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讨论"V着A"构成的连谓结构,分析其结构形式和意义关系,从V和A的语义关系和"V着"的语义特征入手,分析其间的句法结构关系,认为"V着"具有[+虚化]的语义特征时,"V着A"是状中式."V着A"表示动作的方式时,"V着A"是动结式,除此以外,还有一类紧缩式.文章最后还分析了"V着A"结构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2.
"着"的介词用法是中古汉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在介词"着"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和语义变化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着"的词汇语义和句法环境的历时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出"着"的虚化经历了萌芽—产生—发展—繁荣等几个阶段。唐代以后介词"着"的功能在北方话中逐渐萎缩,不过"着"的介词用法,在有些方言里还有所保留。  相似文献   

3.
方言句末助词"着"有两个意义语气义和事态义."着"在祈使句末尾和疑问句末尾表示祈使语气和疑问语气."着"在陈述句末尾是个事态助词,表示未然的事态,包括即然、先然和将然.方言和近代汉语的事实显示,"着"的事态义是在祈使句这个语境中形成的,其前提是含"着"的祈使句祈使语气要弱化.事态助词"着"是从表祈使语气的语气助词"着"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4.
"与时俱进"体现着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论;体现着"联系与发展"的辩证思维方法;体现着"以实践为基础,永不止息的能动革命反映论";体现着"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是限定和越超的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论.  相似文献   

5.
"阿着底"在哪里?历来存在着争议.从"阿着底"一词的词义、撒尼人历史上的迁徙、"阿佐赤"与"播勒"家支的活动情况及相关地名看,"阿着底"是指一川相连的沾益、曲靖、陆良坝子,是区域名,而非某一具体的村寨名.  相似文献   

6.
站着     
有句话说:"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躺着,不如睡着。"人生应该站着,还是坐着,或者是躺着、睡着?站着,抬头挺胸,有精神。或者说"站"即"战",站着就是战斗着。不会走路,我就战斗着;学会走路,我可以站得很直,步伐可以很稳。学习不好,我可以去战斗,然后站稳脚跟,可以开  相似文献   

7.
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吟颂着刘禹锡的《秋词》,穿行在乡间教育的原野上,饱览着乡村教育的迤俪风光,回眸2013,伴随着一路汗水一路歌声,我们收获着,幸福着,陶醉着。激情燃烧的2013,我和我的冈中教育团队,坚持"理念树一帜、质量争第一、特色创唯一"的教育理念,切实践行"三心二意":所谓"三心",一是"痴心",对事业、对学校、对学生要倾注满腔的热忱、毕生的心血和汗水,永葆锐气和上进心;二是"匠  相似文献   

8.
文章讨论被动标记"着"和与"着"共现的相关被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写"着"与相关被标的共现数目,第二部分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多标共现的各种类型,第三部分解释多标共现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伤痕"和"反思"小说中的"受伤者"形象包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当其为"知识分子"时,常常被设计为"革命知识分子";当其为"女性"时,常常被想象为等待男性拯救的"少女"形象或寻找父亲的"女儿"形象。在关于"受伤者"的身份设计和性别想象中,既展示着历史与现实的交锋,又演绎着记忆与遗忘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从诗意的都市日常生活书写到对都市人"存在"的沉思,于坚敏锐地捕捉并用独特的话语方式呈现着改革开放历史变迁中城市的物质膨胀与城市人的精神阵痛。于坚的城市诗是中国当代城市历史变迁的诗性记录。从20世纪80年代诗意的都市日常生活的书写到90年代对世俗化的都市人"存在"的沉思,于坚在诗人和诗歌生存日益艰难的语境下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坚持着诗歌的"原始承诺",坚信"诗是存在之舌",以独特的话语方式思索着当下城市平民的生存状况,挖掘着城市的精神内核,努力实现着从"地理"意义上的城市诗到"心理"意义上的城市诗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狗"意象在一些文本间重复出现着,人与狗的纠葛也普遍发生着。"狗"意象象征着忠诚、善良、勇敢;"狗"意象象征着生命的被压迫以及生命应有的反抗精神;"狗"意象象征着作者对人性之恶的否定与批判;"狗"意象还暗示了性的含义。具有如此象征意味的"狗"意象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出现,说明人与狗之间有着纠葛的现实物质关系,也说明人对狗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  相似文献   

12.
茅盾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这"镜子"的影像既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在"解释世界"(知)和"改造世界"(行)二者间的矛盾选择,同时也展示了知识分子在中国现代社会生活中充当着"启蒙者"、"救亡者"、"被改造者"、"劳动者"等不同角色。茅盾在"外在的自由"不具备的情况下,本着良知,依靠着最初的、最本能的"内心的自由",选择了"不说话的自由"。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中心话语,"人民性"不仅是一种文学立场或观念,也是对于"人民共和国"主体的想象,并参与和支配着20世纪5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的建制与生产。从"国民性"的知识分子启蒙叙事到"人民性"的国家论述,表征着20世纪中国新文学主体想象发生了深层的衍变,也表征着作为"普遍现代性"的"民族国家"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另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功能派翻译理论与直译标准的辩证统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派目的论的理论开创了翻译策略的新视角,但历来与"直译"、"忠实"等概念无缘.事实上,功能理论仍然从属于"忠实"的翻译理论体系,是在更宏观的层次上坚持着更广义的"直译"标准.功能理论中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忠实"要素,功能派理论与直译也存在着深层的亲缘关系,二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简历如人,人如简历。在莘莘学子为了求职而"百舸争流"的时候;在"千军万马"为了一个职位而杀得"人仰马翻"的时候,一份完美而有力度的简历,显得是那么的重要!看似普普通通的一份简历,却暗藏玄机,它代表着简历背后的个人,固化着人事经理对你的第一印象;它掌控着你登堂入室的机会,也操纵着人事经理对你进退成败的定夺。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国改革的政治伦理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改革不仅决定着中国的经济、政治命运,而且也决定着中国的社会命运.事实证明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的持续发展,"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使中国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中国改革一开始就关爱和惠及着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中国改革的整个历程,无论是在进程,还是在结果上,都充分体现着"以人为本"、"正义原则"和"民生民利"等耀眼的政治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7.
安徽宿松方言中用作完成体标记的有"着""脱""倒"三字。其中,"着"是纯体助词,"脱"和"倒"还处在虚化的过程中。宿松方言中的完成体标记有泛与专、消极与积极之分,其中"着"为广泛性完成体标记,"脱"和"倒"分别是消极性与积极性完成体标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神话理论和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对藏族婚姻传说以及当今婚礼中"箭"的交换及其文化含义,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指出藏族婚俗中"箭"的交换,是原始先民生殖文化理念的再现,它既象征着男人的生命和生殖力,表达出繁衍后代的美好心愿,又充当着"央"观念的载体,即箭的交换体现着"央"的流动.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家乡苏北一带的方言里,称父亲为"爷"、"爷爷",称祖父为"爹"、"爹爹"。这来自古代汉语的叫法,喊起来有很浓的家乡味。小的时候,觉得天底下只有自己的父亲好,每次叫着"爷"的时候,心里那个甜劲让人永远地回味。其实很羡慕邻居家的小伙伴亲热地叫着"爸爸",心里总想着为什么我叫父亲"爷"。随着年龄的增长,陡然发现自己和父亲说话少  相似文献   

20.
"性偏至"以宣示人性复苏和反叛旧教的"深刻的片面性"标示着中国现代性爱文学对西方以精神分析为代表人学思潮的接纳,标示着文学性深度探索的勇毅与执著,不仅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也寓示着重建健全的性爱结构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