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津历来被认为成陆很晚,无古可考。1956年东郊张贵庄战国墓的发现,一举把天津史的开端向早期推出近两千年。到目前为止,在四郊五县范围内,己发现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古遗址、古墓葬二百多处和大量的历史文物。其时代延续达六千年之久。这对于研究天津古代史,无疑是极为宝贵的。有些还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资料。这期封底刊登的是几件颇具代表性的文物珍品的图片。  相似文献   

2.
一、早期的天津1956、1957年,在天津东郊张贵庄发掘出战国墓群,证实早在2,200年前的战国时期,天津西部已有人居住生息。据考证,天津在禹贡时属冀、衮二州,春秋为燕地,秦属上谷郡,汉代属幽州渔阳郡泉州县,当时曾在泉州设盐官。由于东临渤海,各河大致在此分流入海,因而有九河下梢之称。汉末,曹操为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和征讨乌桓,便于军运,在天津一带开凿了一条通海的运河,即泉州渠。  相似文献   

3.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篇《游俠列传》,是记西汉游侠人物的。近年来,很多人认为,游侠是受压迫的下层人物,他们代表人民的利益来反对封建势力,司马迁给他们作传记,具有着人民性。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一、游俠到底是些什么人物? 司马迁把游侠人物分为两类:一类是贵族之侠,一类是布衣之侠。战国的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属于前一类人物;西汉的朱家、剧孟、郭解之徒,属于  相似文献   

4.
战国中晚期学术融合的潮流,不仅催生了黄老道家和先秦杂家这样兼摄百家之学的学派;反过来,先秦杂家在战国晚期和西汉前期又推动和引领了诸子百家杂家化融合的潮流。先秦杂家充当了先秦子学与汉代经学之间学术转型的主要载体和媒介,西汉诸子学的学术成就不仅打上黄老道家的烙印,更多的则是杂家化之后的产物。《淮南子》代表了西汉杂家最高的学术成就,《春秋繁露》则是西汉杂家儒学化后最为成熟、完美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剧秦美新》是西汉文学家扬雄在王莽代汉后创作的一篇作品,该文过去一直被批评者当作扬雄趋炎附势的“罪证”。从历史角度考察,王莽代汉有着复杂的历史内涵,扬雄创作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根源还有新的解释。详细考证会发现《剧秦美新》在认识和研究西汉历史上的价值,从“知人论世”的观点出发,应该给其以符合历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于方舟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1923年任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长。1924年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直隶省党部的负责人。同年,他还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和中国共产党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大革命失败后,他在领导河北玉田农民暴动时被俘就义。关于于方舟同志的出生年月,一说1900年8月22日(王贞儒《于方舟烈士传》见《天津历史资料》1964年第1期);我在《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发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天津的革命活动》一文附录中曾持此说。另说是1900年农历8月22日(窦爱芝、刘玉芝《革命烈士于方舟》见《南开学报》1980年第3期)。前  相似文献   

7.
《晏子春秋》的成书年代,长期存在争论。弄清这个问题,对思想史及文学史和先秦西汉有关古籍研究都有重要意义。笔者主要根据以往研究没有运用过的材料,特别是根据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晏子》与今本《晏子春秋》、竹简《孙膑兵法》、汉墓帛书《经法》等四篇古佚书、《战国纵横家书》的比较,根据《晏子春秋》自身的时代特征以及它与《左传》和《孟子》的关系,来论证其成书年代。  一、《晏子春秋》成书于西汉初年质疑前不久,有两位学者在有关论文中提出,“《晏子春秋》的成书应该是在西汉初年”①。实际上,这种观点梁启超早已提出。此后…  相似文献   

8.
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解放以来,建设非常迅速,现在已变成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城市,犹如绘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但是,这座城市过去的历史怎样呢?作者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资料,不畏漏误,作了一番探索,现陈述于下。一、秦、汉合肥城的位置合肥在春秋、战国以前,只是个原始人类依山傍水聚居的小村落。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居民点也随着扩展。正如《史记·五帝本纪》所说:“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汉书》采摭西汉文章研究的情况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进行了回顾,撮述了古代《汉书》采摭西汉文章研究的概况,简述了现代《汉书》采摭西汉文章研究的历史,认为此项研究还有《汉书》采摭西汉文章的主要方法及选编倾向等方面需要作进一步的开拓。  相似文献   

10.
《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是中国史学史上一部著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共354卷,囊括上起战国,下迄五代的1362年的历史。《通鉴》包罗宏富,卷帙浩繁。它是由司马光主编,刘(分攵)、刘恕、范祖禹等协助,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完成的。作为司马光的助手之一,范祖禹在编写《通鉴》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过去讲《通鉴》时,往往只谈司马而少谈范与刘,这是有违历史真实的。对此,本文试评述之。  相似文献   

11.
予点校整理之《西汉年纪》三十卷附考异十卷,宋大理司直金华王益之行甫撰,乃西汉断代编年体史籍,付梓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是时,史学巨构《资治通鉴》业已行世百馀年。以温公修《通鉴》为契机,促进了学界对西汉历史研究之繁荣及史料考订学风之勃兴与发展。王益之承此馀绪,潜心研究三十馀载,撰成是书。《年纪》与《通鉴》同为编年体。  相似文献   

