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中,关于国内政治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考察了国内外学者对国内政治概念的界定,并分析了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等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2.
张小波 《国外社会科学》2022,(4):157-170+200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全球环境政治是国际关系研究在环境领域中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但是由于其吸取了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具有深刻的跨学科特征,所以在学术思想、理论流派和研究范式上极为错综复杂和多元化。鉴于生态危机对当今国际政治和经济产生日益显著的影响,环境议题已经从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的边缘走向了中心,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在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内部也逐渐被主流化。然而,对环境恶化过程的认识以及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还远没有达成共识。本文通过追溯西方全球环境政治研究的发展演进,论述传统主流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批判理论、建构主义以及其他新兴理论流派之间的学术争辩,旨在阐明西方全球环境政治研究的学科特性,探索对国际关系学科独到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三大流派———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对国际金融合作进行了宏观上的阐述。新现实主义强调国际金融合作中的权力与利益;新自由制度主义重视制度在国际金融合作中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观念和集体身份影响着国际金融合作的成败。每一种理论对国际金融合作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又都不能解释国际金融合作的全部。为了对国际金融合作有一个全面而理性的认识,有必要综合各派理论的长处,以弥补单一理论范式分析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国际关系理论与经济学、管理学等有着相当的一致性、同步性与关联性。自亚当·斯密以来,西方经济学、管理学都主张竞争而忽视合作。类似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际关系学者的基本共识是,国际社会的常态是霍布斯式的恶性竞争与冲突。而随着协同学等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突破,经济全球化等诸多因素推动了人们对合作的新认识。同时,主张制度合作的新自由主义、以身份认同决定合作的建构主义也对现实主义的主导地位及其安全困境发起了挑战。这是传统观念出现的第一次突破。而竞合理念则是经济学、管理学的第二次观念革命。为此,笔者借用"竞合主义"范式,对当前国际关系理论危机进行新的尝试和解读。  相似文献   

5.
国际政治的世纪性规律是超越动态现象。对国际关系行化过程中内在本质的宏观把握,任何一个试图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的国家,都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西方学者大多将国际政治的世纪性规律总结为”世界领导者”的传延和替代,反映出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意识。作者认为,符合历史事实的应该是发展的规律和分合的规律,由此决定,国际结构经历了由分散型、聚合型向聚合一分散型的更替,国际关系原则随之表现为吞并主义、霸权主义和正在上升的道德主义,在将要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国际关系转型期中,中国必须遵循“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基本思路,根据国情国力和国家利益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社会优位下的权利本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敬奎 《求是学刊》2005,32(3):83-88
阶级性不是法的唯一属性,以权利为核心重构现代法理念,将成为现代法理念的核心内容。从法治国家的理念、权利和义务(权力)的关系、市场经济的需求来看,必须坚持权利本位。权利本位内涵着个人优位下的权利本位和社会优位下的权利本位。有些学者认为,西方社会已经由权利本位过渡到社会本位,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西方社会正在由个人优位下的权利本位理念过渡到社会优位下的权利本位理念。社会优位理念和和谐社会的理念完全契合,当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权利发生冲突时,社会权利应优先于个人权利。建设和谐法治社会,应该坚持社会优位下的权利本位理念  相似文献   

7.
西方政要及有关人士关于“新干涉主义”的若干言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以来,一些西方国家的政要、政界人士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声称,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国际社会应当改变传统的国际关系准则,提出了“以人权高于主权”为核心的一系列新论调,作为“新干涉主义”的理论依据。现将他们的观点综述如下:一、英国首相布莱尔认为不干涉主权国家内政并非绝对原则,提出“国际干预”的“新国际主义”理论  布莱尔在多个场合发表讲话并撰文,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新干涉主义理论”。他在美国《新闻周刊》发表的文章中称,随着千禧年的临近,国际社会应改变传统的国际关系游戏规则。如果有独裁者为巩固政权而…  相似文献   

8.
“中等强国”历来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作为一种概念却具有明显的争议性和模糊性。为了使“中等强国”在概念上更加清晰和可操作,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从制度主义、功能主义、理想主义、建构主义四种范式对“中等强国特征”进行探讨,增加了中等强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但随着“中等强国特征”研究愈发意识形态化以及新兴国家的不断涌现,这种由行为特征倒推概念定义的研究路径与国际关系现实之间的脱节日趋严重,给相关研究和实践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作者提出应回归中等强国的基本意涵,将西方话语中的意识形态化定位拓展为利基下的等级—关系定位:首先选择关键指标,确定中等强国的相对实力;然后选择参照系,确定关系主体与中等强国的相互关系;最后选择利基领域,确定中等强国的权力基础。新的定位路径有利于祛除中等强国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西方意识形态色彩,也为中国在大国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制定自“一条线”战略以后新的包含“中间地带国家”的外交政策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建构主义视角下身份认同对美国当代国际法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份认同是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美国将身份认同因素渗透到国际法实践的诸多领域,企图建构符合其认同模式的国际法律秩序。从价值取向来看,美国坚持其独特的人权认同标准高于他者的主权,这与国际法的主权平等原则背道而驰。从实体国际法规范的具体实践来看,美国奉行例外主义,采用双重标准,这有损于国际法的有效性。为此,各国只有以全人类的幸福权利作为终极价值目标,并积极建构超越不同身份认同模式的国际法规范,才能促进国际法的遵守,并实现真正的主权平等与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0.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批判理论流派,继新自由主义之后对新现实主义,尤其是结构现实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在广义的批判理论阵营中,建构主义及结构理性主义思路让我们看到了国际关系理论的新视野。伴随着本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和两极时代的终结,国际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的本质是指国际关系或世界政治正处于重塑阶段,由此向当代大部分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及其观点提出挑战。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际政治研究中肯尼思·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structuralrealism),即国际政治的结构理论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11.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概念分析框架运用到国际关系理论中,提出了一系列诸如:文化、认同、互动、规范等新理念,并运用这些核心概念,对国家、利益、冲突等国际关系基本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国际体系与体系转换理论,共同体和平理论;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认识和解决国际问题,如何构建国际新秩序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This piece is an abstract to a commentary section on Alexander Wendt's (2015) book, Quantum mind and social science : unifying physical and social ontology. In this book, Wendt, one of the core theorists of constructiv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undertakes a bold new initiative in grand theorizing. The commentators, followed by Wendt's own response to them, analyze this new direction from a number of angles.  相似文献   

