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翻译学已成为翻译学发展的新增长点,也促成当代翻译研究的范式转换,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生态范式。生态范式开启了本体论、方法论、人本论与目的论等若干新的问题域转换,充分彰显了生态翻译研究的生态范式在当代翻译研究中具有深远的范式效应:它消解了翻译研究的简单性思维模式,建构一种整体的复杂性思维模式;推进了翻译理论、翻译模式与翻译实践有效的方法论融合;对争论的分析和辩驳为生态翻译学的生态进路提供了有力辩护与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
宗教社会学的范式转换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俗化理论植根于具有国教传统的欧洲宗教实践,宗教市场论脱胎于政教分离传统下的美国社会,它们构成了当代宗教社会学的两大理论范式。从以世俗化理论为主导到宗教市场论的繁荣,宗教社会学研究发生了范式转换。各国学者从不同的宗教经验与实践出发,在对话中延展了两大理论范式,其中也包含了中国学者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3.
范式形成是学科成熟的标志,范式转换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范式转换,一方面意味着研究主体思维空间的拓展.另一方面也必然带来研究内容的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近百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三次转换,出现了四种形态:文艺认识论范式、审美活动论范式、文艺生产范式、文艺文化学范式.每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的形成既迎合了历史要求,同时又是对前一范式的合理继承与转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崛起及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经济学中国学派的创建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实践基础。分布人假设和新分布主义分析范式能够弥补理性人假设缺陷及最优化分析范式的局限性。分布人假设和新分布主义分析范式引入经济学理论研究领域促进了分布经济学的形成与演化,可以从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概率分布角度对分布人假设进行补充解释。分布经济学不仅是经济学新古典分析框架的拓展与创新,更是经济学分布革命的理论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与创新的阶段性成果。分布人假设是理性人假设、道德人假设和能干人假设的一般化,新分布主义是最优化研究范式的一般化,对经验和事实的理论解释更具广泛性和一般性。分布经济学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与创新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新形态建构的前提基础、关键方式和必要环节。2007年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的召开,标志着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首次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共同体的普遍关注。路径与形态的深入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的核心主题、关键方式和根本目标。“中国马克恩哲学高峰论坛(2011)”的召开,标志着学界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的路径及形态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索。当代课题的探寻和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的新路径探索和新形态建构的前提和关键。2012年召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学术研讨会,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课题的深度探讨和具体探索。与此同时,思想性和理论性的哲学范式与方法论意义的哲学研究范式的含义差别、马克思哲学自身的思想性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新形态建构的关系等问题成为这一课题向纵深发展的前提和关键,也是下一步亟需开展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6.
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需要新范式,复杂系统理论的引入则为这种新范式的产生与传统范式的转换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基于此,文章从比较传统系统范式和复杂系统范式入手,通过分析企业R&D投资决策模型揭示了新的范式给企业管理决策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实践证明,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具有多元性、过程具有动态性,不同的现代化道路需要依托不同的理论范式。西方的现代化实践证明,其理论范式在价值导向、前提假定、理论逻辑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缺陷,而域观范式的现代化理论是以经济理性、制度文化和技术距离为底层逻辑,以要素禀赋、能力结构、产业基础、区位特征、市场状况和制度创新为域境条件。基于域观范式的现代化理论逻辑是对多元世界本体和异质性经济体价值认知的回归,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范式的超越。从域观范式现代化理论出发,经济理性、制度文化和技术距离从质性层面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个性,域境条件设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现实必然性。历史实践证明,基于域观范式的现代化理论不仅具有投射发展历程的现实解释力,更具有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未来实践的指导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改革开放,时代主题的改变,西方史学理论的传播,以及"史学危机"引发的中国近代史学界大讨论,使人们对以往的研究范式产生质疑,"现代化范式"应运而生。"现代化范式"的兴起,提供新的历史价值观、新的诠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对推动中国对现代世界变迁和自身历史命运的认识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演变具有特殊的问题意识,既涉及中国社会现实生活变迁的"时代问题",也关联理论和文明创新自觉的"学术问题"。7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由诉诸教科书体系的权威性走向诉诸经典文本的现实性,由注重对社会现象的解释走向注重对中国问题的学理论证,从而主动创构了多元的、学术化的理论范式。中国道路的文明自觉作为当代的"中国问题意识",标明了走在范式转换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取向和历史责任,即在为中国道路的价值理想提供规范性哲学理念支撑的同时,进一步形成具有文明自觉的"中国化"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0.
