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利用最近两次人口普查资料考察了民族地区省际人口流动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征,同时以"推-拉"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构建统一的计量模型分析了民族地区各省区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的具体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民族地区在总体数量上属于人口净流出地区,但有5个省区的人口净流入量始终为正;(2)民族地区流入人口主要来自中西部邻近省区,人口流出则以东部地区为主,但各省区人口流出的目的地不仅差别大而且变化也大;(3)影响民族地区各省区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的因素及其影响力存在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与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空间联系及其网络结构进行剖析,研究发现:人口流动网络整体布局呈现不规则"六边形"结构,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地区线条密度逐渐稀疏,线条宽度逐渐缩窄,人口流动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西部内陆地区的人口流动数量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同层级网络空间形态呈现出不同特征;人口流动首位联系分析显示,众多省份的人口流向箭头指向广东,广东2000—2015年始终保持人口流入状态;西部内陆地区普遍呈现人口流出状态,东南沿海地区则成为其人口流入的首位联系对象;人口流动网络的结构特征显示,点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与中介中心性三种网络结构无一例外均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中国省际人口的流动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侧面反映。  相似文献   

3.
我国省际间人口由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以及"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教育投资体制,导致了我国特有的区域间教育投资收益"错位"问题,造成流出地地方教育投资效益不高,而流入地却额外获得流出省份的教育投入成果,区域间教育投资差距进一步拉大。从教育投资体制的层面提出三项建议:实行差别化的教育投资体制;建立与人口流动相联系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人口流出地区教育投资的力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城乡人口流动视角,建立省际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组模型,运用3SLS估计方法,探究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城乡收入差距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关系,农村人口老龄化每降低1%,城乡收入差距提高0.15%;城乡收入差距每下降1%,农村人口老龄化率提高1.11%。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注重并权衡二者关系,对于控制并缓解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已有的关于西藏人口流动的研究多使用局部调查或统计资料,难以反映西藏人口流动的全貌。本文利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从西藏与全国比较的角度,较全貌地分析了西藏流动人口的规模、地区分布、流动目的、受教育程度、性别结构、生育状况等。研究发现,西藏呈现人口净流入,但流动人口规模不大;流入人口来源地比较集中,带有明显的"地缘性"特点;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净流入人口性别比严重偏高,流动人口生育水平低于常住人口。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7-2011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口、经济因素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死亡率、教育投资、人均收入水平、非农产业发展和非农化水平等因素对人口老龄化存在较显著的正向效应;出生率对人口老龄化存在负向效应.从区域层面看,死亡率、教育投资、非农产业发展和非农化水平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均为正向效应;出生率在三个地区对人口老龄化均有负向影响;健康投资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有负向效应;非农产业发展效应在东部地区的效应也为负.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国民经济核算理论,首先推导出一个测算非独立关税区省域"省际净流出"(即净流出到省外、国内的货物和服务)的公式,而后利用陕西省支出法GDP核算数据和外贸进出口等统计数据,首次推算出1980-2010年间陕西省每年的"省际净流出"数据,并进行了综合分析,最后提出了旨在扩大陕西省对内对外开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乡城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农村老年人福利状况更加复杂,然而,目前仍缺乏对老年群体有针对性的贫困监测。文章提出老年贫困测量应衡量经济条件、身体健康和心理状况多个维度,并从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的视角,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对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健康和心理三个维度进行了贫困决定分析。分析表明,子女数量对老年人的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都有显著的影响;独居的老人陷入三种贫困的风险更高;而无退休金的老年人陷入经济贫困的风险比是有退休金老人的22倍。  相似文献   

9.
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测是人口统计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国内关于普查人口总量数据的质量研究文献较少,对省市级人口总量数据评测更为稀少.本文并没有从直接的人口数据入手,而是利用省市移动用户数量的饱和均值刚性,依据大数定律和夹挤定理对省级区域和地级市层次的人口总量数据进行测定和分析.研究发现:2020年我国七普省级区域的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数据质量是比较高的,标准化之后的省市数据质量大多在95%以上;人口净流入省份仍然有较多的"应计未计"常住性人口,人口流出大省则有较多的"已计外流"常住人口;以广东省为例的各地级市人口普查数据质量也大为提高,未来人口数据人为操作余地很小.东部沿海外来劳动力流入将面临持续下降态势,但其面临的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压力低于流出地;保持每年1000万新出生人口规模应成为目标;提出应对我国人口及劳动力变化的六点系统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依据第四次人口普查 10 0 %汇总资料和 1%抽样原始数据带 ,分析了其中 2 390 0个女性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和流出、流入地经济等宏观因素对女性省际流动产生的影响 ,并据此归纳出 80年代后期我国女性省际流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城市人口的数量、结构以及变化趋势均会对房地产市场特别是住宅市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重庆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具有以下四类特征:一是老龄人口数量大,老龄化程度高;二是老龄人口增长过快,赡养负担持续加重;三是未富先老和空巢化问题突出;四是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明显。通过建立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发现,65岁及以上人口每增加1%将会导致住宅投资额增加1.93个百分点。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将会推动重庆市住宅市场向新的层面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考蜀汉时期重庆人口,由于《三国志》阙“地理志”,无直接材料可作依据,只能凭间接材料。先求东汉重庆人口及其在益州(含凉州武都郡)人口中之比重,再考蜀汉兵力以证蜀汉人口,后依东汉重庆人口在益州人口中的比重,考出蜀汉重庆人口为户199 650、口689 700。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流动人口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重庆市流动人口的现状、特征、构成及其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重庆市流动人口的成因和利弊效应,提出了引导流动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减少负面效应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人口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结构是人口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状况如何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发展和社会经济产生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少数民族人口结构变动状况的分析 ,得出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结构变动的主要特征 ,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人口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数量是一切人口现象和人口发展过程的基础。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 ,人口数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 ,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变动的分析 ,探讨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变动的特征 ,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都市区作为重庆经济的核心区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正对人口产生巨大的聚集效应,而人口就业将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因此,准确把握劳动力供求变动趋势十分重要。为此通过模型运算,对2000-2020年的都市区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的供求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流动人口不断涌入城市谋求生存和发展。本文利用2013年重庆市流动人口监测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从经济融合、文化融合、身份认同和社区参与4个方面对重庆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选择流动人口的个体因素、月经济收入、单位性质、语言、通婚态度、身份认同、居留意愿作为自变量,对流动人口的归属感进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根据得出的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重庆设市以后,虽市政建设和城市经济均有一定发展。但总体而言,抗战前的重庆,城镇化水平较低,而且城市发展水平不高。抗战全面爆发后大规模的人口内迁,陪都重庆也成为了内迁人口首选的聚集地和落脚点,给重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重庆城市的近代化发展提供了契机。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促进了重庆的城市规模扩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功能发展和卫星市镇兴起。重庆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成为了世界驰名的大都会。  相似文献   

19.
重庆设市以后,虽市政建设和城市经济均有一定发展.但总体而言,抗战前的重庆,城镇化水平较低,而且城市发展水平不高.抗战全面爆发后大规模的人口内迁,陪都重庆也成为了内迁人口首选的聚集地和落脚点,给重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重庆城市的近代化发展提供了契机.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促进了重庆的城市规模扩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功能发展和卫星市镇兴起.重庆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成为了世界驰名的大都会.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重庆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特性,就目前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现状提出一些问题,对如何进一步推进外采流动人口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