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傣族人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有傣族人口102.5万,云南省有101.43万,占98.9%,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傣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云南省的傣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滇南和滇西南靠近边境的弧形地带,以西双版纳自治州和德宏自治州为最多,属于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类型。典型的傣族人口的大多数多居住在水土条件较  相似文献   

2.
<正> 傣族,是云南省少数民族中较为先进的一个民族。自解放以来,傣族人口增长较为迅速。截止1986年底,傣族总人口已达91.95万人,占当年全省人口总数的2.66%。近几年来,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其人口数量得到了较为有效的控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景洪县勐(冖八巾)区的曼嘎俭乡就是傣族人口中的一个典型。据报道,该乡自1983年起已连续五年无三胎生育,因此,曾受到国家和省计生委的表彰奖励。为了弄清云南省傣族人口在计划生育方面的这种先进范例,我们选取了景洪县的曼嘎俭乡,于1987年底深入该乡做典型抽样调查。现依据调查所获资料,就该乡妇女生育状况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一 调查的组织 受河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河北省人口学会组织数名研究人员在省内各地计划生育部门的协助下,于1980年5月对全省当年为90~94岁妇女的婚育状况进行了一次回顾性调查。 我们认为,对我国封建社会妇女的婚育状况进行较大规模的回顾性调查很有必要。第一,虽然在本世纪30~40年代这方面有些资料,但较零散,研究中颇感困难,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也未能补上这个不足。因而有必要再做一次调查以弥补历史资料的不足或空白。第二,90~94岁女性人口是研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的20122014年吉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抽样调查相关数据,选取已婚育龄流动妇女,对其婚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吉林省已婚育龄流动妇女初婚所占比例较高,选择在流入地结婚和生育的妇女的初婚和初育年龄延迟,地理通婚圈不断扩展。有71.2%的流动妇女生育子女个数为1个。流动妇女中婚前怀孕比例较高,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和初婚年份。  相似文献   

5.
李艳华 《西北人口》2010,31(1):75-79,84
根据“2007年社情民意调查”的数据对湖北省样本人群的婚育状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样本人群的初婚年龄普遍提高,在婚居模式的选择上有超过一半的人口愿意婚后独立居住;在对生育意愿的调查中,多数受访者想要生育2个孩子,其比例达到68.2%,但超过一半以上的样本人群不存在明显的生育性别偏好;在影响生育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对人们生育行为的影响在逐渐降低,人们的生育行为更多的受到文化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6.
为了切实把计划生育工作做细,做扎实,给各级党政提供资料,当好参谋,以抽样调查所得218例育龄妇女的婚育状况,来分析和讨论我市计划生育工作形势和面临任务,权当抛砖引玉,欢迎争鸣商榷。一、资料:本资料全部来自金昌市87年元月份十个农村乡镇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调查总人数4281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13‰。82年至87年初婚的218例育龄妇女中,有128人生育了一孩或二孩。  相似文献   

7.
一、调查概况我国当前的人口形势十分严峻,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非常艰巨。控制人口的困难,主要是在农村,尤其是在山区和贫困地区。为了全面了解贫困县的人口与生育状况,探讨贫困县的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寻求摆脱愈穷愈生、愈生愈穷恶性循环的路子,1990年4月,我们课题组对广东省龙川县进行了一次千户人口与生育状况的抽样调查。它是全国高校组织的二十三个贫困县人口抽样调查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育龄妇女的婚育状况是相对于15—19岁女性人口的婚姻和生育状况来说的。因为这一阶段是妇女生育的主要阶段,其生育水平(生育率高低、生育胎次及其时间间隔等)直接影响着人口的增长,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所在。本文从白银市近些年来,特别是第三次人口普查(以后简称“三普”)和第四次人口普查(以后称“四普,’)的人口统计资料着手,对白银市现阶段育龄期妇女(15—49岁)的婚姻和生育状况进行了分析,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深化以及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的贯彻实施,促进了城乡商品流通和物资信息交流。在社会主义商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由农村进入城镇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人口日益增多,外省籍人口流入青海,对繁荣和振兴青海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方面加重了市场商品供应。交  相似文献   

