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一个世纪,一个让祖先惊奇的梦普米族一百年回顾文/尹善龙这是一个多次迁徙、历尽艰难险阻与坎坷崎岖、在“夹缝”中生存下来的民族。据史料记载:普米族古代自称“拍米”、“普米”、“乒米”、“舂米”,汉文史籍依其自称而写作“木”或“白狼木”,至晋代以他称而...  相似文献   

2.
普米族     
普米族(旧称西番)约一万五千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兰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维西县,聚成村落,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兰坪、丽江、永胜的普米族自称“普英米”,宁蒗的普米族自称“普日米”都是“白人”的涵意。普米语属于汉藏语系藏彝语族藏语支。宁蒗的普米族进去曾用藏文创造一种拼音文字,起初用来记录本民族的历史传说、诗歌故  相似文献   

3.
不到3万人的普米族聚居在云南滇西北高原上.其中近2万人分布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境内的雪门坎雪山东麓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泸沽湖畔,其余分布在丽江等地. 我们普米族自称“普米”,是“白人”的意思.我们民族古代崇拜“白额虎”,自古以白色为善.普米人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逐渐告别了“结绳数豆记事”的历史.如今,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工程师、记者、作家、医生和教师.但因我们普米人性格过于内向,不善与外人接触交流,所以,至今还没有自己的专家学者,也没有自已的电影电视剧作.  相似文献   

4.
当你来到普米村寨,不管去到谁家作客,在他家主火塘正后方的神龛中,都供立着一块刻画着古拙而原始图案的石块,这就是普米族火崇拜的标志——“仲巴拉”。 “仲巴拉”,也叫“阿鲁詹巴喇”,系普米族语,汉译为火祖母或始祖母之意。不仅普米族视她为吉祥、幸福之神,摩梭人也把她尊为吉祥的祖母神。其图案的意蕴,是普米族民族史和宗教史的凝汇。画面正下方,是一朵盛开的红色莲花,是普米族传说中人类诞生的母  相似文献   

5.
知识荟萃     
普米族与“汗归文”普米族所称的“汗归”,相当于汉族中的和尚。汗归文,也可叫做“汗归的专用文字”,是由33个字母组成的藏文。据考证,它创制于公元七世纪前,由藏区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组成。随着吐蕃王朝的日益强盛,松赞干布统一藏区后,这种简单的象  相似文献   

6.
一位普米族作家的怒族“嘎求”文/尹善龙在三百里长的怒江和独龙江两岸,无论在机关还是到乡下,无时不听到“嘎求”,无处不碰上“嘎求”。尤其对于象我这样来自雪帮山下的普米人来说,“嘎求”听起来格外亲切,也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只有兄弟民族人民信任你、爱护你...  相似文献   

7.
僜人及其禁忌陈景源僜人是我国尚未识别的一个族体,约2万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中印、中缅接壤处的察隅地区,其中居住在察隅县的有1180余人(1992年统计。)人自称“代巴玫”,“巴玫”有“族”的含意。“”是“代”的音变。故汉语称作橙人。当地藏族...  相似文献   

8.
缅甸的哈尼族──阿卡杨六金哈尼族是个跨界民族,分别居住在中国、越南、老挝、缅甸及泰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地哈尼族的自称和他称有所不同,但其意义基本一致。本文拟对缅甸哈尼族的情况作一介绍。族称与人口分布缅甸哈尼族自称和他称有“平头阿卡”、“尖头阿卡”、...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自称“比际卡”或“毕兹卡”。“卡”是“家”的意思。“比际”、“毕兹”的本意,目前无法解释。“毕兹卡”是“本地人”的解释是没有一点根据的。 土家族的自称与古羌戎的一支“鼻息”有渊源关系。“鼻息”是该部落自称“鼻息”而被命名的,故汉文记载中将该部落的自称作为族称。《礼记·王制》云:“西方曰戎”。商周时期,戎从古羌人中分离出来,形成另一分支。及至戎人强盛,戎人便成为整个西方的非  相似文献   

10.
围着篝火“打跳”来“打跳”,是居住在滇西北泸沽湖畔的普米族人民十分喜爱的歌舞活动。普米人民把这种传统的歌舞活动,当成是生话中的盐食,走到哪里都有唱不尽的歌,跳不完的舞。用普米族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有嘴不唱歌做什么?有脚不跳舞做什么?”普米旅的“打跳”,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有一支竹笛,有一块平地,少则三五人,多至几百人都可以进行。尤其是在佳节期间,或接嫁婚丧,新  相似文献   

