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政府间关系尤其是横向府际关系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中央政府在经济上放权和政治上集权,使地方政府之间围绕GDP、财政收入和官员政治晋升展开博弈,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甚至出现过度竞争。毫无疑问,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面前,竞争助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同时带来的跨行政区公共问题也越来越多,相互合作成为地方政府应对共同问题的理性选择。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平衡地方政府竞合关系应规范地方政府竞争,防止竞争过度,加强地方政府合作,促进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2.
大庆市已开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新征程,这是大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分析了大庆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综合实力,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方面研究了大型体育赛事推进大庆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建设的效应。结果表明,大型体育赛事对推进城市发展的效应影响可分为短期效应、中长期效应和可持续发展效应,大型体育赛事具有推进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建设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层政府在城市社区自治中的角色重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分化日益明显,社区自治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目前我国政府依然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基层政府在社区自治中存在职能"越位"、"错位"等角色定位偏差,从而抑制了社区自治的进程.为了推进城市社区自治的快速发展,必须重塑基层政府在城市社区自治中的角色:社区自治应是政府、社区、居民协作的自治,政府与社区的关系应当从纵向控制向横向互动上转变.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间的关系在竞争与合作中形式日益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并呈现出主体多元、地位平等、互动性与政策性强等特点。政府关系的内涵是利益关系,中国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关系也是如此。它的演变和发展将会对整个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城市社区建设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行为、社区参与和社区组织是社区建设体系和运行机制中三个核心要素。社区建设的行政化、社区参与度低以及非正规社区组织发展滞后,是当前严重制约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突出问题。准确界定和切实处理好三者间的关系,建立有序高效的社区建设新机制,将会使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在现有基础上达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财政关系是政府间关系的核心.德国实行三级政府相对独立的财政体制,通过税收体系的划分明确各级财政管理机构的管辖权.专享税与共享税并存并以共享税为主体的分税制以及横向、纵向相结合的财政平衡体系,使联邦政府在政府间财政关系中据有优势,同时保障了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独立地位.联邦政府财政计划委员会作为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协调机制兼顾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保证了各级政府间的沟通与合作,有效维护了相互依存的德国政府间财政关系模式.如今德国政府所进行的财政平衡体系改革,将推动其政府间财政关系朝着更加协调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政府创新的若干基本问题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俞可平 《文史哲》2005,(4):138-146
政府创新是世界范围内政治发展的一种普遍趋势。政府创新分为政治改革、行政改革和公共服务三类。要有效地推进政府创新,必须处理好四重关系,即改革政府管理体制与提高公务员素质的关系,政府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提高行政效率与改善政府服务质量的关系,保持政府政策连续性与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任淑艳 《理论界》2013,(4):72-74
城市和乡村是社会构成两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城乡关系是世界各国在发展进程中躲不开,也绕不过的重要命题。城乡关系本应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相互配合的,现实中,城乡间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分析发现,政府在资源配置的制度设计上,城市偏向是其根源。公共产品好比一条扁担,由政府一肩挑起城乡两头,控制平衡,不仅考量政府的决策智慧和行政伦理,而且是城乡和谐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路径和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9.
