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永字八法"是中国古人对书法的高度总结与概括,体现了中国古人的聪明与智慧,对我们理解书法和提高书法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启发性和极强的指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永字八法"揭示了书法的整体思想观念;二、"永字八法"揭示了书法基本笔画的书写要领;三、"永字八法"揭示了书法基本笔画中的审美意义;四、"永字八法"揭示了提高书法学习效率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
王岳川的文艺美学思想经历了一个从"西学"转向"中学"的过程,其核心是书法美学。在继承前人相关见解的基础上,他提出了颇有影响的"文化输出"思想,其核心也是书法美学,并因此实现了文艺美学、书法创作与"文化输出"的融合。王岳川书法美学的突出特色是大———博大、正大与强大。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典书法理论中,比喻式书法批评是普遍应用的书法批评方法之一。比喻式书法批评包括本体、喻体、相似点和比喻词等四个要素。比喻式书法批评的形成与儒家的"比德"思想和《诗经》的"赋"、"比"、"兴"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间接性、模糊性、想象性等特点。比喻式书法批评使人们能够通过书法与自然物象的联系来深入理解书法的意义,使人们能够通过书法与人的联系来认识书法的真谛。  相似文献   

4.
邓以蛰对书法意境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美学思想.邓以蛰对书法意境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就"意境"的构成而言,邓以蛰认为有"形"、"意"两个基本因素;其次,结合书法意境的基本构成,邓以蛰就书法意境美的生成问题,紧紧抓住书法形象抽象性的特点进行了深刻、系统的阐发.邓以蛰的书法美学思想及其史论结合的研究方式,是中国美学史乃至学术史上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5.
书法的传统在当代已由"正统"逐渐幻化为"系统",特别是后现代思潮的契入,历史上所有的书法遗迹都将被纳入到书法创作的参照系列。首先,魏碑成为与正统"帖学"二分天下的"碑学"。其次是古代下层吏人、匠人的随意书写及刻画被重新认定,回到书法系统中来,成为新的创作兴奋点。标志着以识字为目的泛文化的写字观转型为以审美为旨归的书法观,写字训练要转化为艺术分析和注重形式。书法的立场转换了,书法教育当然要随机转型。  相似文献   

6.
"中"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和重要范畴。"中和"、"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它们不仅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宇宙观、方法论和道德境界,也是儒家伦理和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形成中国人普遍的思维和审美方式的思想根源之一,并对后世的文艺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书法从笔法到结体,从形式到风格,从技法到精神各个方面都受到"中庸"、"中和"思想的渗透。文章从书法的中锋用笔方式,书法结体的审美规律,书法各形式要素的对立统一以及书法风格的"刚柔相济"几方面考察"中庸"、"中和"思想对书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和"是林峰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寻获的美学理念。"中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自魏晋以来成为中国古典书法美学形成的基础。同时,我们也从当代浙南书风中看到了"中和",从永嘉学派中领悟到了"中和"的思想真谛,也从林峰生于斯、长于斯的瑞安文脉中感受到了"中和"地域内涵。一、地域与环境:林峰书法的风格基因从书法地理...  相似文献   

8.
科举书法是晚清帖学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书法有如下特征:结字讲究"平正端庄",执笔强调"指死腕活",笔墨上则推崇"羊毫浓墨"。其中,结字平正打上了道德烙印,紧执笔法和选择羊毫笔是受碑学书法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朱熹主要精力用在阐发圣贤之学上,他著述宏富、弟子众多,平生讲道之功目不暇接。然朱熹自幼喜好书法,凭借渊博的学识修养和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朱熹成功地构建了其理学家的书法理论。朱熹对书法的认识闪烁着真知灼见,对后世的书法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朱熹的书法声名远播,"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不啻??圭璧"。其书"意致苍郁、沉深古雅",为南宋著名的书法"四大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关于李叔同"弘一体"书法的美学特质与美学价值的研究,在于结合其具体作品逐步达到对李叔同"弘一体"书法美学特质与美学价值的多角度剖析。在划分"弘一体"书法发展阶段的基础上,由表入里地分析其书法的美学特质(形式——风格——意蕴),逐步向书法美学的高层次(意境,神采)深入,进而阐述李叔同书法美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艺术观在孙过庭的《书谱》里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继承。《书谱》的书法理想是"中和美",即提倡书法中"情"与"法"、"骨力"与"妍媚"等的和谐统一。《书谱》对书法的人格主义批评也受儒家艺术观的影响。此外,《书谱》"质以代兴"、"异质同妍"的书法风格观也来自儒家美学。  相似文献   