13.
梁媚 《创新》2010,4(3):34-37
建构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当中一种比较新的理论,它不是单纯的政治学理论,而是同时吸收了许多学科的营养。建构主义关注文化和人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与中国和谐发展的理念有着很多的交集,比其他理论更适合中国国际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4.
国际战略格局是国际体系中一些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结构性因素,制约和塑造了国家的对外政策、战略关系和国际秩序。从世界政治的视角出发,国际战略格局包括两个方面:国际力量格局和政治思潮格局。国际力量格局是单个国家间的力量分配状态,而政治思潮格局是世界政治思潮的兴衰状态。在过去的20年中,国际力量格局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动,一超多强的力量结构开始向着两极化的方向发展,虽然美国仍然维持了总体上的单极地位。世界政治的思潮格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由主义作为一种主导性的世界政治思潮在国际层面和国内层面都受到严峻的挑战,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正在兴起。国际战略格局的这种态势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对于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但国际战略格局是一种可变的因素,而且其他因素(如核武器、经济相互依赖等)也会制约其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在西方主流国际政治理论中,道德怀疑论、道德相对主义甚至道德虚无主义大行其道。道德在当前国际政治中的存在与价值是不容否认的,它源自于国际道德本身的特殊规定性,国际社会的规则、准则、制度本身就体现着国际道德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由于国际社会对国际道德准则及其内涵尚未达成共识,国际道德缺乏强制力,以及"国家利益至上"原则的制约,国际道德的发展步履维艰,但全球化的到来又使国际道德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6.
论跨国公司的联盟竞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洪江 《求是学刊》2002,29(1):59-62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跨国公司之间广泛发展国际战略联盟 ,开展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它区别于跨国公司间战术性合作 ,具有明显的战略动机。国际战略联盟提高了跨国公司的竞争力 ,改变了竞争的方式和竞争规则 ,对国际竞争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兴国家崛起正在打破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等级权力结构,给国际政治带来了经典的结构性张力。但是,新兴国家崛起又具有三个全新的结构性特征,包括国际体系的扩展、新国际安全关系和"区域极化"等。这些特征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激烈的大国冲突甚至霸权战争,另一方面又为新地区国际秩序的出现注入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8.
The global market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has grown almost without interruption over several decades. Increases in international student enrolments in Australia have been among the most impressive in the world, though they declined between 2010 and 2013. The decline was attributable to exchange rate movements and changes to student visa regulations, though an additional factor lay in reputational fallout from a series of violent physical attacks on Indian students, mostly in 2009. In response, Australian federal and State governments undertook diplomatic trips to India, established a raft of public inquiries to investigate the broader ques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welfare, and made policy changes. Utilising the literature on public policy “crises”, this paper presents government responses to the 2010–2013 downturn in terms of managing a “long‐shadow crisis” (Boin et al., The Politics of Crisis Management: Public Leadership Under Pressure; Cambrt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which typically emerges quickly but has major political consequences, is only seen to be resolved incrementally, and calls for policy change rather than fine‐tuning in response. The adequacy of the policy response to the crisis is not discussed.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crisis and the response acted to elevate the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s an area of policy in general, though not as a mainstream area of social policy.  相似文献   

19.
In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basis of the emergence and existence of international law can be summed up as an international society in which interstate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and interests and contradictions coexist. In recent years, the term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national practice and academic discourse. Many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state relations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s being transformed into a global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reflects China’s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foun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law. It introduc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global governance, develops Marxist theory on the community, is concerned both for mankind as a whole and for individuals, highlights the ultimate issu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emphasize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union of diversity and interdependence. The idea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law; it reflects the emergence of methodological holism, the response of international law to the questioning of its legitimacy, and the trend toward hierarchical systemat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of great value to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reform of the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It will help promote apprecia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enhance China’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and discourse force, and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at China advocates.  相似文献   

20.
The life cycle of international norms is not actually a process of emergence, diffusion and internalization. As is shown by the logic of argumentation and the relational logic of process- oriented constructivism,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norms may take another approach, one of origination, diffusion and remolding. Through dialogues on norms, discourse critique, self-remolding and other means, China has enriched the practice of remolding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norms with a human rights theory centered on the right to survive and develop, thereby providing a new approach and new angle of vision that allows non-Western countries to break away from the monist approach of norm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