建国60年中国城市体制的变迁与改革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60年来形成的以地域性行政建制为主的中国城市体制,存在明显的"过度行政化"弊端,城市行政层级过多(包括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乡级建制镇五个层级)、城市型行政区的地域化、城市政府间的横向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为适应中国城市参与全球化竞争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彻底改革行政层级控制和权力收放的传统"统治"模式,建构起一种以治理型城市间关系模式为主导的中国城市宏观管理的新体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强  陈宇琳  刘精明 《中国社会科学》2012,(7):82-100,204,205
从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空间模式两个视角理解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的特征,发现中国城镇化的突出特征是政府主导、大范围规划、整体推动、土地的国家或集体所有、空间上有明显的跳跃性、民间社会尚不具备自发推进城镇化的条件等。可将我国城镇化"推进模式"区分为七种类型:建立开发区、建设新区和新城、城市扩展、旧城改造、建设中央商务区、乡镇产业化和村庄产业化。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制度创新性及灵活性,但如何更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促进政府与民众良性互动,以实现城市增长的公平正义,亦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大事件”驱动的城市国际化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和经验表明,以大型赛事、会展为支撑的大事件对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大事件与城市联动发展的机理分析,指出其对于创新城市发展主题、创新城市空间结构体系、创新城市产业体系以及创新城市文化属性的作用方式,进而通过比较借鉴中外城市的成功经验,对承办2014年青奥会的南京,提出了提升城市国际化功能的战略性方向和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中的政府职能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结合的制度体系,如何对这场由政府主导的制度改革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虽然目前存在较大的难度,但与制度改革相伴生的各种问题却不容忽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目标相悖。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性要求,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并使其向公共服务性回归,对不同政府机构在基本医疗保障领域中的职能进行合理调整和适度归并,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在基本医疗保障领域的财权和事权,以有利于现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进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文化产业起步较早,但全省大中城市较少,因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另辟蹊径,探索城乡一体化区域性发展的“云南模式”。文化体制改革使“云南模式”的探索成为现实,而科学发展观正推动云南进一步探索区域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徐甡民 《学术界》2001,(4):41-53
近现代的上海市民社会,其对于社会体制的变革有着热切的期盼,然而与此同时,它又是社会稳定和制衡的重要力量.市民社会具有革命性,而暴力革命却又并非是它的选择.因为在它看来,暴力革命在摧毁专制的同时,将孕育新的专制."广场民主"和"直接民主"也不是市民社会的理性选择.正是在相对缺乏民主基础和法治精神的国度,民变易生.然正是如此,激进的民变容易造成社会的失序和失范.市民社会追求的是演变,是在旧体制中进行变革的诉求和实践,从而在循序渐进中改造旧体制.戊戌变法曾经是一次重大的演变实践.但是由于方法上的激进,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机遇以及某种价值理念就此丧失.  相似文献   

15.
郭锐 《阴山学刊》2007,20(5):82-85
随着近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均势原则作为一种国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和政治现象日益凸显出来,并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和颇具影响力的外交战略。从本质上均势自然或不自然地遵循着两项命题假设,并大致形成了三种概念解释或理论假说,状态机能说、政策动机说与权力关系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作为传统均势的典型模式,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均势理论的结构性缺陷和弊端,即所谓"制衡难题"。尽管如此,均势原则仍不失为国际政治的一般原理和现代国家体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在长达二百余年的"罗马和平"时期,罗马帝国西部城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并蓬勃发展。这一成就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概而言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帝国经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第二,有效的社会管理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7.
贾肖钰 《阴山学刊》2010,(4):117-121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集中在党政关系、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政府管理体制三个方面。在近三十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机构改革,作为改革的先导和指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务院机构在2030年之前,既不会按照精简——膨胀——再精简的模式循环下去,也不会按照企业型政府范式逐步成为一个"小政府",而是保持较平稳的态势,同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会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章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和有关哲学原理,着重分析了文化强国过程中如何认识并处理好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文化发展的"质"与"量","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文化发展"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坚持效果导向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既是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要求。文章认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打出理路"组合拳"。一要坚持"理念为魂",牢固树立正确思想观念;二要坚持"教师为本",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三要坚持"内容为王",着力加强内容精准供给;四要坚持"方法为要",优化组合教学方式方法;五要坚持"环境为重",积极营造良好育人生态;六要坚持"协同为基",系统建构"大思政"格局。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宏观上分析了生产关系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社会分工的二重性,提出了生产关系—社会分工—生产力三位一体的宏观政治结构及其影响,将社会分工作为解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出发点。微观上,考察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素,即稳定、效率与民主,揭示了传统政治体制低效运行的原因,即制度缺失、个人理性泛滥和政治权威相互强化将政治体制锁定在低效均衡中。在政治体制发展中,采取历史制度主义的方法,克服传统官僚组织和个人理性选择所引发的社会弊端,提出政府积极主导、文化教育弥合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基本政治体制模式,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话语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