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北方渔猎民族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丰富的文献,论述了历史上对北方渔猎民族的国家治理情况,重点论述了清与清后国家治理及其发展。本文认为,新中国建立后,北方渔猎民族得到了实质性发展,内部结构彻底改变,但同时指出,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和规律性作用,渔猎民族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与其他同类民族相似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曾建立过国家政权的北方民族中,还保留着很多传统的母权遗迹和女神崇拜习俗。随着社会的进程,在这些民族的妇女中,出现了很多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们在向文明门槛过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族称的起源、族称内涵的变化的分析,探究北方民族从民族到国家的过程,并通过对满洲族称、国名出现及其变化的研究,探讨了民族国家进化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4.
5.
清代时东迁至黑龙江地区的柯尔克孜人,因清朝的国家行为,使其与外界隔绝,从而使这群不足千人的柯尔克孜人没有因频繁的民族交往而被融合到其他民族中。但在历史发展的场景中,这群柯尔克孜人的民族身份,随情景的变化,在自我调整和社会适应的过程中,认同意识发生选择性的演变过程,但因清政府与世隔绝的做法,使其保留了更多的自我,从而也使人们有机会对其的重新发现。随着学者的关注及国家政府的行为,重新唤起了他们对历史的记忆及其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各地的"民族风情园"景区蓬勃发展,游客可于此有限的"观光场域"内感受无限的民族文化.满族的民俗旅游也备受关注,但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民俗文化旅游所展现的历史与文化其实是当代的重新建构.本文运用文化变迁、民族边界等理论,讨论发展旅游业与提高民族认同、建构民族边界、传承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等,与其他民族有清晰的边界,族群认同意识非常明确;出于对共同世系、血缘和文化上的认同,他们将朝韩两国作为他们曾经的故国去感知,民族认同比较强烈;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国朝鲜族有对中国的坚定认同.目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认同纽带趋于多元化,中国朝鲜族亦发展着多元化的社会认同.保证多民族国家认同的根本,是建立起基于公民权的认同形式,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坚持民族间的平等与团结,加强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以加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8.
北方民族地区中小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式结构特征,一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经济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危机感、创新意识明显增强;二是城市功能相对弱化,产业结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各环境因素发展不平衡,以及创新能力不强.这些产生于发展中的矛盾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发展中逐步得到解决,以保证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前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立之初的历史背景,以回应国际上针对中国民族政策的质疑及在认识论上的误区.这种审视和反思有助于我国各项民族工作的顺利实施,厘清并完善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关系,进而完善我国的民族政策.本文基于文献、档案和民族志资料,真实还原了土族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指出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来源于意识形态、法理和绩效基础。当前中国民族政策的合法性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应从推进民族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完善民族政策、将民族政策提升为民族法规等方面入手,巩固民族政策的合法性基础,使民族政策赢得社会的共同认可和广泛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族团结的发展在经历了隋唐的第二次大整合之后,在宋辽西夏金元时又进入第二次大冲突时期。  相似文献   

12.
五代十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政治上的分裂和军事上的对峙时期,但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并未因此而中断。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文化区的各民族不断南下进入中原汉族农耕文化区,促进了各游牧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转型,并通过与汉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政治上的相互借鉴、文化上的相互融合,推进了中国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对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中的有关记载,探讨了西域诸国的王位继承、职官、刑法、婚丧等制度和习惯。  相似文献   

14.
人本理念与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本理念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也是中央四代领导集体始终一贯的执政理念,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本文拟对人本理念与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意在深化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详细列举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中所见西域诸国的宗教、神话传说,揭示了西域地区成为汉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及游牧文化荟萃之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辽、金、元三史满文、蒙古文翻译,作为清代众多汉籍翻译中成帙最早的三部,具有文化史、文字史及史学史研究价值。围绕三史满文、蒙古文翻译进行历史与文献研究,在满学、蒙古学以及辽、金、元三朝历史研究中具有特殊意义。前人的研究业已取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但仍有很多问题尚未得到充分阐发。本文试从学术评介的角度,就三史满文、蒙古文翻译的研究状况做一梳理,以便学界了解这一方面的基本情况。根据相关成果的特点,分为存本著录、译本出版及学术研究三个问题,逐一进行评述,总结得失,提出相关研究要领。  相似文献   

17.
陈沛杉 《民族学刊》2022,13(10):31-37, 132
藏文文献中关于中央政府的历史书写所呈现出的中国国家认同具有主体性、系统性与历史性三大特征。藏文文献中的国家认同以权益认同为基础,以政治认同为核心,以领土认同为标志,以制度认同为保障,以文化认同为纽带,呈现出由自在的国家认同向自觉的国家认同发展的历史趋势。以藏文文献中的国家认同为基础,形成文化强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提出"族格"的概念,认为族格是自然赋予的,即天赋的每个民族无论大小强弱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人格"是"族格"的哲学基础,族格是人的群体的抽象人格,在多民族国家里,少数民族完整的"人格"的实现离不开"族格"的保障."族格"包括民族政治权利的平等和文化上的多元.文章以从自然法权推导出的族格理论揭示了民族平等、民族自治、民族自决理论等的哲学渊源,阐释了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族格"理论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构建国家、民族之间和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最近第一次公布的陕北出土唐至五代三方党项拓拔氏墓志(<拓拔守寂墓志>、<李仁宝墓志>和<破丑氏夫人墓志>),对于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拓拔氏早期历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在对上述三方墓志考释的基础上,基本理清了唐初党项拓拔氏部迁徙的历史,即迁徙的时间和地点等问题;辨证其主要家族的世系及活动,解决了过去中外学者研究中的疑难之处;以三方墓志对其祖源的记述为根据,讨论了学界长期争论的党项拓拔氏的族源问题.笔者认为,应以史书及<拓拔守寂墓志>所记其源于西羌为确,并研讨了党项拓拔氏从唐末后攀附元魏鲜卑拓跋氏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陈立鹏  薛璐璐  范航 《民族学刊》2023,14(4):1-10, 134
民族交融作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一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学界鲜有关于个体民族交融态度如何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学实证研究。本文采用《民族交融态度量表》《中华民族认同量表》《心理距离量表》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682名参与者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民族交融态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即积极的民族交融态度有利于提高个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同时,中华民族认同和心理距离在民族交融态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基于此提出“保障民族交融政策有序落实,培育积极民族交融态度;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打造中华民族认同社会共识;充分挖掘与宣传历史记忆,重视隐喻对心理距离的作用;积极探索个体心理发展规律,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等建议,以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心理学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