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次,和西部朋友上网聊天,随口谈到窗外的阴雨天气,西部朋友惊讶道:“你们那里下雨啦.哦,你真幸福!”这也叫幸福?我立马明白过来,很多时候幸福在不经意间流淌,幸福其实很简单. 我每天提醒自己早些起床,把一切收拾妥当,步行去上班.不紧不慢地走,正好半个小时的路.既活动了身体,又舒缓了生活节奏.走出家门,心里不再如往常那样拥挤,脚步也轻快起来.春夏时,小区里小草绿叶勃发,吻着露珠儿在微风中轻舞.  相似文献   

2.
初见顾彬(Wolfgang Kubin),当记者称呼他为汉学家时,他会首先纠正记者:“不要叫我汉学家,请叫我诗人顾彬。”  相似文献   

3.
筷子溯源     
宋远 《人才瞭望》2010,(4):35-35
筷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离不开的东西之一,它是中国的国粹。关于筷子的名称,各个时代叫法不同。先秦的时候叫“挟”,秦汉时期又叫“箸”,隋唐的时候称“筋”,直到宋代的时候,才有“筷”的称呼。中国人使用筷子,大约在3000多年以前。  相似文献   

4.
星期天中午,我和7岁的孙子德里克在一家快餐店吃饭。突然,德里克问我:“嘿,爷爷,你小时候最喜欢什么快餐?”“呵呵,我小时候还没有快餐。”我笑着答道,“所有的食物都是‘慢食’。”“哦,太糟糕了!你们在哪里吃饭?”“一个叫‘家’的地方,”我说道,“我妈妈每天都做饭,爸爸下班回来后,我们就一起坐在餐厅吃饭。  相似文献   

5.
在中央民族学院,每到开饭时间,学生们便拿着碗,拥向食堂。在拥挤的学生食堂窗口,偶尔也能看到几个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外”。一次,在我饭桌的对面,坐了两个女生,刚搁下碗,便叽哩咕噜地聊起来。我一听,她俩是在说日语,原来这两个穿着打扮与中国女生毫无区别的姑娘也是“老外”。我便用日语向她们问好。由于我还稍懂点日语,加之她俩的汉语说得还可以,所以我们话题也就多了起来。从中得知,她们分别来自日本东京和冈山,一个叫佐野夏美,一个叫大森蘸,都是  相似文献   

6.
今天,无论你走在北京街头.或到中国的各个城市.都能看到一些“老外”的身影。“老外们”已成为今日中国建设和发展中一道不可或缺的亮色和风景.他们也因与中国结缘,使自己的人生经历更为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7.
跌倒的收获     
有个“渔王”非常苦恼,就因为三个儿子的捕鱼技术都很一般。他常向人诉苦:“我从儿子们刚懂事起就传授技术,怎么他们都比不上平常人的孩子?” 一位路人听后,问:“你一直是手把手地教他们吗?”“是啊,我很仔细、很耐心地教他们。”  相似文献   

8.
古书《酉阳杂俎》中有个著名的“妒妇津”的故事:相传刘伯玉的妻子断氏嫉妒心很强。刘伯玉曾经称赞曹植在《洛神赋》中所写洛神的美丽。断氏听到后,气愤地说:“你凭什么说水神那么美!瞧不起我?想休了我是吗?我要是死了,还当不上水神?”后来断氏果真在渡口投水自杀。后人将她投水的渡口称为“妒妇津”,妇女在此渡河的时候都不能浓妆艳抹、衣着华丽,否则就会风浪大作,据说是断氏又开始嫉妒了。  相似文献   

9.
离职的技巧     
任何“跳槽”,都很难做到“好聚好散”,阴影是显在的。作为离职者,你需要表现出绅士风度,尽量不给离职公司以伤害,为离职公司留足面子,也为自己进入新公司留个好名声。“轻轻地我走了,不带走一点遗憾”,这也许是“跳槽”的最佳结局。在离职的时候,你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感谢原公司的栽培和关心,这是最起码的职业人的要求,无论离职的原因是什么,都不要逞口舌之快说出“谁叫你们以前不好好重用我,现在才想到留人,没门”之类的气话,即使心里这样想, 也要忍住不说,毕竟这曾是你工作过的地方。切记这是反映一个人涵养的最佳时…  相似文献   

10.
我最初来中国的时候,一位“中国通”朋友告诉我说: “在中国旅行一星期可以写一本书,呆上一个月可以写篇论文,呆上一年的话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了。” 它的意思是中国国土辽阔,风物万千,情况复杂且层次多样,越是深刻地了解她,越是长期地接触她,就越发弄不清楚她。自古以来就有为数众多的所谓的“中国通”,但他们对中国的预测从未应验过,这大概就是最好的证明吧。 虽说我在南京大学教书,要说知道的,也只能是日语专业学生的一些情况。让我写点什么,我也只能在极为有限的所见所闻的范围内写一点点。日本有句成语叫“吹火筒看天”。…  相似文献   