10.
老年妇女是整个老年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相似,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妇女作为一个整体,在许多方面,有其明显的特征及特殊的需要和问题。 前不久,我们对上海10个区(不包括新划的二个区),10个郊县,按整群分层、纯随机抽样法,采取统一问卷,统一访问的方法,对592名55岁以上老年妇女的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调查,取得了第一手资料。以下仅根据调查情况,对目前老年妇女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城市妇女婚姻家庭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肃省绝大多数妇女的婚姻将呈现出一个逐步趋于稳定的发展趋势 ,城市妇女的婚姻质量将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由于种种原因 ,婚姻中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仍将继续存在 ,离婚率将继续上升。社会和有关决策者都应重视和关心这一问题 ,以期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清除这些不利因素 ,使其呈现出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2.
<正> 青年是婚育的主体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对象。青年的婚育行为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准确掌握当前青年、特别是农村青年的婚育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止早婚早育,巩固晚婚晚育成果,是计划生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我们对常德县农村青年的婚育状况作了一次抽样调查。在此基础上,探讨问题,分析原因,并结合该县的做法,提出了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3.
云南各民族妇女生育状况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各民族妇女生育状况论析罗淳一、云南各民族妇女生育状况的历史与现状自全国实施计划生育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明显快于汉族的事实即为全社会所关注,而这种过速增长的直接导因就是生育。但以往少数民族生育问题专题研究始终相对薄弱和零散。据此、全面而深入地探究...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城市妇女劳动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城市妇女就业呈现出一些新的问题与特点,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加明显.本文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分析了甘肃城市妇女的就业状况,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妇女教育与婚育行为──福建省的情况分析徐辉妇女教育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妇女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半数人口的文化素质,同时还通过对妇女婚育行为的影响,关系着下一代人口数量的控制和素质的提高。本文主要依据福建省第三(1982)和第四(19...  相似文献   

16.
河南农村留守妇女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我们在河南农村的调查数据对留守妇女的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流动改变了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地位。由于丈夫的外出,留守妻子承担了更多的家庭责任和义务,还要想办法对付各种困难。  相似文献   

17.
<正> 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都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这个国家的人口发展却不象经济发展速度那样快。根据《联合国人口年鉴》统计,1960年美国的总人口为1.79亿,1970年为2.03亿,到1982年上升为2.34亿。1960——1970年人口增长13.4%,平均每年增长1.3%;1970——1982年人口增长15.3%,平均每年增长1.2%,虽然后12年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前10年的人口增长率,但其年平均增长率却低于前者。  相似文献   

18.
广东妇女就业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义平 《南方人口》2002,17(3):47-52
本文以广东省第二期全国妇女社会调查资料为依据,首先对广东妇女就业现状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探讨广东妇女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最后就解决妇女就业难的问题提出了自身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中国妇女人工流产状况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乔晓春 《人口研究》2002,26(3):16-25
利用卫生部和 1 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妇女人工流产比和人工流产率进行了估计 ,并利用 1 997年数据对人工流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解释。研究中发现中国城市妇女的人工流产率大大高于农村妇女 ;只有女孩的妇女再次怀孕的人工流产率低于至少有一个男孩而怀孕的妇女。由于避孕失败造成意外怀孕是中国妇女实行人工流产的首要原因 ;但是在农村 ,由于不符合计划生育规定而实行人工流产则成为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妇女生育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年人口普查对于了解中国妇女生育状况提出了比较详细的资料。目前10%抽样汇总结果已经整理出来。本文试就这些资料对我国妇女生育状况作一分析,以对目前生育水平做出正确估价,并找出进一步降低生育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