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善能否战胜恶的问题可以转述为人类道德是否进步的问题,进而与历史决定论问题相关联。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历程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揭示了善战胜恶的历史必然性。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人们的现实选择和现实努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的宗教情结--基督教视角下的《永别了,武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揭示了人类由于战争的罪恶注定走向毁灭,而人类命运的唯一前途在于对善、真爱及和平的追求这一主题.这一主题蕴涵于"尘土"和"雨"两大意象之中,并在主人公亨利思想转变的心路历程中得到集中体现.两大意象极具<圣经>隐喻,喻示基督教"原罪论"基本教义;同时,作品的主要情节同贯穿<圣经>的善与恶冲突的主要情节相一致.这显示了海明威体认战争本质、沉思人类命运的基督教视角及其宗教情结.  相似文献   

3.
普希金用自己的文字叙事构筑了一个善恶模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没有绝对的善,善中往往包含了恶的因子;没有绝对的恶,恶中往往包含了善的因子;善恶是可以转化的.这既包括善的动机会带来恶的效果和恶的动机会带来善的效果,也包括动机和行为本身也有由善到恶或由恶到善的转化.  相似文献   

4.
丁若镛的自主之权通常被解释为利玛窦式的自由意志或康德式的道德性自律。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强调自主之权是人可以自由地在善与恶中选择其中之一的能力,后者强调自主之权是人可以战胜恶的自我约束能力;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预设了绝对的善和恶的存在,同时也预设了人具有客观判断善和恶的超验能力。但通过诠释学以经解经法对文本中的自主之权与善恶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发现:(1)丁若镛的自主之权是以善为目的的行为规划能力,既不承认绝对的善和恶的存在,也不承认人具有判断绝对的善和恶的能力;(2)恶源于“不思考”;(3)善是“符合情境的行为”。这意味着丁若镛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儒学的过程中并未简单采取直接引进西方思想的方法,而是在扬弃中积极发扬儒学精髓。  相似文献   

5.
<威廉·威尔逊>是爱伦·坡的一篇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爱伦·坡使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威廉·威尔逊善恶两方面的性格特征,在故事中最终恶的一面战胜了善的一面.用人格结构的理论对威廉·威尔逊的两重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分析,可以管窥爱伦·坡的悲观主义世界观.  相似文献   

6.
青年毛泽东对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的批语,是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的反映.尽管当时毛泽东还没有接触过马克思主义,其伦理观带有一些唯心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当时的毛泽东正处于思想大变更时期,他善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学习,具有强烈的独创精神,因而他的伦理思想具有其独特的看法,尤其是青年毛泽东对善恶的理解更是别具一格.当时的他既能从实际出发,又能用辩证的眼光对待善与恶,他的善恶观具有现实性和辩证性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7.
《年轻的古德曼&#183;布朗》是美国作家霍桑最著明的短篇小说之一,作者在这篇小说中将自己对人性善恶的复杂理解通过富有象征意味的人名、意象和时空隐喻以及主人公古德曼&#183;布朗和费丝言行的含混矛盾表现出来,从而突现了小说的“含混”主题——人性本质的亦“善”与亦“恶”。  相似文献   

8.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体现了佛教核心思想的偈言.佛教思想中的善和恶并非仅有列举的十善和十恶,在以解脱为终极目标的正法律中,凡符合解脱之正向的思想、心念和行为都属于善;反之,凡阻碍解脱的都是恶.佛教认为,善恶皆有果报.根据因果业报理论,众生生时所造的善恶业将决定众生死时的去处及以后生的生活状态.佛教的缘起法则可以用以分析恶之产生的深刻动因,根除恶法、实现善法的途径,其关钥即是如实知见.  相似文献   

9.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一生学问的立言宗旨.知行合一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从知上说,良知之心无善无恶却知善知恶;从行上说,良知之心无动无静却能动能静.良知之心知善知恶,但为什么会有恶而不知、"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良知之心能动能静,但为什么会出现知而不动、"好心不办事"的现象?其原因在于知行合一的两个理论缺陷,一是以良知覆盖认知,轻忽认知之心的逻辑分析功能;二是道德情感交待不明,对道德的内在动力认识不清.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都把善分为两个层次:幸福是最高的、真正的善;其他的事物则因作为实现幸福的手段而成为第二类的善。对于至善他们都认为是没有恶与之相对应的,恶只是与第二类的具体善相对应,恶也就都是具体的、存在于现实中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现至善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德性,德性就是第二类的善,因此,恶就是与德性相对应的人的品质。这样,他实际上表明了,行为以及每人的善恶实际上都在于自己,恶要由行为者自己负责。  相似文献   

11.
于越为夏帝少康之后,自先秦到两汉时期,并无人怀疑。三国吴人韦昭对《郑语》:“芉姓夔越”作了断章取义的解释,作出“楚、越同源”的错误论断。后代以此为据,以讹传讹 。本文考证夏、越关系的源流,考证了史伯与司马迁的关系;访问了夏越后裔,从而纠正了“楚、越同源的错误说法。”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浪潮,从根本上动摇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第二次国共合作掀起了全民族的抗日高潮,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两次合作,留给世人以诸多启示。国共两党应进行再次合作,为反对台独、完成祖国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13.
14.
15.
庞德在翻译中出现的诸多错译和误译是他为了构建新的诗学、重塑西方文明等原因对中国文字、诗歌和文化进行选择的结果,是他对中国文字、诗歌和文化进行理想化想象的产物,是把中国无限美好的浪漫误读,跟东方主义式的贬抑性误读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不能无视东方主义理论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策略等方面的特殊性,将它生搬硬套、用来看待庞德翻译的错译和误译,这样才不致失于学理的偏颇,避免得出牵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的GDP越来越高,人们对幸福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作为社会人的我们,既要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寻找经济基础,扮演“经济人”的角色,又要修身养性,做个“道德人”,遵从各种道德规范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中充满了各种新颖独特的意象。通过分析这些反复出现的钟形罩、婴儿以及与死亡有关的意象等对小说进行女性主义的解读,揭示其隐含的主题:才华出众的女性在沉闷的传统社会习俗的压制下迷失自我,进而导致精神崩溃的残酷社会现实,呼吁仍生活在钟形罩中的女性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争取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自由,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社会化倾向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两大理论倾向之一。在近代经济学史上,它始终被融合在大多数经济学说之中;在现代经济学史上,它尽管受到严重贬抑,却依然在不少著名的经济学说里得从体现;在当代经济学史上,它又为许多新的经济学流派和学说所强调和发挥。可是,对这方面的众多启示,我国学术界至今甚为忽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