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壮族家庭制度简论李富强(广西民族研究所)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是社会体系的核心。在不同的社会里,其家庭制度是不同的,如东方的家庭制度与西方的家庭制度不同;中国与日本的家庭制度亦不同。同样,壮族的家庭制度因其社会历史发展的独特性,与汉族或其他民族也有...  相似文献   

2.
在广西壮族农村中,有一种群众性的歌唱活动,叫作“歌墟”。壮语原称作“窝埠坡”或“窝坡”,因为这个词并不含有唱歌的意思,后来便把它叫作“歌墟”了。“歌墟”多在节日或农闲时举行。傍晚,青年男女身着整洁的服装,从四处聚拢而来。女子三五成群,男子四六结队,互相寻找对象,这一组用歌声向另一组挑战,那一对同这一对唱答,于是歌声四起,此起彼伏,非常有趣。  相似文献   

3.
关注日常行为、民俗事象、人生态度是人观研究的有效向度。畲族是南方一山地民族,"头牲"在赣南畲人观念中地位特殊,有着特别的文化象征意义,被广泛地运用于日常生活和人生仪礼中。通过仪式展演和民俗实践,"头牲"又不断地丰富赣南畲人的人观内涵,并建构着赣南畲人的现实生活和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4.
广西桂西壮族地区还保存着一种古老的“入赘”风习,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县份,如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东兰、风山、巴马等县更为盛行。所谓“入赘”,就是男子要“嫁”到女子家去生活。即使家里儿女皆全,也甘心情愿把儿子“嫁”出门去,将女婿招上门来。据说“入赘”是古代母系氏族沿留下来的一种习惯。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 (卷十)说,壮族土官结婚时要举行“入寮”仪式,当“婿来就亲,  相似文献   

5.
“影子语言”是壮族在使用本民族语言时所创造的一种语言现象 ,具有从学理上加以研究的价值。其基本特征是 ,以双音词、三音词和四音词为变形单位 ,通过交换两个音节的韵母对“母语”加以变形。被变形的“母语”在交换两个音节韵母的同时 ,往往还在声、韵、调和声韵组合规则等方面发生重大改变。壮族创造“影子语言”的方法可以推广运用到其它语种。本文以壮语和汉语普通话为例 ,对“影子语言”进行了初步的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6.
我们同意杨文同志的看法,壮族歌圩是不该提倡的。歌圩本身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它实质上是男女青年耍风流的场所;加上缺乏正确引导,使之走上革命轨道,因而歌圩中所唱的山歌没有积极的内容,根本就谈不上是什么“盘歌、故事歌、革命歌”。我们认为这种歌  相似文献   

7.
壮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时间上延续了600多年,空间上覆盖了壮族历史上的主要分布区域,壮族土司制度的众多因子已转化成当代壮族的重要文化元素.因此,壮族土司制度是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土司制度研究成果是壮学建立的重要基石.壮族土司制度研究还可以在土司相关专题、土司文化遗产、与国内及东南亚邻国的比较等方面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8.
土司制度在壮族史上占了重要的一页.它是宋王朝镇压侬智高起兵之后在唐代羁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经元、明、清三朝,民国初年才彻底消亡,前后历近千年历史,对壮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古往今来,论之者大都是持着否定的观点,这似乎不太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纵然存在者并不一定完全合理,但政治制度作为人类文化构成的一个层次,它在历史上延续了上千年的历史,难道能否认其在历史上存在的合理因素?本文从这个观点出发,探讨壮族地区土司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壮族“牛魂节”、“祭祖节”探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魂节"、"祭祖节"是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其先民的牛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观念及其习俗,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汉文化的因素,使之既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又有汉文化的成分。节日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化和民族心态的综合反映。壮族与其他民族一样,具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本文拟对其中的"牛魂节"和"祭祖节"的源起、内涵及功能进行探讨。不妥之处,请专家踢教。一、牛魂节牛我的宝咧,牛我的财咯,四月八来了,脱轭节到了,我把牛来敬,我把牛轭脱,让你喘口气,让你歇歇…  相似文献   