12.
《招魂》云:“兰膏明烛,华镫锗些。”此“镫”字今作“燈”(灯)。然而今出土之先秦文物中,很少见有用以照明的金属灯具,即使近年出土的战国晚期楚墓中发现的“灯”,亦仅是陶灯而已(图文并见《舒城凤凰嘴发现二座战国西汉墓》,载《考古》1987年第8期)。照明之灯的发明及普遍使用,乃先秦以后的事。应该说,先有照明之灯的出现,后才有古籍中对照明之“灯”字的使用。战圄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照明用具为火烛(又名火距),实则为火把。故先秦典籍言照明用具则多用“烛”字。如《仪礼·燕礼》:“宵则庶子执烛于阼阶上。”又《礼记·少仪》:“凡欲饮酒为献,主者执烛抢燋,客作而辞,然后授人。”  相似文献   

13.
通常的看法认为,战国以后的两湖平原——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在中国社会经济天平上无足轻重,唐人即有“扬一益二”之说。这种陈陈相因的观念,导致后人湖区平原社会经济研究的误区:偏重于长江下游太湖平原和长江上游成都平原。而对长江中游两湖平原则相对冷落。江西教育出版社郑重推出梅莉、张国雄、晏昌贵的力作——(两湖平原开发探源》(以下简称《探源》),弥补了人们对这一地区经济开发状况不甚了然的缺憾。展读之余,发现此书具有如下显著特色。立意高远。所谓立意高远,即指作者的选题和所着力探讨的问题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是我国历史学界争论已久、悬而未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一九七八年冬,《历史研究》编辑部与《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联合召开的长春讨论会上,出现了六种不同意见的分歧。从分歧的焦点来看,我认为仍然是过去的三家之言,即西周封建说、战国封建说与魏晋封建说。对于西周封建说,由于篇幅限制,暂且存异。现在,仅就战国封建说的分歧阐述如下,以作进一步讨论的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5.
秦汉文献中的“青阳”不在安徽——与何光岳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阳”地名,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一句中;《汉书·邹阳传》中也有“越水长沙,还舟青阳”一语;三国时的苏林注《汉书》,称“肯阳,长沙县也。”后世学者多以长沙为战国末和秦汉时期的青阳。  相似文献   

16.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艺美学专著。它主要论述的是音乐艺术问题,但也包含了诗歌、舞蹈等艺术美学理论。这是由于《乐记》中的“乐”,不只是指现代说的音乐,而是指诗歌、音乐和舞蹈的合体。《乐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学术界历来都有争议,至今尚无定论。过去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它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成书于战国初期。但又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或认为《乐记》成书于汉初,是河间献王及《毛诗序》的作者之一毛苌所作,或是集体编辑而成;或认为《乐记》是西汉中期以前儒家论  相似文献   

17.
陈东 《齐鲁学刊》2003,(2):31-36
历史上所谓的《齐论》有战国《齐论》与汉代《齐论》之分 ,二者性质不同 ,在今本《论语》中都有所反映。历代学者对汉代《齐论》的性质、散佚篇章的去向、在今本《论语》中的保留 ,以及战国《齐论》对今本《论语》的影响等 ,都做过广泛的探讨与研究 ,但迄今为止 ,《齐论》的真相依然是难解之谜  相似文献   

18.
胡长春 《学术界》2003,(5):263-265
何琳仪教授的新著《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最近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对 1 989年出版的《战国文字通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订 ,也是对 2 0世纪战国文字字形研究的一次全面总结。战国文字的系统研究 ,从严格意义上说 ,发韧于上世纪 50年代末期 ,经由众多学者的努力 ,到 80年代末期有了长足的发展 ,何琳仪教授 1 989年出版的《战国文字通论》 ,对这一学科分支的早期成果做了综合总结 ,《通论》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按时代顺序分别介绍古代、近代、现代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重点介绍现代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在先秦思想史的研究中流行一种说法:战国末法家学者韩非在其论著中,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确切。第一,韩非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并不错,但上述流行的说法漏掉了承继田齐法家学派。韩非熟读“商、管之法”。韩非写道:“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韩非子·五蠹》)所谓“商、管之法”,《商》指秦商鞅派法家著作《商君书》,《管》指因齐法家学派著作《管子》。《管子》战国原本确系齐法家著作。韩非所谓“商、管之法”的《管子》书,是指战国中期编著于田齐稷下学宫的《管子》原本,非指西汉时刘向改编《管子》的改编本(亦即流传至今的今本)。《管子》战国  相似文献   

20.
读《史记》的人物纪传,不能不注意它的表现形式。司马迁除为人设专传外,还常常把两人或多人合为一传。两人合传有两种情形,一是把有共同思想倾向和情趣的人合为一传。譬如《孟子苟卿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孟子处在战国中叶,苟卿则是战国晚期的人,二人思想不尽相同,但都宗孔子而为儒学大家。屈原是战国时楚国人,贾茵则生活在西汉初年,都因为有卓越的才华遭朝廷大臣谗毁,被君王疏远、流放,或贬滴不受重用,黄志而终。在这种合传中,由于传主不是同一时期或同一时代的人,记叙上的自然先后、各不关联,使这种合传实际上类似于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