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认识论的理论视域中,基于认识与实践的直观性差异,是无法合理解释马克思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重要论断的。在这样的解释中,似乎马克思之前的整个旧哲学都不诉诸于对世界的改变,都只是为了解释世界,只有马克思的哲学才是改变世界的哲学。但是,实际上,任何一种哲学,包括马克思的哲学,都既是一种解释世界的哲学,也都是改变世界或者旨在改变世界的哲学。因此,对这一论断的合理诠释必须抛弃认识论的视角,摆脱认识与实践的直观性差异;只有立足于本体论的视角,立足于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本质性规定,在整个旧哲学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性差异中,才能真正领悟马克思这一著名论断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是划时代的,是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的分水岭,这应该是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共识。问题在于,这一哲学革命的实质是什么?这一革命在哲学史上怎样划了一个时代?或者说,马克思所独创的新哲学与旧哲学的界限在哪里,与传统哲学最本质的差别是什么?对此人们的看法则大相径庭,由此决定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界定。这倒是特别需要搞清楚的重大问题。一、从“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谈起马克思在创立他的新哲学的过程中提出了如下论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这就是…  相似文献   

3.
李双套 《社会科学》2022,(3):131-139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命题。围绕这一命题,学界已形成不同理解范式,既有兼容论,也有对立论。从马克思哲学思想演变的过程看,自博士论文开始,马克思就进行了哲学改变世界的思考,这一命题是马克思对自身哲学思想进行清理的总结,标志着解释世界的哲学的终结。从该命题提出的直接动因来说,此命题是马克思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将哲学“意识形态化”或者说“解释化”而提出的。就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而言,马克思认为,不诉诸改变世界的解释世界是徒劳的,解释世界离不开改变世界,世界的可解释性在于其可改变性。  相似文献   

4.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马克思这句名言称得上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当这一指令成为世人界划马克思实践哲学与传统哲学或其他哲学的标志时,人们实际上已经越出原初的语境,在普世意义上来理解和看待这一名言,相应地这必然引发许多问题和争议:世界固然是在人类实践中不断改变,但改变世界的依据是什么?改变世界的方向又是什么?怎么保证其合理性?因此,在理解和执行马克思这句名言时,我们不只是关注"改变世界"本身,而更应该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总体出发,注意到它所隐含的两个维度,即理论建构和伦理诉求,否则不但曲解了马克思而且会造成现实实践本身的悖谬.  相似文献   

5.
把马克思哲学的性质视为“改变世界”,根源在于对马克思1845年写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的错误理解或误读.把马克思哲学的性质理解或解读为“改变世界”,过分强调、夸大马克思哲学“改变世界”的功能和性质,不仅是对哲学“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割裂,而且在现实实践中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对此,我们必须作出反思.  相似文献   

6.
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在本世纪20年代被发现,30年代刊布于世后,其中关于“美的规律”的论断,一直是马克思美学文艺学思想研究者关注和争论的热点.这是必然的.因为这一论断,在马克思美学思想中居核心地位.正确理解它,不仅有助于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把握,也有助于对审美本质问题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是马克思颠覆以往哲学观的宣誓。海德格尔对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进行批判,认为马克思的"改变世界"是对"解释世界"的循环论证,最终仍然是"解释世界"。海德格尔对马克思"改变世界"的理解存在偏差。重思马克思"改变世界"的逻辑,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语境下,参照海德格尔的批判语境,在指明"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改变世界"的时代蕴含。这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斯密特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提出了马克思哲学的非本体论性质这一著名论断.斯密特的这一论断触及到了马克思思想的基本性质,却又因为对本体论反思的失足,最终导致从批判本体论出发复归于对本体论的隐性捍卫.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是理解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的一把"钥匙",是马克思前期"改变世界"思想的逻辑必然结果。《资本论》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的最终完成,它所揭示的"个人受抽象统治"的现实生存境遇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理论契机。《资本论》所建构的"批判的辩证法"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0.
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追问与反思是哲学史上历久弥新的主题。费尔巴哈在对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的批判中探讨了人的本质问题,创立了人本主义哲学,但他没有回答人如何从自然存在过渡到社会存在的问题。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抽象理解,并在揭露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局限性的进程中,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强调社会关系的动态性、实践性、多样性以及有机构成性等多重哲学规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是一场终结抽象的人的本质观的哲学革命,这一论断对认识作为整体的人的本质和具体的个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都在关心和探索马克思主艾哲学的发展问题。那末,是什么原因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呢?这和实践的发展有关。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认识。 哲学的发展与实践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哲学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存在形式,即人们在改造自然、社会过程中所结成的对象化了的实践——生产方式。马克思早就在他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说明了马克思在他开始创立他的哲学的时候就十分重视哲学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不满意以往的哲学并对自己提出明确的要求,即:“哲学家们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对以往全部哲学的批判性的总结,也是对建立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在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哲学反思中,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又不能不涉及到马克思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思想。搞清楚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思想实质,从中引出合乎逻辑的历史观结论,对于我们深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研究,决不是无关宗旨的“琐事”。本文拟就此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1条中所说的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关系,很多学者倾向于认为是加和性的补充关系,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从整个《提纲》的立意和马克思哲学的用心看,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只能是超越和替代的关系,它们是"非此即彼"的,亦即体现着两种完全不同、互盲互斥的哲学视野和立场。如果说解释世界是认识论的、静观的、形式逻辑的看待方式,那么改变世界则是存在论的、动观的、辩证逻辑的看待方式。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格式塔"转变和过渡,标志着马克思所建构的新哲学观的确立,也标志着马克思所引发并完成的哲学范式的革命性重建。  相似文献   