11.
醉鬼     
警察把一醉鬼送到门口:“这真是你家吗?”“如果你替我开了门,我就证明给你看!”门开了。“你看见那架钢琴了吗?我的,看见那台电视了吗?我的。”又上二楼。“我的睡房,看见那床吗?睡在床上的女人是我的老婆,你看见和她睡在一起的人了吗?”警察疑惑地说:“怎样?”“那就是我。”  相似文献   

12.
谈论近来的中国法学,我总会联想起特仑苏牛奶广告来。那是一段唯美的效果图:从杯子里倒出丝绸般的乳白色液体。画外音,一把颇带磁性的男低音问道:是牛奶吗?随即出现了一位成熟男人并故作神秘地回应:不……是特仑苏。当观众对这种貌似牛奶的白色液体的身世还云里雾里的时候,男低音总算道出了真相: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  相似文献   

13.
出击动机让自由职业者不再漂泊文/本刊记者 二十多年前,人要是没个“单位”、没个干部或工人的身份、没个“组织生活”,是要被人“另眼相看”的。对这类人,当时人们怎么称呼?─—“无正当职业者”、“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无业人员”……其中的歧视已昭然若揭。要是在更早一些时候,惰况就更糟了,人没有“单位”,不仅意味着没有饭碗,差不多整个政治生命就没了。 而今我们把目光投向全中国,自由医生.自由律师、自由跑单、自由中介、自由婚介、自由广告人等等职业都如雨后春笋涌进了市场,给中国市场经济大舞台增添了不少鲜…  相似文献   

14.
过去,有一位22岁的年青人自从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尽管他有一所英国名牌大学新闻专业的文凭,但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他却四处碰壁。 为了求职,他从英国本地的北方,一直寻寻觅觅到首都伦敦,最后他走进了世界著名的《泰晤士报》的编辑部。 “请问你们需要编辑吗?”他十分恭敬地问。 对方看了看貌不惊人的他,说:“不要”。 他又问:“那需要记者吗?” “也不要”。对方回答说。 “那么,排字工、校对呢?”他毫不气馁。 “都不要!”对方显然已经不耐烦了。 他却微微一笑,从包里掏出一块制作精制的告示牌,交给对方,…  相似文献   

15.
去年到上海采访,听到一个很神的故事。 说有一年美国驻上海总领馆一辆高级轿车的发动机出了毛病,全上海找不到能修的地方。正当车主发愁的时候,一个叫陶巍的青年出现了。只见他拿一把螺丝刀在发动机上听声音,一会儿便找到了“病结”,并说出简单的“治愈”方法。美国人哪里相信,这不是在闹着玩吗?无奈之下,让他一试也不妨。谁料,他的一个小动作竟然解决了大问题,美国人着实大吃一惊。从此让陶巍修车的老外越来越多,各种高级进口车在他手里都能玩得转。美国人彻底服了,总领馆的车都包给他修;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授权他的修车厂为通…  相似文献   

16.
一个朋友忽然问我:“你买股票了吗?”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心中暗忖,怎么想起股票了?我犹豫了一下说:“没买啊!我没有投机的天分,所以老老实实地过着清水煮菜的日子,不敢有发财的梦想。  相似文献   

17.
习惯来到那一家早餐店用餐。有一次,我跟老板说:“老板,争取把这家店做成百年老字号吧。这样,我就可以一直在这里吃了。” 老板笑笑,说:“好,好!” 但是,没过多久,有一天早上,当我再次经过这家餐馆时,却发现店门关了。门上没有留字条,不知是家中有急事,还是有停业之意。再过一阵子,店铺装修,店名更换。我才知道,它已经易主了。为此,不免一阵失落:我在这家店用餐已经多年,怎么能说没就没了呢?当初老板不是“答应”我要一直开下去吗?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了五年半的“老外”,我可以不假思索地说,这五年半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这段奇妙的经历非常激动人心,但是有时也会让人感到窘迫和挫折。我心中一直有个目标,或者准确地说,我曾经有个目标。它就在我的指尖,几乎触手可及……  相似文献   

19.
当孩子们说出“父母皆祸害”这种观点时,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一旦知错了,我们愿意立即行动,真心改错吗?  相似文献   

20.
成家 《人才开发》2010,(2):30-31
在网上争车位?朋友也可以当成奴隶来买卖?如果你昕着这些感觉云里雾里、一窍不通的话,那你可能已经落伍了。一个叫“开心网”的地方,已经成了中国互联网上的大热门儿。程炳皓,这个名字因开心网的“出世”,也渐渐热了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