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的先锋小说给文学创作带来了许多新鲜的经验,同时也提供了相应的教训。但这一创作现象一直没能得到恰当的阐释。一些后现代主义批评家出于张扬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需要,硬性肢解先锋小说文本,夸大它们反传统的一面,因而当这些小说家普遍向现实主义回归时,他们又大张挞伐。本文认为,先锋小说确实移植了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技法,但它们又和西方原装的先锋小说不同,并从三个方面即人物——故事模式、意义的传达、生存的焦虑论证了它们中的多数文本依然和传统小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试验过后,先锋小说家普遍回归传统就势在必然。从这一论证出发,本文还认为文学中的任何革新必须尊重传统,完全摧毁传统只能走向岐途。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孟京辉与高行健的先锋戏剧实践为考察对象,并结合中外戏剧研究工作的理论成果,试图从历史和戏剧本体去接近西方戏剧传统的核心价值,同时以这种返本溯源的核心价值作为参照,梳理出中国先锋戏剧之与戏剧本质的契合或逃离,揭示出先锋戏剧在先锋性上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上海先锋诗歌同中国的先锋文学一样,经历了由显至隐、由隐至显的过程。20年代粗具规模;50年代受政治影响陷入沉寂;80年代又重现生机。80年代的上海先锋诗歌以平实的口语化语言描绘凡人凡事,运用反讽、象征、变形等技巧,抒写都市人的内心困惑、精神焦虑,在追求创新与个性化的理念中,呈现出多样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先锋艺术只是一种封闭的游戏。它的反传统是意义的丧失,内容的瓦解,它以自身无意义的形象游戏满足当代人关于自我的形象虚构。先锋艺术在创作上则表现为逃避崇高,欲望代替激情,形象代替存在,制作代替创作。王朔式的“侃”之所以走向媚俗,不仅为了迎合市场,而且是其创作力沦丧之必然。镜前先锋的明星们服从市场运动的绝对原则,其包装、隐私、轶事和他们的“艺术形象”如出一辙。追星现象一方面表现了伪审美精神的胜利,另一方面则造成大众迷信。先锋是当代文化的现实,而不是当代文化的未来。超越先锋,从形象回归存在,深入现实,超越现实,才是文化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一大批新锐批评家崛起于批评界。他们以先锋、尖锐、鲜活的话语姿态活跃于文学评论界,不仅为批评本身,而且为整个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活力。这些新锐批评家不同于上一代批评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一、置身文学现场,关注文学的先锋性。二、坚持"文学性"的批评。三、具有鲜明的学院风格。无论批评的成就、影响还是所表现的批评风格,都表明这一代批评家已经成熟,某种意义上说,当代批评界正在更新换代。  相似文献   

6.
葛雷、齐彦芬在《西方文化概论》一书中以浪漫笔调写道:“文学是哲学、宗教、思想、文化的最美丽的花朵。”并断言:“西方文学是世界文学的尖兵和先锋部队”。如果以此为据,那么东方文学(包括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和日本文学等)就是世界文学的“后续部队”,这显然让人难以接受。因为无论从中西方文学史的纵向对比,还是某一时期中西文学创作成就的横向对比,都难以得出“西方文学是世界文学的尖兵和先锋部队”的结论,仅就小说《红楼梦》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成就而言,就敢于同西方任何一部文学名著相媲美。国际红  相似文献   

7.
面对世纪末先锋作家失语困境,刘恪以长篇力作《蓝雨徘徊》从话语探索方面脱困。本文尝试从修辞论美学角度,立足本文分析,阐释刘恪《蓝》所独创的融古典审美意蕴和现代先锋意识于一体的零散性诗意话语系统,及其形成的独特时空漩涡审美形态;进而揭示这种零散性诗意话语系统在当下文化语境中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残酷的战争烽火,迅速改变了二三十年代已有的文学格局,把文学的作者和读者们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与历史背景中,使中国现代文学的时空条件发生了空前的大转换,并使中国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和正面的进展。这种时空大转换,是透视和理解抗战时期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的视角。转换后的新的时空条件,是制约和促成这一时期文学独特特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白马湖作家群的命名及研究范畴论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红英 《浙江学刊》2007,4(5):216-220
20世纪20年代在浙江上虞白马湖畔出现的"白马湖文学",是一个相当突出的区域文化/文学现象。本文从白马湖作家群的命名、研究范畴等方面对此现象作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姜文导演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就其基本风格而言,无疑属于"迷离隐约"的作品,应该划归到先锋电影的范围之内.在影视艺术被普遍确认为大众文化的典范样式的今天,"先锋性"多少给人以一种别样的感觉.电影<太阳>,显露了文艺作品的先锋性叙述、对历史伤痛的反讽、对人性本我的表现.电影是一种艺术,它总是带有一种无法克制的本能冲动,即对既成的烂熟的模式进行一下颠覆,从而获得一种新鲜的体验.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九年在分析中国的革命知识分子状况的时候说:“他们在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中常常起着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这是一个符合历史实际的公正评价。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工人农民,如果离开了这个根本的革命力量,中国革命是不可能胜利的。但是,在旧中国工农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下,没有学习文化和掌握科学知识的条件,而中国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也遭受凌辱和压迫要求革命,另一方面他们有科学文化知识,政治上较为敏感,因而他们是首先觉悟的成份,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他们传播到工农群众中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的。下面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中考察一下先进知识分子的这种作用。一、先进的知识分子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接受者、积极的倡导者和热情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12.
"五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是绕不开和说不尽的一个传统和话题。文章选择从20世纪30年代文学界对五四文学传统的反思入手,通过对五四文学与30年代文学的阐释和评价,探究其背后所隐含的不同言说目的、方式和观照视角,由此来透视言说者和评价者基于不同历史阶段所持的不同的文学思路。五四文学秉持的是一种人文学科的思路,而30年代文学信守的则是一种社会科学的思路,而对于两个时代的不同阐释和评价以及其间的种种复杂纠葛,在此都可找到准确、合理的解释。另外,通过30年代与"五四"所持文学思路的差异,还可以反观五四文学传统以及把握30年代文学的转型,总结五四文学传统和30年代文学传统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3.
吴松林 《学术交流》2005,(10):176-178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裔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美国文坛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华裔文学仍然处于西方主流文化的束缚和抑制之下,而华裔作家内心既非美国人,又非中国人,而是处在夹缝中生存的变形的他者,他们所创作出来的形象丧失或部分丧失了华夏文明的传承标记,是该文化的变种或对立物。因此,美国华裔文化依旧是弱势文化和边缘文化。  相似文献   