14.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正确认识宗教,首先要弄清楚宗教的本质。关于宗教的本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作出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个著名论断。列宁对这一论断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马克思的这一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早期考察自由问题的视角,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开始转向人本学和政治经济学双重视域下的"劳动"。这一转变是马克思哲学逻辑展开和世界历史思想发展两条线索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哲学逻辑展开而言,马克思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到超越黑格尔"国家-市民社会"理论,关注到劳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从世界历史思想发展而言,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发展对劳动形态的改变看到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凸显,深刻认识到劳动与资本的张力关系是终结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动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逻辑和历史两条线索的发展说明,劳动是解决自由问题的现实基础,是马克思后期形成科学唯物史观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指向改变世界的哲学,它肯定了人具有改变世界的历史行动的能力,而这就预设了世界的可改变性或非决定性,否则,改变世界就是不可能的;但另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又往往被理解为一种历史决定论,而这在逻辑上就使得改变世界成为不可能或不可理解之事。对于强调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来说,这一矛盾无疑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因而也就成了每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所不可避免地关注的核心问题。从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到当今后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每一重大变化,都可以看成是对这一矛盾处理方式的变化。而从当今后马克思主义所引发的激烈争论来看,这一矛盾仍然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根本性问题。迄今为止,关于马克思思想中改变世界的历史行动何以可能这一根本性的哲学问题,人们还只是提供了一些并不成功的解决方案,因而有必要探寻一种更为合理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一1845年春,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就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这句话在马克思辞世后,被镌刻在美国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成为马克思留给后人的哲学使命。对于马克思提出的使命,毛泽东在长期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领舍最深。他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动地改造世界,毛泽东认为关键性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西方传统政治哲学以二元对立的理论方式探讨政治理想与现实生活,这造成了追求正义的政治理想只是在思想世界中构建,而不能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的理论困境。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立足于"实践"之上,破解了西方传统政治哲学的这一理论难题,它提出通过改变社会现实来实现政治理想。政治理想的价值诉求是"正义","正义"是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马克思的正义论立足于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论证了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根本差别,提出实质正义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建立自由人共同体才能实现。从社会体制本身寻求实质正义的可行性道路,体现了马克思政治哲学对以往政治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围绕马克思哲学革命有关的三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说明马克思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哲学;说明马克思终结了思辨的独立的哲学,创建唯物史观与实证知识水乳交融的新哲学理论形态;说明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不是什么“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而是以实践为基础和导向的辩证思维方式,从而揭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它打破传统哲学的框架,抛弃哲学追求“绝对真理”的幻想,把哲学改造成无产阶级“改变世界”的精神武器,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以及实现人类解放提供了新的哲学理论形态和世界观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当前学界关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解,分别有"活动""视角"和"革命化"意义的马克思实践哲学这三种方式。其中,"革命化"意义的马克思实践哲学是一种以现存世界的革命化为性质、以改变世界为根本使命的哲学,它是理解《资本论》哲学性质的重要视域。以此观之,《资本论》哲学正是在一个现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层面上将实践哲学的"革命化"规定性展示出来的典型。《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性思想、关于经济范畴的本质性思想以及关于资本运动的辩证法思想,都在本质意义上指向了同一个方向:现存世界的革命化或改变世界,由此《资本论》哲学才实现为"革命化"意义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