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崔文恒 《阴山学刊》2003,16(6):5-12
鲁迅先生首先提出了魏晋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后来的文学史界采信并发展之。考查中外各种文学史著。“文学的自觉”都是经过许多次。中国文学史在魏晋前后,至少还有四次“文学的自觉时代”,即先秦“摆脱巫文化束缚的时代”,中唐至宋金“摆脱文人垄断的时代”,明清之际“注入市民意识和市民精神的时代”,“五四”运动开启的“新文学时代”。中国古代文学据此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  相似文献   

2.
“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日本学者铃木虎雄首倡的“魏晋文学自觉说”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论断,而鲁迅先生接受这一说法本是一种有感而发,虽然具有一定的学术启发性,但是不能把它上升为一种文学史规律性的理论判断。“汉代文学自觉说”是对“魏晋文学自觉说”的一个有力挑战,从汉魏以来“功利主义”与“文学自觉”、汉人的“个体意识”与抒情文学的关系来看,促进汉魏以来中国中古文学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秦汉社会制度的变革、文人阶层的出现及其特殊的文化心态,以及他们对于文学的基本态度。以此为基础,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汉到唐的中国文学的演变轨迹。“魏晋文学自觉说”不能全面地描述中国中古文学的发展过程,它影响了我们对于中国文学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因而在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中不适宜使用“文学自觉”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3.
拙文《论“诗缘情”说》(见《云南社会科学》85.5期)在谈到我国古代文论中“诗缘情”这一重要学说的形成过程时。曾把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不自觉、半自觉和自觉的阶段,论述了前两个阶段中缘情说的酝酿情况。这篇小文讨论第三个阶段:魏晋时期,缘情达于自觉,即缘情说理论产生的阶段。 鲁迅先生曾说,“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相似文献   

4.
何光顺 《江淮论坛》2006,(6):157-162
魏晋南北朝向以“文学自觉”著称。其实,该时期的“文学自觉”同时也是“文学的反自觉”,文学的分体合流与返本合源在该时期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都有重要体现。追溯魏晋文学“自觉/反自觉”说的嬗变轨迹及历史背景,并以“玄言诗”为个案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即可看出“魏晋文学自觉”说存在的某些偏颇,“魏晋文学反自觉”说的纠偏性补正,以及其后魏晋文学“自觉/反自觉”说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葛洪的文学接受理论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魏晋的时代,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在我看来,鲁迅先生所说的“文学的自觉”既包括文学创作的自觉,也包括文学接受的自觉。在魏晋文学接受自觉的历史潮流中,葛洪的文学接受理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主要依据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对葛洪的文学接受思想作一初步的梳理和总结,并揭橥葛洪的文学接受理论在魏晋之际的文学接受理论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特殊的位置。 一、“华章藻蔚,非瞍所玩”──关于文学接受的能力 在魏晋文学理论批评家中,较早对读者的文学接受能力提出比较系统的要求的当数葛洪: 华章藻…  相似文献   

6.
魏晋是死神主宰的时代,又是美神主宰的时代。死神在这里安排了无尽的兵燹、冤狱、屠戮和夭亡,美神却在这独特的悲剧氛围中成全了一代人的自觉的审美情趣。鲁迅说过,曹丕的一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实,推而论之,似也可以说:魏晋的一代是审美的自觉时代。当着礼教的规范骤然失去神圣的灵光,功利的角逐不再具有往时的诱惑时,魏晋士人——这个时代的文化人——多向艺术或审美的世界寻求心灵的慰藉或精神的解脱。那时许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自觉的契机及其代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国荣 《学术研究》2002,(4):121-125
中国文学自觉论的“魏晋说”实际上包含着汉末时期 ,尤其是《古诗十九首》时代。剖析东汉文化及士人的心路历程 ,可以发现 ,中国文学的自觉是以士林分化为大前提 ,又以俗士阶层的涌现和时人对世俗情怀的认同为契机 ,而以党人精神的失落和俗士们的痛苦彷徨为代价的。而这种失落又于无意间拯救了诗性精神 ,促进了文学的自觉。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自觉与玄学理论袁峰一、魏晋人文精神及其文学与玄学魏晋人文精神高扬的是自性的自然和自然的自性。就自性的自然说,是要在人的主题中明确人的根本在于自然;就自然的自性说,是既要让人立足于自然的根本,又要让人自觉到自身的价值。自性的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  相似文献   

9.
自从鲁迅接受明胡应麟关于“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之说,并加发挥,明确指出:“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其后治唐代小说者,无不祖述此说。可是,“始有意为小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应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则惜乎语焉不详。(一) 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系与前此相比较而言。这就自然是说魏晋小说之创作本出于不自觉状态。事情确是这样。今人将魏晋小说概括为两大类:志怪和志  相似文献   

10.
秦太明 《殷都学刊》2013,34(1):116-119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大爆发时代,鲁迅曾将它称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作为音乐上“自觉时代”代表的嵇康,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毋容置疑.嵇康的独特魅力不仅体现”俊才””奇才”的高深造诣,而且还体现后世文士的广泛景仰.嵇康生活在错综复杂矛盾激化的魏晋时代,从独尊儒术到清净无为.,文艺美学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代表了魏晋时期音乐艺术由传统儒家功利审美态度转向崇尚自然,注重个人情感体验及尊重艺术特殊规律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1.
曹丕“文气”说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丕“文气”说溯源张家钊(一)曹丕《典论·论文》素来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之噶矢,自曹丕起,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曹丕《典论·论文》的中心口号是“文以气为主”,其云:“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话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  相似文献   