14.
杨小兰 《社科纵横》2008,23(6):105-106
余华的小说叙事以其超凡脱俗的先锋叙事完成了对传统叙事模式的裸露与颠覆.小说从虚构入手,以心理现实为基础,构建起了一个荒诞、混乱、陌生的幻觉世界;并以偶然性作为叙事的基本链条,形成其作品内在的隐喻结构;通过个性化叙事语言,尤其是比喻手法的使用来呈现作者对于世界的独特感知;而这些叙事特点既来自于作家独特的创作观,也与中西方作家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的影响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代中国曾掀起文学阅读的高潮,但从1990年代始,文学阅读则进入一个缓慢的衰退期,新世纪以来,其衰退步伐进一步加快。在文学阅读式微的过程中,新媒介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因文字转换成图像,接受者的感知结构得以重塑;因读屏代替了读书,阅读过程的沉思冥想无法启动。同时,新媒介还破坏了“孤独”的阅读状态,削平了接受的深度模式。从媒介文化角度看,文学阅读的式微是印刷文化遭到视觉文化重创后的结果,但由于新一代人已生活在视觉文化的环境中,他们游离于文学阅读将变得在所难免。此种阅读状况既会影响文学生产也会波及文学研究。而守护文学阅读并抵制新媒介的人,其私人记忆、感知结构甚至身体习惯恰恰是被印刷文化建构而成的。因此,游离或守护文学阅读的背后,其实隐含的是一种媒介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张小平 《社科纵横》2009,24(11):74-78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先锋戏剧在艺术层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具体体现在叙述方式的变化、舞台多样性的追逐、舞台自身语言丰富性的追求、观众和演员关系的强化以及戏剧结构的多样性的探索五个方面。此时的先锋戏剧在西方思潮蜂拥而入的大潮中,积极探索着自身的艺术品性和魅力,植根现实又超越现实,来源生活又义无反顾地踏上追逐先锋价值与意义的征途。  相似文献   

17.
评《北京文学的地域文化魅力》舒敏张丽著《北京文学的地域文化魅力》(简称《文化魅力》)一书,是北京社科院文学所主持的“北京地域文学丛书”中的一本。该书以其鲜明独特的文化学视角引人注目。如果说在此之前,还有一些从文化的视角来观察文学、评论文学的文章散见在...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话语对重述中国文学的学术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法 《求是学刊》2006,33(3):97-100
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学研究正在走向一种新的宏伟叙事,这就是以现代性为核心概念来重述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文学地图。从更广的角度看,用现代性来重述1840年以来中国文学只是用现代性来重述1840年以来的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本文的现代性话语,从大于文学的文化开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与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世纪初起,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激撞、融汇就一直紧密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留学生文学则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在本世纪我国兴起过三次集中而具有文化意味的留学生热潮:一是“五四”时期;二是台湾地区60~70年代;三是内地始于80年代至今方兴未艾的“留学潮”。不同的生活方式、迥异的文化背景、羁旅异国的酸甜苦辣,无不使飘洋过海、远离故土亲人的敏感青年百感交集,“留学生文学”也由此诞生。它反映了处于中西文化碰撞下具有跨文化经验的留学生的各种复杂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说,留学生文学可说是近百年来中西…  相似文献   

20.
对文化的同质化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的同质化现象是近年来争论很激烈的一个话题,有人认为文化同质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日趋一体化,INTERNET的迅速发展,使地球宛如一个村落。西方模式和价值观的到处传播,尤其是90年代后美国文化对我国的大量渗入,文化的同质化现象日趋明显。对此我们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上来考察这种现象。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国文化出现趋同(同质化)现象,但文化的特性决定文化应是多元的,各国的文化发展应丰富多彩,文化的同质化会影响本民族文化的发展。80年代以来,愈来愈多的贴着美国商标的商品、电影大片、各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