通过法治政府建设的中国式行政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必须将其置于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范式下进行理解和把握。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总范式引领下,中国式行政法治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实践创新成果高度彰显。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的中国式行政法治现代化推进历程及其显著特色,鲜明地折射出国家治理现代化总范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创新和拓展着中国式行政法治现代化的实践样态与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其研究进程始终紧随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并积极反作用于社会实践.人学研究对于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对于实践理性的复兴、主体意识的成熟和发展观念的更新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人学研究也遇到了理论深度和理论突破等方面的困境.人学研究要走出困境,就必须自觉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解决好"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的问题,这就是要为人立命、为时立言.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时代的数字人文研究方兴未艾,传统史学从研究资料、方法乃至范式上在面临着挑战的同时也迎来新生机。而中国现代化研究虽已有诸多成果,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呼吁学界深化对中国现代化实践与理论的研究。有鉴于此,作为中国现代化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早期现代化的研究可以借助数字人文研究方法,通过量化数据库和若干指标体系的建立,将早期现代化研究的诸多方面进行量化,与当代现代化发展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对接,以贯通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整个过程,可以突破现有教育早期现代化的研究范式。这或许是深化当前中国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尝试之一。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公共领域的逐步开放和拓展,公共精神成为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热点话题。学者们在公共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培育与践行、应用与拓展等研究层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也存在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研究视域狭窄、实证研究欠缺、研究范式亟需转换等不足。下一步,应健全理论体系,继续深化公共精神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丰富研究方法,加强实证研究;转换研究范式,开展公共精神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研究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意义,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要把现代化研究范式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结合起来。学术界以前用革命史“两条线”研究范式研究中国近代史,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其合理性,但是也存在局限性。新时期开始用现代化研究范式研究中国近代史,  相似文献   

15.
清代民国契约文书作为史料的学术价值,已经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相关研究成果丰硕,对各个时期中国历史的书写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回顾其发展进程,发现有关学者多以其研究主题为类别,分类详细展示和说明研究的具体内容,对于背后理论范式的变迁虽有注意,但未有系统的归纳和总结。理论范式对于契约文书研究来说意义重大,其对研究的基本关怀、研究主题、史料选择等各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时期契约文书范式的转换和更新也对于重构整体中国历史叙事有着重要贡献。本文以研究范式及其转换为视角,将近百年的清代民国契约文书研究历程划分为对于西方概念和理论的移植与调适、从中国自身语境出发讨论民间自生秩序与自发市场,以及新时期范式转换下的理论危机三个时期,从而尝试对其研究变迁进行体系结构的说明解释和理论层面的整体把握。近年来,历史理论和现实社会的变化使得契约文书研究在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范式转换下"失范"的困境,碎片化的倾向使得很多研究难以与学术界的基本议题进行对话,也难以深入理解和认知中国区域和整体社会。在目前契约文书搜集数量快速增加的情况下,其研究学术价值的增长离不开理论范式的指引。近年来,学界对于总体史和区域比较的倡导利于促进契约文书研究范式的进一步转换和更新。契约文书作为"重新探研中国历史的主要史料之一",在新时期研究范式和思维的突破和创新之下,有望开创契约文书研究和中国史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公民权与城市政治天然关系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城市政治格局的契机。城市空间是公民权发生和践行的重要场域,而公民权也构成了城市政治格局的核心要素。公民权的认同是城市政治展开的法权基础,公民权的"个体—团体—政府—国家"交互关系是城市政治的基本政治格局,而公民权与城市政治的相生相伴推动了城市政治的现代转换。公民权与城市政治的契合为城市政治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理论视角,有助于对城市政治进行系统的研究,也推动了中国语境中的城市政治实践和研究,更有利于推进城市政治学基本理论范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认识论思维范式向现代人学思维范式转换的桥梁或中介。德国古典哲学为实现这一转换与变革准备了必要条件,其中最根本的条件就是确立人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也是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的根本原则,康德是这一根本原则的开创者。而费希特与谢林则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根本原则,为现代思维范式的创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不是如同亚里士多德、康德等哲学家那样在研究对象的意义上探讨人类行为的学说,而是在思想范式的意义上探讨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学说。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精神实质在于:它不是对传统理论哲学问题的解决,而是消解了心/物、思维/存在的关系问题,转变了哲学的提问方式和问题域,实现了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范式转换。其当代意义在于: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的思想主题,提供了解决生态危机的哲学基础,深化了公共领域问题的研究,推进了人的自由的实现和人性的完善,恢复了哲学的地位和尊严,促进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9.
西方个人主体性德育范式的困境及其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受到追捧的西方个人主体性德育范式实际上潜藏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发展困境和危机。追根溯源,这是由于其受自启蒙运动以来片面高扬的现代性哲学范式基础,即意识哲学的牵导和束缚。为了摆脱西方个人主体性德育范式的困境,研究当代道德教育向相互理解范式的转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研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提出的新课题,因而只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范式中进行研究。这就意味着,对于这一断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我们不能再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范式,而必须转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研究范式的转换必然带来新材料的发现、研究视角的更新和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这一系列的新研究无疑会打开我们的思维空间,使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对中国当下的实践和未来发展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这些构成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期刊发的一组论文,着重探讨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新范式、新材料、新视角和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