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编读往来     
编辑同志:您好!我是一名基层乡镇统计工作人员,《中国统计》是我最喜爱读的杂志之一。通过细心阅读,我发现每一期的《中国统计》都有新的进步,不论杂志版面栏目设置、还是稿件质量、装帧设计,都是一流的。她的实用性、指导性,对基层统计工作人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对提高统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大有裨益。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贵刊架通了一座沟通读者的桥梁——《编读往来》,为广大读者开辟了一块畅所欲言、吹毛求疵的评刊园地,我对贵刊开门纳谏的做法击掌叫好!我发现,在每一期的“编读往来”栏目中,都有编辑老师写的“编辑去语”,读起来让人感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统计》2005,(9):5
《中国统计》宣传工作会议的全体代表:你们好!欣闻《中国统计》宣传工作会议在黑龙江召开,本想到会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中国统计》宣传工作议题,由于需要参加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考察活动,不能到会,深感遗憾。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统计》专家指导委员会,向《中国统计》宣传工作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可以说,《中国统计》与国家统计局同生共息,新中国统计的历史赋予了她宣传统计的神圣使命。作为国家统计局的机关刊物,《中国统计》对推动统计的改革与发展,培养统计人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些年,…  相似文献   

3.
很高兴能和大家再度分享《中国统计》的创造历程和硕果。多年来,我和《中国统计》结了缘,我跟许多同事说过:我很喜欢《中国统计》杂志,每期出版后,我总会把它放在提包里,伴着墨香,早出晚归。光阴在流逝,还总保留着这个习惯、这种情结。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读者来言:尊敬的《中国统计》编辑们:我是一名县级统计干部,1989年毕业于河北农大。初入统计大门之时,只觉得统计知识丰富,每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在统计岁月中留下我匆匆的脚步。在我从业16年中,听到了许多对统计的无奈和贬低,我是极不赞称这种观点的,可我说不清统计为啥好,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中国统计》中的“生活中的统计学”,使我大喜过望,我开始阅读《中国统计》,以前我总感觉她比较深奥,不常看。统计的好处在《中国统计》得到了明识,对统计的情感在此得到了共鸣,更有那么多为统计奉献的基层统计人和高级知识分子,我视她如珍宝。对统计…  相似文献   

5.
幽默     
快走吧登山时和女友吵架,吵完后我默默跟在她后面。过了一会儿她让到一旁说:“想活命快走吧!”我问怎么了,她说:“我现在脑子里有两个小人儿,一个说用左脚,一个说用右脚,都是叫我把你踹下山去的。”  相似文献   

6.
阿美的表妹天天缠阿美,让她给帮忙“找个稳定的工作”。表妹说:“我爹妈说了,花多少钱都成,临时工也成!我爹妈一辈子在村里给人看不起,现在我大了,他们有指望了。他们已经给左邻右舍放出话去,说给我在城里找了个体面工作。姐,你可得给我帮忙啊!”在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眼里,漂亮的表妹马上就变成城里人了!表妹家里虽然穷,但表妹是被“富养”大的,为了让她变成“城里人”,先给她在城里租了个房子。爹妈还大方地招呼乡亲们“以后进城里办事就找咱家女子”!  相似文献   

7.
编读往来     
64 CHINA STATISTICS读者来言:张编辑:你好!我强烈感觉到自己要说的话实在太多了,不过,还是长话短说吧。自从去年年底接到你的电话后,我非常激动和倍受鼓舞。我没跟您联系,千万别认为我高兴得忘乎所以了,不是这样的。对了,先跟您说件事,关于订阅《中国统计》杂志的,原来公司综合统计室没有订阅这本杂志,我是在2001年底调机关协助公司综合统计和网站的工作,我原来工作的水厂将我订阅的2002年的《中国统计》每期都托人带到机关,我就将她介绍给我的同事和主管领导,他们都说这本杂志办得好,但在办理2003年报刊杂志订阅时,因为每…  相似文献   

8.
《中国统计》宣传工作会议的全体代表:你们好!今年,是《中国统计》公开出版50周年,这是一件值得纪念和庆贺的大事。欣闻第一次《中国统计》宣传工作会议在革命圣地井冈山召开,《中国统计》杂志社再三邀请我出席本次会议,我很高兴也非常愿意,确实也应该去和大家一道共商统计宣传发展之计,但由于我另有公务,无法与会,深表歉意。在此,只好用这封信来表达我对《中国统计》宣传工作的关注与支持。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专家指导委员会向《中国统计》宣传工作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祝会议达到预期目标,取得圆满成功!同时…  相似文献   

9.
小幽默     
我爱你阅览室里 ,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争论着什么。忽然那女孩高声道 :“我爱你 !”四座皆惊 ,男孩的脸红得像三月春花 ,略带一丝得意。女孩呆了一会儿 ,尴尬地笑笑。事后 ,我才知道她说的本是 :“歪理 !”狙击手  一次战争中 ,将军为了要激励士气 ,就到前线去 ,前方的士兵就跟将军报告说 :“将军 !前方 2 0公尺的石堆中有一个狙击手 ,不过他的枪法很烂 ,这几天开了好多枪 ,可是都没有命中人 !”将军听了很生气地说 :“既然发现狙击手 ,为什么不把他干掉 ?”士兵听了就说 :“将军 !你疯了吗 ?难道你要叫他们换一个比较准的吗 ?”瞬间的荣…  相似文献   

