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提出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的统一是构成完整高校德育课程的理念。针对我国忽视隐性德育课程的现状,从加强领导、配置教师和强化管理三方面将隐性德育纳入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隐性德育课程是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学科教学活动是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实施阵地。未经规范而自发实施的隐性德育课程不能充分发挥其德育作用,而且难以避免其负面影响。采取相应策略优选“实施点”,能有效地实现隐性德育课程有计划、有准备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隐性德育课程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德育的内容、时间空间以及触角。它致力于激发教科书和课堂中学习之外的德育因素,它遵循个体的道德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以隐蔽、潜在、渗透的方式影响和促进大学生价值、态度、信仰、情感的养成。意会共同体——校园、主阵地和主渠道——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和规范——学校制度安排、内驱力——学校精神是高校隐性德育价值实现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高校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的课程形式,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的重要表现方式,要提升隐性课程的功能,可从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完善校园制度、优化校园环境、强化社会实践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暨南大学预科教育开办十年来,从单纯补习发展到全面学习、衔接过渡阶段,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指导思想落后,忽视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学习基础,偏重理论教学,忽视隐性课程作用的发挥等。改革的主要对策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根据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学习特点,设计课程;改革核心课程,突出专业方向性选修课;重视隐性课程,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6.
潜在课程又叫隐性课程、隐蔽课程、潜课程、第三类课程。它与学校公开开设的课程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完善学生道德品质和提高道德水平的整个德育教育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每位德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潜在课程的德育价值,充分认识开发利用潜在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还其以应有的教育地位,使其在学校德育教育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隐性课程建设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美育导向型隐性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我国传统教育的补充和拓展,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隐性课程及其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课程是一重要的课程类型,与正规课程教育相辅相成,是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隐性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思想道德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师应该掌握、利用好隐性课程,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野从课程教育向文化认同转换的必要性体现在课程理论发展的基本现实和课程教育的目标设定原则的回溯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野从课程教育向文化认同转换的原则包括:在德育实践中坚持对“规则边际”的关注;对教育情境的设定坚持过程视野和开放眼光;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重视显性课程的主渠道作用,也重视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0.
奚玲 《理论界》2009,(7):186-187
校园文化在高校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作为无形的德育课程,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内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试图对校园文化的四个方面,即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网络文化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进行全面的探讨,进而为其充分发挥育德育人的作用提供理论上的引导.  相似文献   

11.
社区德育课程资源是一定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特定时空的沉淀,它构成了影响学校德育的中介环境,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开发和利用社区的德育课程资源,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在利用好军事理论教学这一显性课程基础上,还需要开发隐性课程。从国防教育隐性课程内涵谈起,阐述了开发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对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的策略提出了几点看法,认为应该从开发以校园环境建设为基础的隐性课程、开发以制度建设为载体的隐性课程、开发以培育大学精神为核心的隐性课程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3.
注重护理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建设——优化护生人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辽宁医学院405名在校护生和203名临床实习护生进行“隐性课程——护生人际关系之我见”的问卷调查,分析护生人际关系,引发了护理教育中隐性课程和护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的讨论。作为承载隐性课程的情境因素、护生人际关系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注重和加强护理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建设,有利于现代护理教育向多元化和高层次转变,是优化护生人际关系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教育目的的潜隐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法的愉悦性、教育效果的持久性等特征,它能够弥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显性教育的不足。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认真探索、挖掘专业课程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德育功能、建设幽雅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榜样教育、发挥互联网隐性育人作用、强化学生个别辅导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德育视域中的隐性教育生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多先贤与令人都从不同角度对道德教育中隐性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有过论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价值日趋多元,学校面对学生自主性增强和对独立人格的诉求,显性道德教育受到了新挑战.在这个背景下,以人为本与回归生活的教育思想逐步由理念走向深层实践,隐性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性得以再次凸显.在充分梳理隐性教育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形态的基础上,围绕德育视域中的隐性教育生成,重点探讨了三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即隐性教育在德育中何以可能、何以必要与如何生成,分别尝试性回答了隐性教育的理论可能、现实需要与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体现价值观显性教育的高度.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支撑课程,彰显价值观隐性教育的广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还存在着教师认识误区、资源整合不到位、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等诸多制约因素.因此,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权威高效的协同育人领导体系;整合教学资源,构建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命运共同体;完善评价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制度保障体系.明确主攻方向,探索构建"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模拟法庭教学模式自被引入中国以来,一直被各高校法学专业当成必修的法律实践课程,它的德育作用却一直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阐释了在模拟法庭中进行大学生德育的优势,现行模拟法庭课程设计在此方面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现行模拟法庭课程设计,加强其德育作用的三个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在组织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内容包括课程规划或设计、实施与评价、课程研制或开发过程的维度等多项指标,对课程进行全过程的系统化改革迫切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加强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涯,而且也将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教师将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隐性课程研究的兴起为隐性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为与显性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隐性教育的"隐"表现为教育者传递信息方式上的隐蔽性、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无意识性和教育结果的隐蔽性.从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出发,结合隐性教育的"隐"之特征,可以看出,回归生活世界,是深化隐性教育研究的一种可能性思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隐性课程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问题,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备受关注。从教育界对隐性课程的研究角度(隐性课程的概念、特征、功能、建设与管理几个方面)切入,对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以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