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治东  卢传斌 《理论界》2004,27(6):114-116
科学与人文的对立,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嬗变而不断加以表现的.在哲学反思的层面上,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使人们无法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本质.只有二者的融合,才可以实现主体与客体、人与自我本质的统一.以思辨的观点,考察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不仅是抽象的哲学思辨,也是我们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再坚定.  相似文献   

2.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众多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探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均主张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并纷纷寻求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汇合点 ,探索两者融合的基本途径。成思危认为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趋向正在兴起 ,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哲学基础是客观世界的系统性。他从战略高度探讨了推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几个重要问题 ,指出要全面深入地认识客观世界的系统性和系统的复杂性 ,发展并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为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 ,应鼓励学者自觉地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鼓励跨…  相似文献   

3.
徐晓风  刘英 《北方论丛》2016,(5):124-127
20世纪下半叶,西方科学哲学实现了从传统科学哲学向科学文化哲学的转变,经过“文化转向”之后的科学哲学所持的立场基本上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哲学立场,标志着对科学哲学的“人文理解”明显增强,力求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通.这种“科学文化哲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科学和哲学的定位,从而从整个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中来认识和理解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将促进科学哲学与人文哲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从而推动文化的繁荣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科学与人文走向融合的新文明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核心,本质上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真与善的统一,也是生态文明成为现实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化解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与对立,从而使人类走出生态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科学是什么关系” ,等等 ,这些哲学的元问题 ,是哲学观所要回答的本质问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保守主义哲学观的对立出发 ,分析了现代新儒家哲学观在哲学与科学 ,以及人生观问题上 ,偏执于哲学形上学的追求 ,主张哲学仅是一种主观生活信念和理想体系 ,否定哲学对客观自然事物的科学认知功能等种种片面性。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与科学等问题上的辩证认识。在肯定现代新儒家等开掘哲学思维方面的意义的同时 ,也检视了客观主义、科学主义 ,对于现代社会、人化自然等丰富多样性和人文情怀关注及哲学阐释的欠缺。  相似文献   

6.
库恩打破了传统科学哲学科学逻辑的定位和局限,使科学哲学研究进入到解释学阶段。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反本质主义立场也意味着哲学的自我转变,这种转变与库恩的解释学转向相互融合,为科学论的转向提供了理论支持。新近科学论在方法论上不同于元方法。更重要的是,它的研究进路从内部走向了外部,从规范走向了描述,这不仅丰富了科学知识的研究主题,而且拓展和深化了科学哲学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时代,社会要求中小学校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感。事实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中小学校落实这一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小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路径。已有研究表明,实施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教育包括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互涉、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的互补、科学思维和人文思维的互动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互渗。基于此,广大中小学校要找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契合点:深化课程改革,推动科学与人文实现知识上的融合;实施探究性教学,促进科学与人文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合;开展多元化评价,引导科学与人文趋向深度融合;建设融合型校园文化,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提供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8.
只有通过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角度,才能正确认识马克思思想的真正本质。马克思的思想不是实证意义上的科学,它也不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以探讨普遍性为目的的思辨哲学。事实上,对马克思思想本质的界定必须超越科学与哲学的简单对立。  相似文献   

9.
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哲学的存在是多元的,哲学并没有一个唯一标准的样板。哲学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个体性特征,因而在哲学自身范围内我们无法回答什么是哲学。要理解哲学,必须超出哲学的范围,从哲学与非哲学、特别是与实证科学在对象、问题、方法、功能等方面的区别中来揭示哲学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它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为对象,是一种具有科学性的哲学,同时它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目标,充满着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深切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它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迄今为止,它仍然是我们认识与改造世界最锐利的武器。  相似文献   

10.
科学的人文精神或人文的科学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最近几年,国内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之争日趋激烈,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双方都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该融合,但是双方在此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科学主义一方认为应该以科学精神改造和充实人文精神,提倡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的人文精神;反科学主义认为应该让科学回归人文.在这种状况下,只有建立以人文为基础的科学精神才能真正使科学与人文融合,而不至于流于口号和空谈.  相似文献   

11.
处于经济学发展关节点上的经济学“大家”都熟知乃至精通哲学尤其科学哲学。经济学的最直接的哲学基础是科学哲学。经济学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文追求是马克思经济学超越西方经济学之所在。哲学对经济学的两大作用表现在第一,哲学对经济学的反思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对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反思、对资源稀缺原理的反思。第二、有助于提高经济学的境界。经济学应该由功利境界提高到人文境界,尤其是天人合一境界。  相似文献   

12.
当代俄罗斯哲学在哲学功能上,具有"入世"与"出世"的特征。在哲学地位上,具有"越位"与"归位"的特征。在哲学属性上,具有"依附"与"独立"的特征。在哲学形态上,具有"封闭"与"开放"的特征。在哲学本质上,具有"科学"与"人文"的特征。当代俄罗斯哲学的一系列特征,既表征着其哲学发展的路径,又面临着相应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在真与美之间架起桥梁--科学美学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建伟 《学术界》2003,(4):27-37
真理与美的关系问题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话题。在最近的一个世纪里 ,尽管在哲学层面上 ,存在着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的尖锐对立 ,但在科学及其实践领域里 ,也存在着一股推动科学与美学、科学与艺术、技术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潮流。科学美学的使命应当是 ,顺应这股潮流 ,真正在科学与美学、科学与艺术、真与美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 ,从而推动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认为:数学化的过程并不是形式化或定量化的过程,甚至不是一个显化的过程。哲学地理解数学,是社会科学数学化的前提;“数学地理解问题”,则是社会科学数学化的核心。社会科学数学化的进程依赖于当代哲学的变革与发展,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汇流和融合是社会科学数学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重要途径。当前系统科学的蓬勃发展是社会科学数学化进程中的最好的契机,科学数学化的方向是未来科学发展的一个本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其融合的境界可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科学行为与人文行为的融合.融合的进程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规律,具有递进性和回复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哲学与科学的根源、对象。功能、方法等方面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哲学不是科学(生活中不少人仍习以为常地把哲学看成一种科学)。“哲”的学问本质上是“转向”的结果,换言之,“转向”构成了哲学方法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提出并大力推进的"三生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文的、德性的、价值的教育,与知识性科学教育有本质的不同,二者应该携手并进,相互融合,让我们的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三生教育"的全面实施也将有可能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性之教育智慧与教育模式而贡献给全人类,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增进全人类的福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等院校都在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素养,使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为了更进一步增强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大学加强人文教育应融合科学教育,强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大力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9.
……○陈先达教授在《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文中认为,哲学的存在是多元的,哲学并没有一个唯一标准的样板。哲学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个体性特征,因而在哲学自身范围内我们无法回答什么是哲学。要理解哲学,必须超出哲学的范围,从哲学与非哲学、特别是与实证科学在对象、问题、方法、功能等方面的区别中来揭示哲学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它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为对象,是一种具有科学性的哲学,同时它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目标,充满着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深切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它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  相似文献   

20.
从次协调逻辑的视角看,作为科学哲学中心问题的合理性、进步、真理三者统一于协调。合理性在于协调性,协调是进步的理想状态,一个理论被称为真理,是因为它具有较大的协调力。因此,合理性标准、理论进步标准、真理标准三者实际上可以统一于一个标准,即协调力标准。这就是次协调型科学哲学的精髓或本质。次协调型科学哲学的兴起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科学哲学的研究应当关注科学发展前沿问题和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其发展方向是密切联系科学思想史研究分科化的科学哲学;其发展道路是致力于促使各学科和学科各分支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开创有特色的中国科学哲学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