11.
普米族祖先创造的“卡尼埃”,即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情书,其实就是花花草草。 普米族青年男女经过“成年礼”仪式后,就可以谈情说爱了。他们通过生产劳动和节日活动相识、相爱,为增进了解,会相互邀约,用对歌的形式表情达意。这样一来,“卡尼埃”就成了人们的信使。用带毛的青松枝编个圆圈,以羊毛绳在圈内拴个十字,在十字上系两朵面合面的五色花放到对方必经的路中间。对方看到,就“一目了然”喽:松枝圈表示“请你唱情歌”;羊毛十字表示地点在“我俩昨天分手的小河边”;十字结上系的五色花表示时间:一对花表示一天,多少对花就表示多少天。因双方都互谙对方的心  相似文献   

12.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张炯,邱宏光白族,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最古老、文化最发达的民族之一。白族自称“兹”、“尼”、“伙”,意为白人。春秋战国之际的“”,西汉史籍中所说的“”、“昆明”,三国两晋时的“”、“爨”,唐宋时的“白蛮”等,一般认为是白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13.
藏族     
藏族藏族人口约460万,主要分布在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这里名山大川纵横排列,长江,黄河发源于此。藏族自称“博巴”。历史上人们曾对藏族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唐宋称“吐蕃”,元代称“吐蕃”,“西蕃”,明代称“西蕃”,清初称“图伯特”、“唐古特”等。...  相似文献   

14.
僜人居住在西藏自活区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以东,横断山脉西部察隅一带的额曲(河)、察隅曲、格多曲和杜莱曲流域,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他们讲着两种方言,一部分人自称“达让”;另一部分人自称“格曼”。据1976年统计,在额曲和察隅曲上游地区,“达让”占77%,“格曼”占23%。达让话可以通用。“格曼”占全部僜人的60%以上。对于族称问  相似文献   

15.
瑶族的习俗     
1、历史 姓名和语言 自称“勉”的民族被其他民族称为“瑶”。它的全名自称是“Iu Mlen”(瑶人)。名称的第一部分写作“Iu”或“Yu”,但发音是“Ee—ye”,有些人认为“瑶”可能是这个术语的误用。在越南他们常被认为是来自中国术语“野蛮人”的“蛮”。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在云南兰坪县普米族聚居地区,“父母之命、媒妁婚姻”到了惊人的程度。我到一个寨子了解到。:全寨十八岁以下的青少年几乎都被父母或亲属许配了“对象”,有的才五、六岁就许了“配偶”,有的孩子刚一出世,父母就找到“亲家”了。弩弓乡有个小伙子,工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     
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多元融合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北疆。蒙古族的祖先可上溯到公元七世纪的始祖孛儿帖赤那。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建立了统一、强大,稳定的蒙古民族。其族称来源于某古族的自称“mongol”,意为“永恒之火”。蒙古族以游牧...  相似文献   

18.
锡伯族妇女的生活习俗王悦1990年人口普查,锡伯族有172847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霍城、巩留、塔城等县,在东北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以及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也有散居的锡伯族。“锡伯”是本民族的自称...  相似文献   

19.
撒拉族 中国信仰伊斯主教的少数民族。自称“撒拉尔”。汉文史籍称“撒剌儿”,“撒刺”、“沙喇族”等,均系其自称的不同音译。1954年正式定名“撒拉族”。人口71000余人(1986年),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及与其毗邻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乡和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少数散居在青海西宁地区及黄南,海西等自治州,新疆伊宁县和乌鲁木齐等地。使用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大多兼通汉语,部分人还兼通藏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使用汉文。  相似文献   

20.
八极拳是中华武林重要门派之一,源于孟村,由清初回族武师吴钟所创。始传于清雍正初年,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以崩撼突击、贴身进发、拳路多变的特点,竞技风格独特,在中华武林中独树一帜。据史书记载,清雍正5年,孟村镇习武少年吴钟遇一自称“癞”的南方云游武林高手。“癞”认为吴钟忠可嘉,收其为徒,授以拳术,并赠《拳械秘诀》一卷,数年后离去。雍正10年,孟村又突来一自称“癖”者,说奉师命访师弟吴钟,再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