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社会解释的方法论原则及特征郑文先社会解释,即对社会的解释。这是社会认识得以实现的重要机制。由于作为解释对象的社会与自在的自然世界不同,人的意图和意义内在于其中,因此,解释学大师狄尔泰曾提醒人们注意社会解释较之于自然解释的特殊性:“自然需要说明(e...  相似文献   

2.
观念更新的实质是一场思想革命。时代和社会的变革往往首先是一场思想的革命、一场观念的变革。如同历史上一切伟大的革命一样,社会主义的改革也必须有深刻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作为先导。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形成有利生产力发展,适应社会进步趋势的“新思想”和“价值观念”,指出要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人的观念更新,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提高人的思想素质,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前一阶段在研究和宣传观念变革中曾出现了一些偏差,提了一些不适当的口号,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但不等于观念变革或曰观念更新就不能提了。恰恰相反,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倒是需要继续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宣传的。本文想对观念更新的社会价值、与观念更新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略述一二浅见。更深入的研究,还有待哲学界同仁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社会群体作为社会评价活动的主体,探讨了这一主体基于自身的需要、利益、意志所具有的自觉能动性的本质特征,并进而分析了其能动性的两方面表现:推动社会评价活动;选择评价标准、整合价值信息、形成价值判断、外化为实践活动.文章并论述了社会群体在评价活动中体现主体作用的两种形式:无机的形式与有机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价值的主体性及理解的方法论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价值问题是一个长期未解决的社会历史观问题。其症结,主要在于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其障碍,在于本体论思维方式及其客体化价值观点;其出路,是确立实践思维方式和主体价值观点。社会价值的内在规定,存在于社会价值与自然价值、主体价值与客体价值、社会主体价值与个人、群体价值等多种矛盾关系中。主体实践性、主体价值性和社会主体价值性,是社会价值的内在主体规定性;主体实践创造原则、主体价值决定原则和社会主体价值规定原则,是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价值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5.
《新学术》2007,(4)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批判的实践批判方法。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方法的实质就是以实践为基础,以合理的批判为灵魂,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现实性活动。实践批判方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方法,只有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才能不断地改变社会现状,实现现存社会的革命性演变,马克思的实践批判方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变革的时代,因此世界各国把"人才竞争"作为重要的战略决策.我国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适应世界潮流的发展趋势,必须加紧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就必须认真抓好"创新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社会主体对社会系统结构的自觉调整和改造,是人们自觉创造历史的活动。只有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保证改革顺利进行;没有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参加,改革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正如列宁指出的:“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是新社会的基本因素。……社会主义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创立的。它和官场中的官僚机械主义根本不能相容;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  相似文献   

8.
9.
按传统理解,讲自由总是离不开必然,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但是,我们应看到:第一,人并不总是机械地依循对必然的认识而行动的.第二,人类基于对必然性的认识所采取的行动并不总是自由的.例如:当一个人进入一个陌生的社会群体而又不了解这个群体的复杂时,他在这个群体中的活动可能常常碰壁而感到不自由.当他逐步认识到该群体的复杂关系,并因此采取了相适应的灵活方式关系时,他在该群体中的活动可能获得一定的  相似文献   

10.
近来,哲学界关于认识论问题的讨论颇为活跃,尽管观点迥异、杂陈,但表明了一种趋向,力图深化这一研究。本文得益于这些讨论的启迪,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愿能抛砖引玉。本文试从认识的基点、过程、中介、取向四方面着点。一、反映:认识的简单性原则时下,认识论领域中对反映论的责难者日多。限于篇幅本文不一一论驳,只想从正面说明,反映是人类认识的基点,任何深化认识论的尝试都不能绕开反映之路而另辟新径。为了  相似文献   

11.
论中西文化比较的方法论原则曾志,孙福万我们曾就中西文化发展的动力问题提出:中西文化的比较必须着眼于动力学的视角,即从两种相异的存在论的立场考察中西文化的起源、嬗变机制和可能内涵诸问题。显然,这仅只是比较中西文化的一个总的方法论原则,缘此而来的一些具体...  相似文献   

