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推进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无论对于生产力发展本身还是对于社会整体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各种社会条件的综合支持。一定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要素分别作为社会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对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发挥着不同的功能。要真正理解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战略实施的内在机制,就必须在更广阔的社会哲学的视野内对其进行社会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
张科 《重庆社会科学》2009,(12):119-122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新哲学超越旧哲学的一种新的思考、理解、诠释相关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生产力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基石,对生产力的理解,以往人们主要采用实体或客体的思维方式。以实践思维方式来理解生产力是对生产力的一种新的诠释,也是对旧的生产力理论的一种变革。生产力不仅包括进行物质生产的生产力、进行精神生产的生产力、进行社会组织形式生产的生产力,也包括人自身生产的生产力。重视人自身的生产,体现着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对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主要突破口的新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气势,激烈地冲击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将社会生产力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尤其是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浪潮,带动了以生产和提供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信息产业,以每年递增20~30%的速度,逐渐取代了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促进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本文简要论述了信息产业经济的形成基础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一项战略性选择。为此在理论上探讨这个问题就具有了很强的实践意义。本文仅从需要的社会文化规定性对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作一粗浅的探讨,还望同仁斧正。 一、生产力的发展和需要的最一般社会文化规定性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或者说从哲学的层面来思考,需要构成了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或动因。人的需要不仅构成了生产活动的内在动因,构成  相似文献   

5.
教育活动不仅是人类自身生产和发展的环节,也是社会再生产的环节。教育具有生产性,这种生产属性决定了教育存在产业化的基础。把教育作为一个产业经营,并不影响教育的公益性。教育产业化是指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体制丰富教育资源,沟通和衔接教育产业内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教育,优化教育产业组织结构,理顺教育产业内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教育之间的关联关系,促进教育产业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形成完整的横向和纵向的教育产业链条,实现教育产业聚集和教育产业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发展文化产业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需要对资本的文化逻辑和文化的资本逻辑进行深度考察。产业化的文化生产以盈利为根本目的,会造成"资本异化"和"文化风险",从哲学角度讲,"文化产业化"对社会的整体运行系统具有辩证作用。一方面,"文化产业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化"对社会的进步与完善又具有深层危害。为使文化生产更好地实现对人"意义世界"的终极关怀,可以通过注入发展伦理精神,对"文化产业化"进行伦理规范、综合制约和实践超越。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相对经济、政治而言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能为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历史前进提供精神动  相似文献   

8.
庞跃辉同志在《社会科学报》发表文章论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四大社会功能: 一、高新技术产业化导致生产力性质的大变革。首先,在生产工具方面,高新技术改变了用机器制造机器的传统工业的特征,而是用机器控制机器。机器是人脑的延伸。其次,在生产力要素结构方面,由传统的“物质要素主导型”转向“智力要素主导型”。第三,在劳动力结构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导致大量的劳动力由物质生产领域转向信息服务领域。 二、高新技术产业化导致产业结构的大调整。首先,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所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其次,产业轻型化和“软化”态势日益显著。以农业为例,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建立各类农业数据库,运用计算机和传感装置进行自动监测和调控,为高产稳产提供极大帮助。第三,催生了一批新的“边缘产业”,如高效节能产业、生态园区产业、城市景观产业、多维媒介产业等新兴产业,这将进一步带动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9.
论初级阶段资本的生产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产力、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从一个理论命题谈起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任何社会生产的两个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就形成了这个社会的独特的生产方式。任何社会的生产方式都是以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所谓的社会生产力就是社会生产过程中创造物质资料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社会生产的历史结果,表现为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社会生产力的显示必须借助于特定的生产方式,即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总是一定生产方式下的运行结果;而一定的生产方式必须以历史的生产力为条件,即一定的生产  相似文献   

