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校中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问题日益为学者和社会所关注。而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资源配置的特点和方式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要使高校教学与科研能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从资源配置的维度来看,应逐步开放高等教育市场,使教育资源配置多元化;弱化政府干预,减少行政力量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改革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优化校内资源分配体系;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教学鼓励措施,让广大的教师结合自身的特点在教育实践中自主寻求教学与科研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2.
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几点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特点以及科研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促进科研与教学一体化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3.
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为了探讨如何在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中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教学,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坚持科研的育人性与教学的学术性有机统一,以华中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阐述了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剖析了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教中有研、研中有教、协同育人;探讨了搭建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实践;提出了完善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3个方面:建立寓教于研的管理体制、完善寓教于研的激励机制、构建寓教于研的监督机制;总结了寓教于研培养创新人才实践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学和科研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发展,能为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更有利的环境,也是我国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克强总理到清华北大就教育改革发展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考察谈话,涉及教育使命、教育公平、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教师评价、"青椒"发展、学科建设、科研管理等一系列高等教育由大到强发展的焦点问题,为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我国高等学校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阐明了知识经济、知识生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后,着重论述了高等教育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所应进行的变革。即:由专业教育向专业与通识教育融合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创新精神培养转变;由“教学─科研”中心向“教学─科研─产业”中心转变。   相似文献   

7.
"科研漂移"是指科研活动从大学的教学单位和中心课程构架中分离出去的现象。在我国,"科研漂移"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的科技经费投入总量和人均值都低于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高校之间的科研资源分配向部属大学、重点大学和综合大学集中,很不均衡;大量的发明专利向科研机构和工矿企业转移以及大学内部科研与教学的分离。导致"科研漂移"的主要原因是由前苏联传承而来的科学院与高校相互分离的制度、高等教育的"金字塔"结构和高校内部科研与教学的职能分离。"科研漂移"对大学的负面影响表现为:人文、科学研究的智慧成就不能及时有效地传递到下一代人,降低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体现不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消除"科研漂移"现象的基本对策是:改革现行科学院与普通高校相互分离的制度,重新组合科学院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关系,科技资源应当依据大学的类别层次进行相对均衡的分配,坚持洪堡大学理念。  相似文献   

8.
"科研漂移"是指科研活动从大学的教学单位和中心课程构架中分离出去的现象。在我国,"科研漂移"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的科技经费投入总量和人均值都低于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高校之间的科研资源分配向部属大学、重点大学和综合大学集中,很不均衡;大量发明专利向科研机构和工矿企业转移以及大学内部科研与教学分离。导致"科研漂移"的主要原因是由前苏联传承而来的科学院与高校相互分离的制度、高等教育的"金字塔"结构和高校内部科研与教学的职能分离。"科研漂移"对大学的负面影响表现为:人文、科学研究的智慧成就不能及时有效地传递到下一代人,降低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体现不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消除"科研漂移"现象的基本对策是:改革现行科学院与普通高校相互分离的制度,重新组合科学院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关系,科技资源应当依据大学的类别层次进行相对均衡的分配,坚持洪堡大学理念。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等教育的产生不是中国传统教育自身演进的结果,而是"后发移植型"的产物.与西方高等教育不同的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步诞生,追赶型教育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在追赶中高等教育由传统的教学型向现代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型转型.因此,转型体制的创新和培养成熟的赶超心态及健全的创新心理,是实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功能转型和创新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发展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着力实现四个转变:专业及其课程的设置,应由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脱节转变为紧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的组织,应由过去无差别培养转变为注重差异和差别;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应由重科研轻教学转变为以教学为中心,统筹教学与科研;实践教学问题上,应由理论与实践、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割裂转变为统筹考虑和安排。  相似文献   

11.
教学和科研对高校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客观上造成了当前高等教育中教学和科研的矛盾和冲突,但高等教育作为创新教育的实质,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从而达到两者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2.
德国高校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极富特色的科研、教学组织形式,一直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享有盛誉,并因其卓越的高等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而享有"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美誉。本文简要介绍了德国高校学术管理(组织)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着重对其学术管理结构的特色、发展以及变革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探讨高校学术管理结构变革与学科发展、科研教学水平的相互推动作用,进而对我国正在进行的高校学术管理结构改革提供某些借鉴及启示。  相似文献   

13.
大众化进程中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有效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历史的进程中,19世纪德国学者洪堡所提倡的"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理念并没有完全地实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这一理想面临新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在大众化阶段的举措是有限的结合与适当的分离共存,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却是过度注重科研而轻视教学.现实的选择是实现二者有限的结合,这需要创造有效条件.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个全方位的、内容广泛的高等教育改革正在展开。在诸多改革中,教学改革是核心,提高人才素质是目的。本文拟就“道路工程”课程中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实习、教材与规范、教学方法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个全方位的、内容广泛的高等教育改革正在展开。在诸多改革中,教学改革是核心,提高人才素质是目的。本文拟就“道路工程”课程中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实习、教材与规范、教学方法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不少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师范学院。升格前 ,这些学校长期以来以教学为主 ,科研工作相对薄弱。升格为本科院校后 ,这些高校应积极探索科研工作规律 ,挖掘科研潜力 ,以学科建设带动教学、科研、产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教师评价激励机制也在变革。根据高校所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宜从教学、科研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维度完善高校教师评价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两项主要职能。教学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 完成学校授课任务的根本手段,是学校最基本的活动。科研是发挥学校服务社会功能、实现学校价值的重要 方面。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在当前高等学校中,二者关系的失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了,科研的“得宠”使得教学被忽视。因而,今后高校的工作重心之一是要协调好高等教育发展中教学与科研 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9.
2013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的创新与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是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大学评价中应充分处理好管理导向与市场导向、教学与科研、定性与定量评价等8种关系;根据最新的政策精神重新确定了评价范围与对象,得出了全国本科层次院校总排名;重点分析了中国大学地区教育竞争力评价结果、中国大学竞争力评价结果、中国大学学科专业竞争力排行榜。研究发现,我国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仍不平衡,且可能进一步加大;我国各类高校层次突出,但应明确自身定位,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策略;大学发展的速度加快,应继续重视质量和国际化程度。质量、效益、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措施─—关于遗传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之二汤泽生教学、科学研究(以下简称科研)和生产三结合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原则,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与提倡。在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界就曾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