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孙晓波 《理论界》2005,(5):161-161
在语篇翻译中,对于文化成分的处理模式有多种。如直译模式处理、文化阻断模式处理、归化模式处理等。本文从文化和语言的本质关系着手,浅析文化融合模式对语篇文化成分的处理,对译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是我国翻译思想的第一次争论,历时长久,影响深远.由于年代久远,文质之争常被一些学者比附为西方的意译、直译之争.事实果真如此吗?对比研究显示: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与西方意译、直译之争的出处不同,内涵不同,争论过程也不同,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渊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内涵是译文语言的文丽或质朴,需要解决译文是否需要文饰的问题,属于语言风格的争论;而意译、直译之争渊源于西方传统文化,内涵是按意翻译还是按词翻译的问题,讨论如何传达原文的问题,属于翻译方法的争论.这些不同说明文质问题不等于意译、直译问题,二者虽有关联,但侧重点截然不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比附于西方的意译和直译之争.  相似文献   

3.
海外出版物中,汉语文化词语翻译通常采用直译、先音译再加上直译作为注释、音译加脚注、直译、直译与文化对应词并用、借译以及直译加脚注等方法,而汉语文化词语翻译策略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译者越来越倾向于采用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每个社会都具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与文化的民族特色有关。"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都注意到了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差异,但异化论主张直译,强调原文的语言形式及其背后的文化因子,归化论则注重地道的译语形式及相应的文化因子。与微观翻译策略不同,作为宏观翻译策略的归化、异化观照和反映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5.
旅游景点的跨文化文本建设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以及中国文化传播.当前,我国旅游景点的跨文化文本建设的着力点在于:一是景点文本建设中的语用移情与文化意象取舍,二是景点文本建设中词汇语用文化互补.而文化互补又包括直译加注式互补、文内增词式互补和删减调整式互补.  相似文献   

6.
赵冬生 《中州学刊》2012,(2):199-201
汉英民族不同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宗教信仰和民情风俗造成了其隐喻表达独特的文化负载,从而使隐喻运用的语言风格、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在翻译中容易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造成原文内涵在译文中的严重亏损,也造成了汉英隐喻翻译中特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可译限度。建立汉英隐喻的跨文化映射关系是实现汉英隐喻翻译可译性的关键,对等替换、喻体直译、意象转换和结构扩展是实现汉英隐喻跨文化映射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化角度探讨文化词语的翻译 ,认为文化词语的翻译不必意译 ,有时直译加注更能保留原语的风格和情调。  相似文献   

8.
习语是语言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与各国的社会历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色彩.探索英汉习语产生的文化背景,正确解读文化语境的诸多因素对习语的影响以及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对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论语言与文化的多维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文化有着不解的密切关系,依据语言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语言学等学科理论,从语言与文化的空间差异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影响制约关系、语言与文化的结构层次差异关系、语言类型与文化类型的分布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多学科基础关系等多个维度、多个视角进行分析探讨,可以说明语言是如何反映文化现象的,以及文化现象是如何在语言中留下痕迹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讨论外语界日益重视的跨文化学习问题.作者认为,充分认识外语学习过程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外语与其相应文化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是跨文化外语教与学的定位、实施和研究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的翻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文化的翻译,因而文化因素会不可避免地对翻译活动造成影响,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也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译者的文化态度及文化的时代特征三方面文化因素,以此来了解其对翻译的影响,并分析了相对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文化对语言的渗透是全方位的,因而文化差异自然体现在词汇层面上,本文围绕几种动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文化内涵来说明文化差异、背景知识对翻译的影响,进而指出为了避免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而在文化交流中进行合理恰当的文化转换是翻译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中文化因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文化两者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 ,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又是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的工具。每一种语言在形成、发展和被使用的过程中无不被打上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烙印。同时 ,丰富的民族文化又推动了语言的发展 ,使语言获得完善 ,富有表现力。本文就此谈谈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问题 ,以及应该采取的相应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交叉的,也是相互渗透的。语言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承载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内涵。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最主要的手段,是和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差异所带来的可译性限度是难以避免的,即翻译中不可能不存在文化障碍。通过对英汉词汇、英语习语和汉语成语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加以分析,指出在翻译中如何跨越文化障碍,缩短由于缺乏理解而产生的距离,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5.
文化意识与翻译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和文化不可分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翻译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障碍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若是缺乏对译方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错译、误译将不可避免。语言的文化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的质量,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翻译教学中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根植于特定文化土壤的思维方式与语言之间存在着多层面、多形式的区别。将英语原文和该文本的汉语译文纳入比较范围,比照话题之间的时空、因果、转折、递延等四种主要的逻辑关系,探索英汉语之间表达逻辑连接关系的共同性与特殊性,以期有效地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17.
任一鸣 《社会科学》2007,(4):184-188
在跨民族文学文本中,某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及其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等被放置到另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框架中加以表达,从而具备了文化翻译的功能。跨民族文学文本进入翻译研究视野的可能性,不仅仅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转达功能,更应引起注意的是,对这样一种文学文本从文化翻译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是基于对传统翻译研究中研究角度或研究立场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对传统翻译研究中一些基本观念的重新审视和突破。从翻译的角度来研究跨民族文学文本,应成为当代文化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 ,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在使用语言的时候要考虑到文化因素。无论是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都依赖使用语言人所具有的社会文化知识。缺乏这些知识 ,语言理解和使用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或出现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忽视文化差异不仅引起语用失误,而且影响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学生不可能在语言教学的课堂上学完包罗万象的目的语文化,如何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使之主动地学习目的语文化并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产生的基础。从语言教学的目的、内容以及教学规律等方面,探讨文化与语言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就语言教学中文化导入的主要内涵和导入方法对引导语言、文化、教学三者之间有机统一体的形成,进而提高语言教学质量,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