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认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中,有的同志把认识区分为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富有启发。有些文章把事实认识界说为:其对象“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纯粹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实在”;其特征是“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把价值认识界说为:“人们按一定的利益标准和目的要求,对于社会事物所具有的价值进行评价认识。”前者回答“是如何”,后者回答“应如何”。我以为这样的划分和论断可以商榷。它给人造成的印象是:事实认识是对事物客观属性的认识,价值认识是从主体的需要、动机出发对社会事物所做的价值评价。前者是纯客观的认识,后者反映“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才具有主观性。这实质上是把统一的认识过程分离为两种不同的认识形式了。造成这种分离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认识如何可能?”这是近代认识论史上的重大问题。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机械性和消极性,决定了他们无法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康德认识论凸现主体能动性的伟大作用。从而唯心地在主体自身达到主客体的同一.只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实践观去说明人的认识活动,才真正解决了主、客体的同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经过的认识论的中介环节,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走过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才成为科学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3.
主体问题近年为学者倾注,不为无因。盖哲学流派虽夥,而咸认主客体关系为认识论之核心则一。欲究此关系,则于主体与客体两者必皆有所陈述。我国多年来于主体之研究或有畸轻之弊,学者起而补苴罅漏,固势所必然也。  相似文献   

4.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巴克莱非物质主义哲学最主要的认识论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并非仅仅针对洛克的唯物主义学说,而是直接指向“怀疑主义”;它涉及到巴克莱对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的独特见解,并以其特有的方式肯定了认识主体性思想;内含于该命题中的主体性思想,有其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5.
主体问题近年为学者倾注,不为无因。盖哲学流派虽夥,而咸认主客体关系为认识论之核心则一。欲究此关系,则于主体与客体两者必皆有所陈述。我国多年来于主体之研究或有畸轻之弊,学者起而补苴罅漏,固势所必然也。或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旨趣在求主观符合客观,今以主体研究为事,易陷主观主义。窃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考察和说明主体与客体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之中具体展开的。客体决定主体;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基础是实践;实践的程度受实践的条件制约。我认为这是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三个紧密的”链条”。紧紧抓住了这个“链条”,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本文试对此作初步探讨。客体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是用来标志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对立面。所谓主体,是指能够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的人;所谓客体,是指能够被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客观物质世界。在解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时,马克国主义认识论坚定地把客体第一、客体决定主体,作为首要的、根本的观点,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7.
人的认识是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主体反映客体的一种观念活动,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由多种活动和功能集合起来,并产生一定结果的动态系统。人类认识活动客观上存在着“认识主体——认识中介——认识客体”的三者统一结构。近年来,在认识论领域,对主体、客体及其关系问题研究较多,而对认识中介问题却较少论及。认识中介应该是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对象。列宁曾明确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  相似文献   

8.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相互依赖的基本范畴。在当前的认识论研究中,关于“认识主体”的探讨非常活跃,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相比之下,“认识的客体”却似乎受到冷落。这种主体与客体研究的不平衡状况,不仅影响人们对认识过程的探讨,而且也势必影响对主体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认识的客体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作出新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1、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否重视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題。马克思在充分总结的基础上吸取了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经验教训,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应该具有同一性,只有这样,认识论上的主要困难才可能克服。不过,马克思认为,认识的主体应该是现实的人,而不应是“绝对精神”或者其它的什么东西。因为,只有对现实的人来说,认识才有意义。至于这样的主体与客体是如何达到同一性的问题,马克思的回答就是实践。只不过马克思所讲的实践不是指的黑格尔意义下的精神性活动,而是指的人的现实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在马克思看来、人正是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才成其为人,成其为认识的主体的。同时,外部世界也正是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坚持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前提下,探讨了作为认识论范畴的主体和客体的规定性、主客体范畴的关系结构及其历史性质。文章认为,人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是从他的社会本质、社会联系中获得的。人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社会本质和本质力量,从而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认识论意义上的客体,并不等同于物质或物质世界,而是指那些进入主体对象性活动领域、为主体对象性活动所现实地指向的客观事物。文章还指出,在认识论范围内,主体和客体作为对象性活动结构的两极,其相互关系是复杂的,并经常处于变化之中。文章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表面上排斥本体论而实际上又把认识论中的主客体关系本体论化的倾向,作了批判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哲学史上,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实践观决定认识论的性质和特点。即在不同的实践观的基础上所建立的认识理论性质不同,特点不同。本文仅对此问题述一浅见。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什么是认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指出:“唯物主义承认‘自在客体’或心外客体,认为观念和感觉是这些客体的复写或反映。”又说:“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所谓认识是一种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世  相似文献   

