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明代是小说创作的重要发展时期。其主要标志为,中国小说由最初的民间传说、神话、说书、话本等形式,逐渐演变为由作家、文人独立创作,抒发个人情怀,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由此,产生了一大批直写人世、人事、人情,贴近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诸如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以及《今古奇观》等(文学史通称这类作品为人情世态小说)。明代以后这类人情世态小说迅速发展,占据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主流地位。鲁迅先生著名的《中国小说史略》便有专章描述。人情世态小说的崛起和发展,既  相似文献   

2.
2013年12月6日至8日.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和河南省高校人文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共同筹备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暨刘恪学术研讨会”在古都开封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工商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文学院、河南大学、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作协、河南作协、河南文联、开封作协等多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及《当代文坛》、《创作与评论》、《社会科学辑刊》、《中州大学学报》、《莽原》、《东京文学》、《汉语言文学研究》等多家学术刊物代表50余人出席了会议。此外,刘恪的家乡湖南岳阳市委宣传部也派出专门人员参会。这里刊发部分与会学者的发言。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对意象概念的形成过程、意象概念的界定、意象概念的内涵、意象的分类、意与象之间的联系、意象创造过程中的意识状态、意象的真实性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指出意象理论与意识流理论紧密相关 ,说明了意象概念能将众多表现手法统摄起来 ,试图构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理论体系的粗框架 ,并希望在鉴赏和创作上具有实践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4.
袁忠 《船山学刊》2001,(2):72-76
意象一词目前正被广泛使用着,而对其理解、用法上的混乱状况也不断有人指出。值得高兴的是,有一点正逐步形成共识:意象范畴能阐释美的创造和审美鉴赏的基本规律,揭示艺术的本质特征,有的主张用审美意象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块基石,有的主张将意象作为美学的元范畴。意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盛行于九十年代,说明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传统意象说的考察有助于现代意象论的建构,这是不言而喻的。如同其他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受古汉语内部规律制约,由单音词向复合词演变一样,意象一词最初是分言的。意、象、意象在历代的义蕴重叠交叉现象正…  相似文献   

5.
金鑫荣 《云梦学刊》2007,28(6):89-92
明清讽刺小说可分为文言与白话两大类型,他们表达的核心意义则具趋同性即讽刺主题意义的表达。它们都秉承“史传”与“诗骚”的叙事格式,通过文体的互变、互渗,各自展现小说的叙述风格。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明清讽刺小说要比明清神魔小说、世情小说所呈现的文体形式更丰腴、更多彩,所涵盖的讽刺形式甚至横跨了神魔、世情类小说,因为明清讽刺小说把神魔、世情类小说固有的叙事方式熔铸到小说的讽刺体裁之中,这使得明清讽刺小说真正有了“文备众体”创作畛域。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与古典诗歌意象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与古典诗歌意象艺术王泽龙湖北荆州师专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从20年代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到30年代现代派直至40年代九叶诗人,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皆有众多不同探索。但是,他们在本质上是共同的:即反对即兴和反对直接抒情,主张用象征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梅文化意象,寄寓着中国文人对于理想人格的品鉴与期盼,渗透着中国人文精神传统的追求与坚守.国人观赏梅花,除赏其外丽,更欣赏其蕴含的人格品质.研究古典诗歌中的梅文化意象,有利于深入了解中国梅文化的高趣与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诗人将身世遭际寄托于诗歌之中,以葫芦为意象抒发内在情志,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显示个体的欲求与人格指向。诗人绘制田园匏瓢图,借葫芦的历史义与象征义,写出了表层闲适背后深层的悲伤;以葫芦为象征勾勒隐逸图,表征逍遥游的自由追求;创造葫芦仙人图,在现实之外描绘新的社会秩序,以乌托邦世界及秩序为依托建构理想中完美的自我。此等意趣催生了中国独具魅力的人文精神的生成,而葫芦的诗化、图像化,随着历史、空间的传播成为重要的文化象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迷人的花卉王国,在我国丰富的古典诗歌中,以大自然美的精华──花卉为吟咏对象的名作不胜枚举。诗人们或缘物寄情,寓理于文中;或借景抒情,寄志于辞问。许多花卉因而承载了丰厚的文化意蕴,将古典诗社领域点缀得摇曳多姿;同时,这些古典诗歌也赋予花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这当中,以开在修林凋殒、茂草收荣时节的菊花,尤为引人注目。这类咏菊诗所构建的菊花意象,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一、高风亮节的菊花意象被誉为一四君子”之一的菊花,在我国已有3O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250O多年前的《礼记…  相似文献   