10.
壮族“舞春牛”习俗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舞春牛”是壮族地区流行的一项传统文艺活动。其渊源于壮族先民的牛图腾崇拜,后来发展演变成一种丰收酬神和祈年求福的宗教祭扫性舞蹈,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社会功能。舞蹈动律朴实生动,形式复杂多变,内容丰富深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吸收了汉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今有入赘的婚俗、尤其是桂西壮族颇盛,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认识壮族古代婚俗,探讨壮族古代社会历史,冲破重男轻女的陋习,搞好计划生育,发扬社会主义良风好尚,无疑将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入赘”源远流长入赘之俗很早就在我国盛行。到战国和秦汉时期就有明确记载。《史记·滑稽列传》载:“淳于髡者,齐为赘婿也”。说的是战国时期淳于髡为齐国人赘媚一事。秦朝时期,“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汉书》注为:“应劭曰:出作赘婿也。”又《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  相似文献   

12.
在靖西、那坡、德保一带的壮族农村,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朴的民间习俗——做“同”。做“同”是壮语音译,在壮族家庭中,做“同”被视为一种神圣、吉祥的喜事。做“同”的条件很简单,男子与男子之间,女子与女子之间,只要双方乐意,就可以做“同”。既不需要同姓,也不需要同月、同日生,同年即可;不论家庭条件如何;不论远近。做“同”时,只需做些简单的象征性仪式。俗称“老同”。  相似文献   

13.
桂西“三林”壮族“殴凯”婚俗樊正强,梁耀积(百色供销学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的西林县、田林县和隆林各族自治县(简称“三林”,下同)的壮族中,盛行着“殴凯”婚俗,这种婚俗尤以三县境内驮娘江流域最为流行。“殴凯”为壮语娶姑爷、女婿的意思,“殴”直译为“...  相似文献   

14.
认同"汉裔"现象在壮族社会里极为普遍,对壮族历史与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壮人"汉裔"身份真伪考辨、自称"汉裔"原因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存在学术队伍青黄不接、资料整理无人问津、研究盲点多、成果数量少、深度和广度不够、影响力小等问题.今后的研究应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壮族是我国第一大少数民族.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界的学者,对壮族的社会文化及经济作了大量的描述和研究,但这些研究绝大多数都是静态(static)的研究,动态的(dynamic)研究极少.因此,本文试图对壮族的经济社会变迁作一研究,从动态的角度把握解放后壮族的经济社会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6.
杜国华,宝钢股份公司热轧厂高级技师,热轧辊检测、探伤专家,拥有12项专利,其中“纵波联合双晶软保护直探头”填补了国际空白。仅1995-2000年间,杜国华检测出轧辊的质量问题,就为宝钢索赔巨额资金5039.9万元……1999年3月,上海虹桥机场的候机厅里,有几位神色凝重的旅客。他们是以宝钢生产部部长陆志新为组长的工作小组,此番前往德国完成一项重要的使命。这项使命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100万元人民币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已由中国知识产权局授权的一项技术专利能否经得起检验。此刻,这项专利的发明人——宝钢热轧部的技师杜国华的手提箱内就装…  相似文献   

17.
壮族古代婚制的“活化石”广西南宁市郊县邕宁中和乡壮族的婚姻习俗与附近汉族基本相同,略为不同的是,出嫁娘临出门前举行与兄弟拜堂剪断红绸的仪式。其过程就是出嫁女子在要离开娘家之际,必与自己的弟弟在厅堂内一起礼拜祖宗,并剪断一条红绸,各拿一段披于肩上,然后...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的哲学观 ,它强调人要遵循自然规律 ,按自然规律办事 ,人类才能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统一。壮族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 ,也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是汉壮文化交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论壮族人语用失误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壮族人语用失误的文化背景王克(中央民族大学)语用失误是跨文化语言交际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的文化人类学和语言学从来都在并行发展,特别是本世纪初以来,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的交叉研究更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它不再局限于研究表现文化的语...  相似文献   

20.
壮族历来有聚族依田而居的传统,壮语称其聚落为"板"(或近音"曼"、"畈"),流行以"板"来冠村名,其由来和含义与壮族历史悠久的稻作农业有关。在古越人曾经居住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也都有"板"或"畈"的地名。据查,"畈"为形声字,左为形,右为声,意指一片田地,或专指水田耕作区,系古越语。因而,壮语称聚落为"板",源起于耕田,来源于古越语,意为有耕田的地方就有人居住,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耕田,或田即村、村即田的互名关系。壮族将人们聚居的村落称为"板"卜ba:d〕(或近音"贩"、"版"、"曼")。在壮族地区,以壮语"板"(或近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