文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小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4):53-55
作为具有代表性的70年代出生的作家,卫慧的创作表现出了与海派小说传统的明显的联系.她的代表作《上海宝贝》在对都市化"新人类"生活方式的表现以及性爱小说的特征等方面与叶灵凤、新感觉派等海派作家的小说是一脉相承的,但在女性主体的性别态度以及后殖民色彩的文化心态等方面又有其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论学衡派的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春超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4):27-32
立足于文化守成的立场,学衡派注重文学中传统因素的传承。模仿说和道德论在中西文学理论中根基深厚、源远流长,成为学衡派考察文学问题的两个重要切入点。通过对模仿说和道德论的创造性阐释,学衡派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文学主张,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