10.
记得那是小外甥女玉子上小学一年级的事情了。有一天,见我下班回来,玉子迫不及待地跑来对我说:"姨娘,我们也学统计了!"我很惊讶地问她:"你学什么了?"她天真地说:"我们学统计知识了!我也会作统计图了"。"是吗?"也许是我在统计局工作的缘故,小小的她,似乎对统计颇有一番好奇感。翻看了她的课本后,我才第一次  相似文献   

11.
统计的困惑     
耿建华 《中国统计》2003,(10):19-20
东北财经大学校长邱东教授在 《中国统计》2O01年第2期上撰文:“统计使人豁达”。然而,最近翻阅了一些统计文章,却使我怎么也“豁达”不起来,倒产生了一些“统计的困惑”。在这里把这些“困惑”提出来,以求“豁达”。  相似文献   

12.
一路上有您     
作为新近加入《中国统计》的执行编辑,说实话,我对她的历史不是太了解。当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国家统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中国统计》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邱晓华同志的《贺信》,得知《中国统计》已公开出版50年时,心中颇为惊叹。有一种激动、遗憾,自豪、沉甸甸的复杂感情,真是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常言道50而知天命。我也知道《中国统计》编辑部曾经提出了要把《中国统计》办成百年老刊的战略构想。对于《中国统计》的过去,我要在今后花一些工夫去慢慢品味,以便获取营养,继往开来;对于《中国统计》的未来,我想,她作为国家统计局的…  相似文献   

13.
谢谢邱东,谢谢邓力,谢谢今后将在这个栏目里出现的作者! 他们,圆了我一个梦。 很久以来,一直想在《中国统计》里营造一种别样的阅读境界 —— 精悍,短小,唯美、浪漫,理性,智慧…… 归为一种文体,便是随笔,亦或杂文。 有些冒险。喜欢的会说:味道好极了;反感的,没准就谓之“花里胡峭”。 本期的两位作者,给了我不可动摇的信心, 但愿,读者能给我更大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心的点头     
读1999《中国统计》“海外来稿” 一栏,台湾辅仁大学谢邦昌教授的《统计的出世与入世观》、《统计与人生》,时有阵阵清丽的风迎面拂来。给久久埋头数海的人,揉一揉疲倦的眼睛,舒一舒滞重的心灵。 谈统计与人生,这是现实不可回避的难题,直面现实与人生,话题才能走进人的心里。一位诗人说“感觉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使灵魂富于生气以及保持平衡的心理。”面对现实,谢先生并没有“教授”一番深奥的道理,而是拿来他诗意的感觉:“如果你等我,我一定会回来,但你要认真等,全心全意地等!等到天下黄雨等到天飘白雪!等到你心意动摇,…  相似文献   

15.
如果可能,我真想跟他(她)们走的更近些,去感受、去聆听、去捕捉哪怕是些微不足道的细节,让它们在太阳底下绽放,去温暖、去芬芳统计人的心灵,让大家知道,在统计人宛若平常一段歌的奉献中,儿女情长,好美!欲说还羞的怨,好纯!对工作那份“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爱,好真!  相似文献   

16.
在某月的最后一天,排长派雷锋开车到距驻地15公里的连部去送统计报表,并再三叮嘱他:“要赶在8点前送到。”雷锋接过统计报表,对排长说:“不就送这张统计表吗!就别用车啦,来回得多少油呀!”没等排长反映过来,雷锋便带着统计报表上路了.雷锋见到连长的第一句话便问!“连长,我没来晚吧!”连长说:“刚好提前两分钟。”雷锋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珠,一边回答连长的询问:“我是坐‘11号大长车’来的.”这时,连长才发现雷锋是徒步而来,又赶忙问他.“回去怎么办!”雷锋笑着答道:“回去有车搭车,没有车还是坐‘11号大卡车’.”  相似文献   

17.
编读往来     
《中国统计》杂志社编辑老师:您们好!我从事统计工作二十个年头了,也是《中国统计》杂志的“老”读者了。报表之余,经常写写统计分析。也曾向贵刊投过稿,但只被采用过一篇。既说明我才疏学浅,应该多学习,也说明我投稿不得要领,应该多请教。我想,这种情况在基层具有普遍性。因此,借此机会,提出几点建议:增加投稿指南栏目。告诉读者,近期刊登文章的主要方面和内容,利用该栏目进行培训,怎样提高写作水平,如何掌握写作技巧,如何提高稿件的命中率。访谈话题应继续。第4期的访谈话题很好,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教我做人、做事,给我人生启迪。谢社长谈…  相似文献   

18.
《统计》有一股醇美的“五香味”编辑同志:我是—位统计工作者,为了指导学习和搞好工作,近年来,我自费订阅了十多种统计报刊杂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订的这些报刊杂志先后被我“淘汰”了不少,唯独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统计》杂志使我爱不释手,久留身边。为什么?因为《统计》杂志有一股醇美的“五香味”。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中国统计》不求最好,但一定越办越好。谢谢您对《中国统计》寄予的美好希望。套用您的一句话:我们的编辑不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最大限度地去追求这种优秀,并将之投入到《中国统计》的每一期中。我们将应您的要求,努力去组织几篇这样的稿子,请等待一些时日。编辑:您好。我是一名基层统计工作者。记得刚开始,有人问我是做何工作,我说做统计,大都作不解状,那份尴尬,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大多数人,知道会计是怎么回事,对统计却几乎一无所知。在城市如是,在乡村则有过之。而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我在…  相似文献   

20.
我与《中国统计》有段特殊的关系。就在《统计》更名为《中国统计》的前后三四年间,我任过该刊的主编。尽管后来工作有所变动,但我至今仍是她的忠实读者,还时时关注着她的成长、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