10.
丁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是美丽、高洁、忧郁的象征。自唐代开始,以丁香为题材的作品增多,它作为一种意象也进入诗人的创作视阈,其审美意蕴和情感、思想内涵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从历代关于丁香的文学作品分析,丁香意象的意蕴是多样性的,有着丰富的人文或社会内涵:或为高洁情趣的象征,独立人格的载体;或借以抒发愁怨、忧伤之情;或烘托恋情等。但是,对丁香意象多义的解读不能忽视其"幽怨"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形态小议(新加坡)王力坚诗歌意象形态的外观表现,用叶维廉的话说,就是“视觉事象共存并发”的形态,这种形态,是由于“时间空间化空间时间化”所致①。叶氏的“时间空间化空间时间化”之说,固然是说时空交融一体、浑然不分,但也更有侧重于“时间空...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古典意象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美学内涵,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更嬗积淀而形成的。就其审美特征来说,它具有主体性、象征性、多义性、承袭性,意象的审美意义具有多层次性。意象所蕴涵的审美形态有含蓄美、朦胧美、自然美、新奇美等。  相似文献   

13.
《圣经》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体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现代文学”这一语词既是对一段时间内的文学存在的历史指称,更是对文学意义的价值表述。就其文学意义而言,它主要体现为文学内容和形式的“现代性”和“中国性”(民族性)的价值追求。回顾近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对它的“内容”的“现代性”和“民族性”的研究和阐释要比研究它的“形式”意义深入、复杂得多,应该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形式”的“现代性”和“民族性”也是其获得独立性和丰富性的重要标志。所以,探讨和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渊源与流变、独特性与丰富性问题也就显得日益重要而紧迫。关于文学的文体形式…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文学史上,诗化小说的存在是一种事实.它代表了抒情小说的实绩,与写实类小说互补互促,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诗化小说反映生活更自由,强化了小说的美感,推动了小说文体的变革.它的不足主要在于,小说的质的规定性往往被"化"掉,作品人物形象性格比较单一.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听觉意象同视觉意象一样,都是诗人构筑意境、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种种听觉意象作为融合着民族心理性格,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和丰富的情感意味的艺术意象,它具有类型性、集体共识性、虚拟性、情景性、寓意性、象征性和视觉、听觉综合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祥瑞意象是指由祥瑞物象构象而形成的意象范畴.祥瑞意象由祥瑞文化的本质规定性而与一般意象区别明显.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祥瑞意象本身具有强烈的政治含蕴;二是由祥瑞意象构象而创作的诗歌,其诗歌主题通常为政治主题,并具有歌功颂德、溢美时政的政治功能.祥瑞意象多见于祥瑞文化昌炽时期的诗歌创作.随着祥瑞文化的衰落,祥瑞意象也随之演变:或蜕变成为一般意象;或为佛道两教吸纳,成为宗教意象;或剥离其政治意蕴,成为民间吉祥意象.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现代诗歌对古典意象的继承与改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意象表现传统。这一传统主要得之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古典诗歌的意象表现给了现代诗歌艺术以深刻的启迪 ,同时也成为现代诗歌意象营造所改造的对象。现代诗人有一部分直接承继了古诗意象 ,但对其加以现代性的改造 ;更多的诗人则从相反的思路理解和营造意象 ,使得新诗的意象成为具有非传统化的、体现出现代风采的诗性载体。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由于诗人常常借助于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因此使得诗歌具有一种情景交融的特性。而情景交融是意象内容的核心,诗人们在意象经营中,情与景相互交融、契合,意境含蓄、蕴藉,从而使诗歌呈现出情景交融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说唱文学为背景 ,切入中国小说口语发生的原生历史场景 ,就语体、体裁和风格三层面 ,深入把握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内涵和民族特性。认为口语和韵语在小说中的存在、叙事体与抒情体交互混杂以及浓郁的民间风格 ,构成中国小说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20.
从意象看中国古典诗歌与英美意象派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名噪一时的意象派,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对话在诗歌上的一个重要表征。本文从“意象”这一审美范畴出发,针对意象营造、遣词造句、绘画性等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对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影响,同时也指出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英汉语法结构的迥异,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