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张闻天作为党的重要领导人 ,提出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观 ,并将其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 ,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文化事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人的活动是人存在发展的根本方式,而人总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去从事活动的,美的尺度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必须也必然要坚持的基本尺度,它体现着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对象物之间的情感交融关系,呈现出一系列的二重特性,在人的活动尺度体系和人的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贯穿于毛泽东思想丰富宝库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概括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并具体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成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保证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使我国在国际风云变化的形势下,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去年12月我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发表的公报,号召全国人民进一步团结一致,奋发图强,为在我国建立独立的完整的现代化的国民经济体系而继续奋斗。  相似文献   

5.
王森 《南方论刊》2007,(8):11-12
本文以恩格斯关于"真正的人的道德"的观点为基础,举例论证了不同社会有不同的道德起源、观念及价值,以及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又具有其道德的共同点,最终得出恩格斯的创见即道德归根结底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当时物质生产关系的反映,不具有永恒、终极、从此不变的伦理规律。  相似文献   

6.
孙福昌 《理论界》2005,(8):152-152
正在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教育活动开展以来,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各级党组织切实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党内民主,走群众路线,边学边议,边整边改,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是通过推进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以更好地完成执政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四个建设中,思想建设是前提,而思想上的先进性首先要用理论上的先进性来保证。因此,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就成为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根本。最近一段时间,为了推动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深入和健康发展,广大理论工作者纷纷围绕先进性教育进行理论思考,写出了一批紧密联系实际,有理论深度,针对性强,富有启发作用的好文章。本刊从大量来稿中选编了7篇,现予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从来就是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客观事物和反映客观事物的观念形态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党的先进性也是如此.时代前进了,世界变化了,我们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也要发展和深化,否则,就会陷入盲目性,就不能正确理解党的先进性,自然也就不可能实践和发挥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法制史上,朱元璋注重法治,特别是他在法制宣传方面的作为,是历代皇帝所不及的。 朱元璋由于他出身布衣,身经乱世,看到“田野之民,不知禁令,往往误犯刑宪”①,因而能意识到法律能否为官民所知,直接关系到法治的成败。这使朱元璋在立法指导思想上主张“立法从  相似文献   

9.
陈刚 《社会科学》2006,1(3):29-36
如果从存在论或一般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价值观两个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的物的概念作出考察,可以发现马克思存在论中的物的概念肯定意义大于否定意义,而作为价值观的物的概念则有着强烈的否定涵义。这主要同他的以人为本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崇高价值理想,并从之出发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物统治人现象有关。马克思的物的概念在当代社会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就现今流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及其特点的提法提出两点质疑,以求教于我国哲学界。质疑之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11.
<易经>是早期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阴阳两种不同元素组成."阴阳和谐"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才得以化生万物.<易经>之"和",是中国"和"文化的源泉,在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和"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文化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的智慧和哲学在当代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荣鑫 《兰州学刊》2009,(3):13-16
诚如大卫·里斯曼所言,当今社会已经由生产性社会转向消费社会。然而,消费社会并不止于物的“丰盛”,其成为其所是的根本在于其具有完备的符码规则、话语体系。正因此,其呈现出平等、民主化的幻象。要透过幻象进而认识消费社会的真实的社会结构,需要通过解读消费社会的区分逻辑达成。笔者认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解读该区分逻辑的锁钥。在文章中,笔者在结构主义语境中对区分逻辑加以分析,以此为基础,解读《消费社会》中的区分逻辑。由此,揭示消费社会真实社会结构的生成原则。  相似文献   

13.
作为对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承接和延续,"新时期"文学"英雄悲剧"的叙事必然遭遇重构"个人"与"整体"关系的多重挑战;同时,与"受害者"和正剧英雄的形象相比,悲剧性"英雄"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人格建构要求."新时期"英雄悲剧的叙事不同程度地陷入叙事矛盾导致的文本困境,尖锐地暴露了个人自我的成长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两难处境,也预示了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落幕.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哲学、诠释学和宗教现象学等视域加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言"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言说"的上帝存在着以下不同:由于天"无言",使其所指隐含着多义性和随意性,而由于上帝"言说",使其所指被限定为独一的位格神;"无言"的天"出场"的时间性极其模糊,而"言说"的上帝"出场"则具有清晰的时间性;人与"无言"的天之间是"我与它"的共生关系,而人与"言说"的上帝之间则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无言"的天更多的是"直观地"启发人,而"言说"的上帝则往往"临在地"启示人;对于"无言"的天,人主要通过感悟和体会去认知,而对于"言说"的上帝,人只能借助信仰和激情去体认;"无言"的天以"道说"而澄明,"言说"的上帝则因其话语不断"冥化"而隐蔽.  相似文献   

15.
苏亦工 《人文杂志》2002,1(1):39-43
法律经常被解释为人类的意志 ,不同的志向可以创造不同的法律。中国古代的法律向称“王法”。“王法”的设立是基于帝王之志 ,而所谓帝王之志 ,不过是一种无穷大的私心 ,力图由一个人、一家人或一种宗派势力垄断政权、把持天下、包揽一切资源的产物。真正的王法真正的儒者宽恕之道 ,用现代术语来表述 ,就是要保障每个人的权利 ,实现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16.
“两课”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三进”是“两课”的根本要求和归宿。如何卓有成效地使正确理论“三进” ,是关系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后继人才的大问题。多年来“两课”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也存在一些问题。课题组经过调研论证 ,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坚持“三进”重在“入脑”、教学内容务求科学、方法手段贵在创新、师资素质与时俱进的改进思路。得出结论 ,为了实现“三进” ,必须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 :价值取向由传授知识到转变思想的根本性转变 ;教育理念由教师中心到以学生为本的根本性转变 ;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灌输式到研究式学习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两课”教育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教育重任 ,“知”“行”统一是“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学的突出特点。“行”重于“知” ,“身教”胜于“言传”在“两课”教育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8.
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是社会各界关注较多的一个"热点"话题.走出困境的思路在于政府与农民社会关系机制的重构,确立农民的主体性地位,组建基层乡民社会的"中间组织",使之成为凝聚与表达农民自己利益的实体资源,;同时也借此实现"以社会制约权力",改变民众在与国家基层代理人博弈过程中的弱势地位,并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非规范性行为"进行抑制.  相似文献   

19.
李怡 《江汉论坛》2007,4(9):73-79
对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关键词的梳理当从留学界开始,尤其是留日中国知识分子的知识与词汇的演变起了更为明显的作用.影响现代中国文化理念的诸多词汇如"民族"、"革命"、"世界"、"进化"、"新民"、"心力"等等都与留日知识分子关系密切.在我看来,其中的"个人"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自我"对于整个现代中国文学乃至文化价值观念影响甚巨,或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的新的立场的真正体现.  相似文献   

20.
2泄纪二三十年代,钱基博在写作系列文学史论著时.首先思考的问题是,"文学史"书写关注的核心是什么:文学史、文学、文之间的关系如何.钱氏指出,近现代学科体系中的"文学史"与中国学术传统中的"文苑传"存在根本区别:传统的"文苑传"以生产文学作品的"人"为中心,"文学史"则以知识本身为核心,关注的是"文"这一类知识.钱基博还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学的本体、"文学史"的书写范式等问题.钱基博结合中国学术传统中的相关概念,将现代"文学"学科分为三个层面:文--零散的知识,"文学"--"文"这一类知识的谱系归属."文学史"--"文"及"文学"等构建起来的知识统系.由此,钱基博清楚地厘定了"文学"学科的研究本体及"文学史"关注的主体.对现代"文学"学科的生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