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新兴社会化媒体,微博自推出以来迅速成为流行的通信平台。借助微博,用户可以即时发表简短信息来描述、更新和分享他们当前的状态以及对事情的态度和看法。文章以“情感‐判断‐鉴赏”为分析框架,以“哈尔滨浓雾”为微博议题,提取新浪微博中的微博文作为研究对象,以微博用户对此微博文的评论作为语料,分析评论中的态度资源。统计分析显示:情感资源多以显性方式表达,反映出网络语言具有生动形象化和直观化等特点;与情感和判断资源相比,鉴赏资源中多以隐性方式表达其否定的态度意义。在基于事件的微博中,用户通过情感、判断、鉴赏话语策略传递对评价对象的态度倾向,多以隐性方式表达对事件的否定态度,但对实现人际意义却采取积极介入的语言策略。  相似文献   

2.
移就这一修辞现象正于当代流行。将适用于政治、经济及专门场合的用语迁移至另一种场景中而显现的错位与变异状态 ,是当代大众心理上颇为认同、欣赏的格调与品位 ,符合发展中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创新求异的心理需求。“移就”修辞现象将具有持续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法是关于人类经验的理论,词汇是最精密的语法。基于系统功能语法,本文对三大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吃”字及其搭配的经验结构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在经验结构中,“吃”除作为动词体现过程外,还可以作为名词和形容词体现事物和性状,充当不同过程的不同参与者角色。现代汉语中“吃”具有丰富的搭配和语义潜势,是一种复杂的人类经验。   相似文献   

4.
移就是一种超乎常规的语言变异现象,是对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这种搭配表面上违反常规、悖于情理,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却有恰到好处、新颖别致的作用。本文探讨了汉英移就的形成理据,并从概念合成理论的视角,对汉英移就中的三种跨空间映射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深化对移就意义建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评价理论,对比分析了中、美学术期刊讣告中呈现的态度资源,发现了两者分布的异同:情感资源主要用来表达作者的“哀悼”和“缅怀”之情,但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大量利用判断资源赞颂逝者的个人行为,这样的赞颂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和社会伦理而形成,体现了为该社会群体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中美学术期刊讣告的判断资源呈现差异点最多;鉴赏资源主要用来对逝者所做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因此在中美学术期刊中的分布相似度最高.  相似文献   

6.
移就修辞格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就或修饰语移置是英语和汉语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格。移就是由转移修饰语和新的被修饰语 构成的,是一种超常规的搭配。转移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语义冲突是移就修辞的区别性特 征。文章探讨移就修辞格形成的原因、类型及其翻译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移就是英语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它一般是由修饰语与通常不相搭配的名词构成,是一种词语搭配的语言变异现象。本文试从语用的角度分析移就修辞格的语用特点、深层结构、语用前提、内在关联和语用原则。掌握好这一修辞格,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8.
“移就”,有的书是这样下的定义:“甲乙两项事物相连时,把属于描写甲事物的性状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叫‘移就’。”或者“移就是特意地将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的性状的一种修辞方式。”这两个对“移就”下的定义,实质完全一样。其实,其它修辞著作,对移就下的定义也大抵如此,仅措辞不尽相同而已。可是,这些定义,由于对“描  相似文献   

9.
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和所表示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根本的联系;非象似性是指人们用来表示事物的名称和符号,其形式与他们所指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结果.本文试图以英汉情感用语为例,说明:1.语言使用排比修辞手法时具有象似性的特征;2.语言使用夸张修辞手法时具有象似性特征;3.言语通过语义搭配形成转义或者歧义时具有非象似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移就,即有意识地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是一种超常的词语组合方式,是一种巧妙的语言艺术,这种修辞格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频繁出现。在此结合教材中的丰富实例来探讨如何理解移就修辞的逻辑矛盾,以期提高学生对移就格的鉴赏能力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11.
名词作临时物量词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时物量词多来自名词,名词作临时物量词与认知机制有关,主要表现在:实体事物的量的认知基于事物不同的空间性;名词的空间性的认知,影响名词作临时物量词;对于空间性不定或没有的事物,其空间性的认知则利用隐喻或转喻,从而认知它的量。  相似文献   

12.
从心理学、语言学角度探讨移就的修辞心理,认为移就修辞文本主要是建立在心理机制之上,它通过相关联想、移情和突显这些心理活动来委婉地表现说写者的意图和情感。  相似文献   

13.
论《爱情故事》中的矛盾修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矛盾修辞法是英语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法 ,它以非常经济的文字表达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小说《爱情故事》成功地使用了这种方法。按功能划分 ,可归纳为四类 :夸张格、移就格、比喻格和曲言格。  相似文献   

14.
英语"移就"语义信息的解读及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移就修辞格是由转移修饰语和中心词构成的.语境预设支配语义序列的置换和重组,转移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语义冲突是移就修辞的区别性特征.以形容词为研究对象探讨英语形容词移就的类型以及移就语义信息解读的规律和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5.
移就作为一种修辞格,一直是修辞学和语言学领域被关注的研究对象。基于徐盛桓先生有关话语生成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移就辞格的生成机制为:移就源于说话人的意向性;修饰语的移动和重新就位是在意向性主导下,在相邻/相似关系作用下从自主成分到依存成分的推衍过程,知觉的理解性和恒常性是推衍过程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任何话语都蕴含着一定的态度或立场,同时总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自然文学语篇也不例外。自然文学语篇以自然科学为基础,通过独特的文学形式,展现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同时历史语境有助于更好、更深入地解读文学文本。文章运用评价理论对自然文学经典之作《沙乡年鉴》中代表性语篇《土地伦理》的态度意义进行分析,并从历史语境对其进行解读。分析发现,《土地伦理》蕴含丰富的态度资源,其中以鉴赏类最多、判断类次之,情感类最少,既有铭刻式也有引发式的表征。通过这些态度资源,作者利奥波德表达了其对土地价值的充分肯定、对美国当时资源保护主义政策的批判以及呼吁人们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通过历史语境解读,我们发现利奥波德的成长和工作生活经历、美国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资源保护政策以及科学理论等,是利奥波德在其自然文学语篇中通过科学、客观、详实的论述,凸显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生态思想的重要原因。文章的分析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挖掘《沙乡年鉴》的文学性、思想性及历史意义,验证评价理论对文学作品的解释力,以及历史语境对文学作品解读的重要性,同时也是把评价理论放在文化语境中考量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7.
再论转类形容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阐述转类形容词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将转类形容词与其所修饰词之间的关系分为 3种 :平行关系、因果关系和单纯的修饰关系 ;举例分析了转类形容词在不同文学体裁中的运用 ;并用省略规则和重组规则对转类形容词的语用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8.
移就的探析及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修辞方法,在日常生活及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大大丰富了语言色彩,扩大了语言功能。其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有必要对移就作一个全面了解。本文从移就形式、英汉对比及翻译方面做了一个较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