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逻辑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二题张小燕对造成演绎与归纳误解的一种分析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从推理的方向看,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这几乎成了教条。事实上是否如此?形成这种普遍看法的原因何在?结合现代逻辑知识,本文对这个问题做一逻辑与历史的分析。(一)请看下例:...  相似文献   

2.
微观经济学以"经济人"为基本假设条件,从研究消费者行为开始,符合逻辑地按生产者行为以及两者相互作用依次展开.按局部到一般、完全竞争到不完全竞争、市场有效到市场失灵的逻辑顺序,严格地证明了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以及"看得见的手"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整体上形成了知识节点可以相互触发的、有序而一体的逻辑网.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具有如下六大特点:一是立足实际、独立探索,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与其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建立在一致的方法论基础之上;二是从经济一维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领导等多维,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日益全面;三是从以生产力为中心到以社会为中心,再到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向马克思主义价值旨归的回归;四是从"本质"到"本质要求""本质属性""本质特征",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日渐深入;五是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实现了从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的再飞跃;六是从摆脱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到借鉴西方,再到自主建构,体现了理论上的创新能力和思想上的自我主张.这既是理论自身的逻辑发展,更是对发展着的实践的不断总结和提升,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评价标准与建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是正确反映社会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理性知识,它是由基本原理、经验知识和逻辑方法构成的整体系统,其基本评价标准包括客观实证、逻辑自洽、构造简单和理论预见四个方面。建立理论体系是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直接目的,为此所运用的最一般的建构方法主要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公理化方法、原型移植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内容,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三阶段论",并分析了这三个阶段逐次推进的内在逻辑顺序,其变革的主线实质上是从一般要素解放到人的解放,从放权让利到权利重构与再造,从有限公正到全面公正.由此提出并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浅析概念的内在逻辑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式逻辑对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的研究主要是从这些思维形式的组成要素之间的一定的联结方式(即思维的逻辑形式亦称思维形式的逻辑结构)上进行的.传统逻辑一般只分析判断和推理的逻辑结构,而把概念看作思维的逻辑形式的最小单位或基本组成要素.对概念的逻辑分析不再是从结构的角度上,而仅仅是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揭示其基本的逻辑特征.并根据内涵和外延的一般逻辑特性把概念分成若干不同的种类和若干不同的外延关系,以及提供明确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几种逻辑方法.传统逻辑的这种分析角度有其一定的道  相似文献   

7.
围绕企业国际化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对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梳理.认为企业国际化动因研究沿着"环境→企业→企业家"的逻辑发展,企业国际化模式研究由最初的模式确定与演变发展到注重跨国价值创造而非模式本身,企业国际化成功关键因素研究则沿着"非知识资源→知识资源→利用和控制资源的条件"的逻辑演进.  相似文献   

8.
再论逻辑学与通识教育——与王路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代论"引起的争论是混淆逻辑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伪争论.逻辑通识课的目标是提高逻辑思维素养.逻辑思维素养是具有一般可比性的日常逻辑思维能力.现代逻辑关注逻辑之学理,普通逻辑关注日常思维,二者对同一种涉及日常思维的知识往往有不同的处理, 普通逻辑的处理方式适合通识教育."逻辑现代化"的口号是针对逻辑专业教育的.强调现代逻辑与普通逻辑的对立,是中国学界的一种特殊现象,这使得发展与改革逻辑通识教育,不得不时时为普通逻辑辩护.  相似文献   