12.
一、“符合论”与方法论诠释学 符合论的起源可一直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它的基本思想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客体相符合,如果相符合,则认识为真,否则为假。符合论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存在不依赖于主体而独立自存的客体;二是存在具有认识能力的主体;三是主体能够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去认识客体,即主体的认识、思想能够与客体相符合。这也就是罗蒂所批判的传统认识论的基础主义和表象主义。不管是主体符合客体(传统符合论)还是客体符合主体(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符合论的关键都在于确立符合的标准,即衡量认识正确性的标准,而正确性的认识就是真理。可以说,近代哲学家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寻求真理,其实他们所寻求的就是正确性,“即如笛卡尔,谈的虽是自明性与确定性,实则仍是正确性的一种变式。”即正确性垄断了真理。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在认识论方面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他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子、王充等人的认识论思想,并把它推向了接近唯物论的反映论原理。 王夫之和荀子一样,认为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客观事物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他说:“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事皆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乃此理也,唯人之所可必知,所可必行,非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而别有理也。”(《四书训义》)“原于天而顺乎道,……五常百行之理无不可知,无不可能。”(《张子正蒙注·动物》)“人有可竭之成能。”  相似文献   

14.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哲学界感兴趣的问题.本文也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渴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教. 理性认识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一是对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人)的需要和条件等等的认识.前者所解决的基本上是客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称之为“客体意识”.这实际上就是毛泽东所说的“论理的认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P.263).后者所解决的基本上是主体“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称之为“主体意识”.这实际  相似文献   

15.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对此,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回答。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个前提出发,认为“意识总是反映存在的。”所以,认识的本质是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则认为,不管人的认识多么复杂,认识的本质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与此相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代表人物却提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决不是反映论而是创造论,并指责反映论忽视了认识主体——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我国哲学界也有类似观点,即否认认  相似文献   

16.
“人能够认识世界”与“人能够彻底认识世界”是两个不同的哲学命题。它们不仅有量的差异,而且有质的不同。前者是辩证的,而后者是认识论上的形而上学。多年来,我们的哲学理论界只注意到它们量上的差异,而忽视了这种量的差异已经越过了关节点,产生了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后期学术界在认识论这一领域出现了所谓的“超前认识”的提法。自此,超前认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但在笔者看来,超前认识没能区分这种认识是否是对未来实践的正确反映,因而不能有效指导实践。本文尝试用前瞻性认识这个定义来弥补这个缺欠,并提出前瞻性认识的定义及其意义。一、超前认识存在的缺欠近几年,学术界关于超前认识的内涵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刘泽民为代表的:“它是以人们认识未来、把握未来、创造未来的实践为认识对象与任务的,要求我们不但要把客体未来运动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与规律(客体事实)纳入认识论的视野之内,而且要把未来主体改造世界、创造未来的实践(主体事实)也纳入认识论的视野之内,同时还要把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也纳入认识论的视野之内……亦即超前认识论。”2、“超前认识是人的思维依据生活实践的需要对未来活动过程和结果以及人们活动所牵涉到的环境的未来变化过程和结果的提前反映和设计。”3、“超前认识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立足并超越当前现实状况而对于尚未出现或发生的自然事件或社会事件以及人们未来实践活动过程、结果及其效应等的一种前瞻性认识。”4、“所谓超前认识...  相似文献   

18.
认识论领域的变革离不开唯物史观。旧哲学之所以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论 ,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唯物史观。科学实践观的确立、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确定、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的实现等这些哲学上的重大课题 ,都只能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过程中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整个人类社会生活是人们为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社会主体的形成以及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相互作用日趋广阔和复杂化的历史。因此,主体和客体不仅是认识论中的一对重要范畴,而且也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本文仅从主体客体相互关系的角度阐释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论述正确处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加快和深化各方面的改革,对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人们提出事实真理、价值真理等新概念,对于加深真理问题的认识无疑是有益的。这些新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论究竟是什么关系,拟就这一问题谈点个人浅见。什么是真理?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以及绝大多数同志的看法,把真理定义为“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首先,真理是一种认识,是一种反映,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它体现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因此,真理同人们的认识有关,真理是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所以,只有主体或客体一方都不能构成真理,都是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相背离的。只有主体而没有被反映的客体,那么,这种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