12.
书者何物     
有人说书法是技巧,有人说书法是一个人的学养,也有人说书法是人生,还有人说书法是文化。每一个喜欢书法的人,对书法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我看都对,书法似乎是一个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体,其"妙用"与"玄通",可谓"邻于神化"之境。大者,可加以玄妙,光翰墨之道,"阐典坟之大猷,成国家之盛业"。小者,"可谓得简易之道,文则...  相似文献   

13.
书法的审美范畴多种多样,"筋"是其中之一.如何理解"筋"及其衍生词语对书法意象的拟人化阐释及其对书法实践的指导,既是当代书法审美研究的课题,也是书法实践必须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晚明时期,中国书法出现了巨大变革,张瑞图、傅山、王铎等书家,以狂放恣肆的笔墨冲击着传统中正典雅的书法风格。借用罗兰·巴特的"刺点"以及文化符号学相关理论,可以发现晚明书法的革新意义。晚明书法在笔法、章法、笔墨方面呈现出"刺点"风格,并体现出一定的异项艺术特质,由此凸显了书法艺术的本体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书法专业图书资料是书法专业文献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书法专业的图书资料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图书馆图书资料建设,具有"专"、"全"、"特"等自身特点.在具体方法上,要根据书法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广开来源、收集信息、建立资料库,汇集整合、分类整理、完善检索系统,推进图书资料数字化.兰亭书法学院依托书法圣地,理应在专业图书资料建设上起到引领同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南朝是一个文艺批评活跃的时期,不同朝代的书法理论家及其他艺术领域的理论家都在试图建立一个文艺评价体系,确立批评标准。各艺术领域相互影响,理论家们不约而同地对"骨""法"的品评标准有深度的关注和论述。梁武帝萧衍及其群臣以及宋齐时的诸多书法理论家在书法领域确立了"骨""法"的品评标准,对后世书法品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书法艺术是线条抽象形式,本文根据从古至今的一些有说服力的对书法的评述,一方面结合对书法的"局势"、"态势"、"笔意"的理解,逐步上升到书法的骨气、神韵的体验;另一方面从老庄思想出发,来理解书法境界的虚静与空灵,去寻求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涵。书法的内涵,是心与自然的交融,是万事万物抽象出来的精神体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当今书坛存在着的对书法中笔法重要性的偏颇认识,从理论与实践、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既不能把书法之"技"仅仅视为书法的入门功夫、把"技"的磨练和风格创造截然分开,更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笔法.技与法的形成与完善,在建构书法艺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书法传统审美意识的主要手段--笔法,仍旧是书法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书法理论一开始便与自然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字的起源与构造源于自然物象,书法艺术的生成同样如此。从"自然"到"阴阳"再到"势"是书法理论形成的哲学基础,以自然形象描写书法形态美、书家风格、破解书法奥秘在汉晋普遍流行。唐宋,向自然学习逐渐摆脱表面之形,而是由此向上通向道、理,向下走向更为具体的法度,中间则有人之情感与自然的契合。宋以后,书家和理论家不再醉心于浩渺难知的"道",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经验描述上,自然和书法关系的理论没能有更多的新意。  相似文献   

20.
"格调"与"气象"是书法品评的两个维度。"格调"貌似说人,实为品书;"气象"貌似说书,实在评人;虽然品评角度不同,但两者存在着互证互通的关系。"格调"的思想存在于古代乐论与诗论中,特别是元朝《唱论》中"声音调合"与明代诗论中"正体高格"的思想,帮助确立了书法上馆阁体的地位。与书法"格调"的逐渐定型不同,书法"气象"往往常新常变。"气象"和创作者的思想及其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它反映了创作者内在的生命力与外在的表现力达成统一的状态,是艺文品评的另一不可或缺的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