12.
“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魏晋南北朝的审美动力说袁济喜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到了汉末魏晋时期,出现了新的嬗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魏晋文的自觉。这种"文的自觉"集中表现为对审美动力的新的认识。所谓审美动力,是指审美发生的动机。艺术是一种创造活动,与认识不同处...  相似文献   

13.
杨冬晓 《理论界》2011,(12):85-88
"文学自觉说"是个产生于"五四"时期的古代文论概念,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从未停息过。学者们形成了"汉代文学自觉说"和"魏晋文学自觉说"两个主要派别。而到了新世纪,又有学者认为,"文学自觉说"毕竟是个西化的概念,借用到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中,也许本身就不存在合理性。本文就这些派别的观点与论据进行梳理,以期得出有建设性的概括和结论。  相似文献   

14.
鲁迅曾认为,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学自觉”的时代,那么是否可以说,陆机的《文赋》,乃是这一自觉时代的先声?作者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这一重大美学命题,继承发展了秦汉诗歌音乐美学思想,对文学尤其诗歌的特质,作了剀切腠理的精辟概括。本文拟就其中的美学意蕴,予以深刻阐述,以证其对诗歌理论乃至整个文艺美学的特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揭橥和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文体,中国游记文学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和博大深厚 的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今时代,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与旅游热的勃兴,游 记文学创作不仅日益兴盛.而且承负着更加多元、更为重要的文化使命。历史地看,中国游记文学恰好正 式诞生于人文觉醒的魏晋时代,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特定时代精神孕育的宁馨儿。同时,这一时代 精神之于游记文学创作,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并且具有独特的互动方式、途径与结果。从“游”的审 美精神、实践活动到艺术创造;从赋、书、序的多元选择到最终于“记”的定型;从“文学游记”与“地志游记” 的两向分化到相互融合;从《水经注》由他志著作向地志游记、由地志游记向文学游记的依次转化并跃升为 初期游记的经典之作……都无不如此。魏晋人文觉醒的时代精神催生出了游记文学这一奇葩.同时游记 文学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载体涵蕴、体现着这一时代精神.通过生命与自然的审美熔铸,赋予山水游历 的对象、主体与行为以生命、以哲理、以永恒.并由此开创了一个历久弥新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6.
律楚 《云梦学刊》2007,28(3):104-106
魏晋南北朝时人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文学本身具有不依附他者的价值,并对这一价值给以肯定。这标志着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标志着文学取得了独立的地位。然而独立后的文学并没有在东晋被谁真的认为过“驾乎道德之上”,更没有在南朝取得过“高于一切说”的地位。纵观历史,这不仅东晋南朝为然,而且其后的唐、宋、元、明、清等各时代也莫不如此。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文论发展至魏晋时期,有一个与传统的“诗言志”说相对的文学新论——“诗缘情”说崛起,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西晋太康作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之说。 自从“诗缘情”说提出之后,丈坛上发生了关于情与志、“言志”与“缘情”的长期争论,各说不一。有的论者认为情与志、“言志”与“缘情”二者绝然对立,不可调和;有的论者恰好相反,认为情与志、“言志”与“缘情”二者本是一个东西,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18.
唐芸芸 《学术界》2023,(11):158-165
通行的“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说,其基本项为脱离政教、文体细分、发现审美特性并自觉追求等三个方面。细究之,情感、辞藻、声律等审美特性指向的其实是“杂文学”。其中辞采的部分因素和情感表达以文体细分为基础,而声律、偶对、夸饰、用事、练字等因素,则以当时各文体共同的创作方式——骈体为基础,追求的是共性,特别是声律的讨论并未与文体细分结合,于是“文体细分”与“发现审美特性并自觉追求”两个基本项之间产生分离力。基本项与后世文学兴盛的关联有限,导致“自觉”的命题缺乏自洽性。“文学自觉”说是一个伪命题。究其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新出的某些重要文学现象的探讨不够,同时对传统诗教的核心观念也缺乏接续性思考。其将讨论的重心转向创作主体和创作过程,特别是创作技法及其产生的审美效果上,归根结底是一次极富热情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始终伴随对“人”的关注,“人”不仅是五四新文学的核心关切,同时也作为一种精神导向不断参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建构。五四“人的文学”作为一种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是一代人的思想共识,也是文学与时代、社会碰撞的精神结晶。五四新文学的创作实绩给予了“人”新的内涵与阐释,同时在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中也实现了与“人”的深层互动。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当代文学继续高扬“人”的传统,延续五四以来对“人”的精神和个性的关注,展现出更为复杂、多元的文学面貌。  相似文献   

20.
“台湾文学”并不是新名词,在台湾光复前就有作家使用过。但这不等于说,“台湾文学”在任何时代或对任何人来说,意义都是相同的。“譬如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学,是殖民地台湾的心声,是精神与灵魂的表达;是挫折、希望、悲哀、喜乐的交融。但在同一时期,从日本统治者的观点来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