9.
科学逻辑的研究课题,要涉及以下三个最基本的方面:第一、科学理论的发现方法。可称为“发现的逻辑”;第二、科学理论的检验方法。可称为“检验的逻辑”;第三、科学理论的发展方法。可称为“发展的逻辑”。关于科学方法的古老见解,我们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依照亚里士多德的见解,科学研究是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即从个别事实的知识中归纳出解释性原理,然后再以解释性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土地资源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问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轨迹是从知识传递的"情境"创设—"协商"式学习—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学应遵循人的客观认知的规律。由此,提出支架式、随机进入式和抛锚式三种建构式教学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研讨Fillmore & Kay的构块语法理论,尝试提出语言学研究的"同异律"--异中见同、同异互动、求同存异.我们认为,同异律是人们的认识规律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反映.对一种语言现象的研究,应当在观察其特殊性的基础上归纳其内在的普遍特征,然后用普通的语法规则对这种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庞德是英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一位领军人物,也是英美批评界颇具争议的一位诗人。文章从认知历史主义视阈分析庞德在英美的批评史,概述英美文学界对庞德的诗歌、诗歌理论、诗歌翻译等的批评,并阐释庞德及批评者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主体的具身认知、主体认知能力的局限性、认知共性及其认知差异等因素对他们的影响,避免因“晕轮效应”产生的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境是一种概念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它对话语意义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概念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机制或认知模式,它是对日常隐喻语言的概括和总结,它具有概括性、系统性和生成性等特点。隐喻映射是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一种本体对应的关系,而映射过程中认知语境对"蕴涵"选择的限定功能确证了概念隐喻及其表达式的生成及其理解过程是在认知语境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同时认知语境对概念隐喻及其表达式的理解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从隐喻的认知性看动物习语会发现,动物习语也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一种人类的认知方式,它一方面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折射出不同社会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之一。作为模糊语言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语义模糊一直为语言学家和哲学家所关注。但学界在对语义模糊进行界定时,不同人却采用了不同的标准,致使其研究对象和目的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本文将从认知角度对语义模糊进行界定,同时将澄清语义模糊与含糊、笼统、歧义、多义等语义特征的区别与联系,以此为从认知角度对语义模糊进行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论模糊语言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实在 ,它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客观事物是无限的 ,而词汇的容量是有限的 ,于是 ,词的概括性与多义性是不可避免的 ,语义的交叉也是难免的 ,这些是语言模糊的直接表现。语言的模糊性还反映在认知和交际过程中大脑同外部世界 ,认知主体同认知个体 ,思维、情感同表达 ,表达同表达愿望以及表达同理解之间的多种层次上。本文试图对这种具有模糊性的语言 ,即模糊语言的特征和表现形式进行探讨 ,从而使其在交际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诚实信用原则立法演进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 ,比较了诚实信用原则在大陆体系由特殊到一般的发展历程与诚实信用原则在我国由一般到特殊的发展历程这两种立法演进之间的差别 ,并分析了产生这种差异性主要是由于法律移植和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这两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要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成为全党在实际工作中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必须正确解决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方法论问题,切实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具体性、系统性原则的要求,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始终做到"务实"与"务虚"、"共性"与"个性"、"部分"与"整体"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问题图式具有知识的概括性、认知资源的经济性、未知变量的可推理性和广泛的迁移性等特点,是学生用以组织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有效方式。而在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能否归纳出问题图式和对图式进行改进是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为形成有效的问题图式,在教学中应注重对知识进行复述、精加工和组织,以形成条件化知识;要对问题进行深层结构表征,并加强元认知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及样例的学习,以加强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图式建立、运用、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普遍性”是弗雷格概念文字的初始符号。弗雷格有关“普遍性”的探讨其实是关于全称量词的探讨,他基于“普遍性”符号,从现代逻辑的视角对全称量词进行了说明。在这样的说明下,全称量词是表达思想的普遍性的语言标志,全称量词的涵义是思想的一部分,全称量词的意谓是二阶概念,它通过对个体域的限定,从而对(一阶)概念加以限制。运用概念文字,弗雷格揭示了自然语言中表达普遍性思想的句子的逻辑形式。借助于王路教授提出的句子图式,可以从语言、涵义和意谓三个层面分析弗雷格关于“普遍性”的思想。弗雷格的“普遍性”思想对现代逻辑和语言哲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