10.
在以信息产业高速发展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必须改变过去脱离社会、 脱离经济的办学思想,积极主动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以知识创新来体现知识的 价值。目前,高新科技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主导产业。深圳大学通过 鼓励科技开发,促进高新科技产业化等措施,正努力为深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多 的人才和知识贡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概念系统,实质上提出了“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自然生产力”、“人口生产力”等生产力的概念,我们确认精神文明是生产力,具体说是精神生产力。当然又不可将精神文明与精神生产力绝对划上等号:第一,精神生产力的表现过程及其结果具有二重性,一是有健康、进步的精神生产及其优良产品,二是有不良的、落后的精神生产及其劣质产品,前者属精神文明内容,后者属精神野蛮内容,从这点上讲,精神生产力的外延比精神文明的外延要宽阔些;第二,精神生产力的表现过程及其结果中的健康进步的精神生产及其优良产品,只是精神文明的前提内容,精神文明还有一个后续内容即对优良精神产品的享用,因为通常掌握的精神文明的基本蕴含是人们精神生产的进步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这点上讲,精神文明的外延比精神生产力的外延要宽阔些。本文还认为绝不能泛用哲学基本问题中的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个尺度来确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哲学属性,它们并非历时性存在而是同时性存在的两种文明果实,它们都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进步的积极的成果,精神文明的哲学属性是实践  相似文献   

12.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第一、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以服务形式满足各种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它是以新技术为先导的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引起的流通和各种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与产业化,是新的社会大分工。尤其以知识信息服务为基本内容的新兴服务业,完全与信息时代的相联系.是知识信息的生产、流通、消费、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青海省也应对第三产业发展做出积极的战略选择,从经济社会系统战略发展的高度,以第一、二产业为基础和前提,实际地推进第三产业及其产业科技的发展。一、青海第三产业科技发展水平现状改革开…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主观的哲学命题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客观产物?笔者认为,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当然是个杰出的哲学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只停留在一种主观思想范畴内,更重要、更深刻的是透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城市化加速发展,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转折时期,社会的深刻变革和急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与新的社会图景,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严重失衡,引发社会各阶层强烈不满,由此引发了一场影响深刻的进步主义运动。由于进步时代的美国与当下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社会问题十分相似,研究美国进步时代的社会问题及其解决之道可以为当下中国的社会管理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产业的时代语境及实践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语言分析视角看,文化产业是一种以文化为标志的对产业的分类;强调的是文化要素中"观念系统"商品化这一变化;该变化标志着文化的完全产业化的完成,表现为一般商品生产、产权商品化和符号生产。文化生产力时代的到来,要求完成"技术创新主导"向"人文创新主导"的转换;后工业社会的大语境表明,中国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在战略层面解决产业链条高端化、财富资本化等问题。要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建立两个战略框架:即把文化生产力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平台,把后工业社会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语境;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实现对后工业社会理念的借鉴和引用。  相似文献   

16.
产业·时代·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国屏 《晋阳学刊》2005,1(6):50-54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有必要延伸为关于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四元论,并关注产业哲学;产业化作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现实性结合,与社会自然的发展相互制约;城市化进程,社会自然的生成,物质产业和非物质产业的互动,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需要多纬度的关怀。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依赖于人们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依赖于全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程度及在生产中的推广运用情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然而,无论是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科学进步还是生产力水平,最终都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力资源被开发利用的历史。因此制定适  相似文献   

18.
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一问题的提出,对于肃清“左”的思想影响,对重新确认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解放生产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把社会生活划分为三个基本领域: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认为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人类社会。因而划分不同社会形态应该以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  相似文献   

19.
一社会形态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以一定的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理论界过去较为流行的看法,是将社会形态定义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具体的历史统一。这个定义的理论来源,主要是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和尤金合编的《简明哲学辞典》,他们说:社会经济形态是“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跟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直接根据是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当今时代的生产力越来越显著地呈现出以精神生产力为主导的先进社会生产力特征,精神生产力也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它不仅展现出人类的巨大创造力,而且更是体现了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这样一种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不断飞跃的过程。因此,精神生产力也就成为评价社会文化先进性的价值标准,并形成了一个以社会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为基础的价值标准系统,从而为如何推进我国的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