12.
现代政策研究是一项为政府或政党领导人的决策科学化提供智力支持的高智能性工作。是现代决策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不是高度重视政策研究工作的(含研究人员及其机构建设)。历史事实表明,政策研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决策到政策水平的高低,并且与人类的命运,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为了促进这项工作的更好开展,总结出政策研究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方法论原则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一) 古往今乘,确定人性的方法不外乎是区别个别与一般的方法,即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特有属性来规定人性。这种方法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得到自觉的或不自觉的运用。我国战国时期的孟子就把人的本性看成是先天赋有的良心良知良能,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之所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既把人看作政治动物,也以理性来规定人的特有属性,  相似文献   

14.
我们认为,方法论不是方法大全、方法百科全书,而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在研究、讨论、阐述科学认识方法时,侧重于对方法论作认识论的哲学分析,侧重于理解方法的理论基础,理解它们的特点、性质、作用及其限度,研究方法发生发展的规律,研究不同方法之间的关系及其所服从的基本逻辑,研究正确运用方法所应遵守的基本原则,等等。因此,方法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如此构成的方法论科学体系中,方法论原则象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占有着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5.
要建立科学的人学理论,除了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外,还必须有正确的研究方法。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最根本的就是要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方法论意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探讨当代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种种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主要有:现实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扬弃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然而,迄今为止,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的研究都是非常薄弱的,以致迟至今日,我国还没有出版过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专著,我们对其中相关问题的研究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仅有的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研究多集中在哲学界,历史学界的研究相对不足。因此,看似雄踞史坛的这一学科,实则整体上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本刊邀集哲学、历史学界的相关学人,讨论马克思唯物史观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历史认识等问题,希冀研究能脱离文本解读的藩篱,展现最新的学术成果,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生态政治理论的方法论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政治理论 ,以生态系统原则、生态环境理论、整体观方法论和生态矛盾法则为其方法论基础。良好的政治系统 ,应是具备平衡性、动态性、开放性的政治系统 ,应是在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中取得双赢佳效的政治系统 ,应是用整体观的方法论看待社会政治现象的政治系统 ,应是正视社会矛盾、选择恰当时机和采用生态学方式化解矛盾的政治系统。  相似文献   

18.
复杂性研究的若干方法论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方法论原则呢?首先可以肯定,它不能离开现代科学方法的康庄大道完全去独辟蹊径,而是必须遵循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基本规范,从各门科学中吸取、借鉴和提炼它的方法。不过,复杂性科学与传统的简单性科学相比,毕竟有其革命性的地方,所以传统的研究简单性科学的方法就不一定能完全照搬来用以研究复杂性的科学,故而其研究的方法论也应该有革命性的地方。对复杂性研究方法论的探索应该是复杂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正> 改革的宣传呼唤着宣传的改革.方法的变革和拓宽,是宣传的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哲学、心理学、传播学、美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反思多年来宣传工作的实践,我们认为,在怎样对待宣传对象,宣传过程和宣传内容的问题上,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民族形成的条件和民族的特征是互相联系的两个不同的范畴,“形成条件”(或曰“形成前提”)是作为民族产生之基础的因素,而“特征”却是表现出一个现象的独特面貌、并把该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别开的因素。民族特征必须具有族体的普遍适用性,否则这个特征就不是对民族这一社会现象的正确归纳。不仅如此,民族特征还必须具有“类型区分功能”(亦可称为“对外区分功能”),即它能在民族共同体与其他类型的人们共同体之间划界;还必须具有“族体区分功能”(亦可称为“对内区分功能”),即它能在不同民族单位之间发挥区分作用。根据上述原则,作者认为,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文化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自我意识,才是构成民族共同体之内涵的因素,才揭示出每个民族不可替代的独特面貌。民族自称则是每个民族具备上述本质特征的表象和标志,民族的内婚性又是保障民族诸特征得以存在和延续的手段和条件——这就是民族诸特征的各自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