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区分布及其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非常迅速,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重也有所增加;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则相对适中,不过有一些省份的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重出现了下降趋势;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则是负增长,少数民族所占比重也略有下降。此外,本研究也发现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性,一个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趋势与邻近地区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依据2010"六普"长表中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数据,计算了分全国及分省区、年龄、性别、城乡的老年人口失能率,并推算其规模。结果表明,我国老年人口失能规模为522万,总失能率为2.95%,其中男性2.52%,女性3.35%,低于以往的文献报道。老年人口失能率随着年龄上升而快速上升,60岁组老年人口合计失能率为0.68%,70岁组为2.15%,80岁组为6.49%,90岁组为18.56%,百岁及以上的高达29.19%。老年人口失能率在城市、镇、乡村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失能率最低(2.35%),其次是镇(2.60%)、最高是乡村(3.33%)。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全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概述了内蒙古自治区近年人口死亡的基本情况,运用数理统计、归类对比、综合计算等方法,从城乡、区域、年龄、性别、月份等视角重点比较了内蒙古自治区2000年与2010年人口死亡率的差异,并分析出其原因,旨在探索内蒙古人口死亡的内在规律和降低人口死亡率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德昂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云南的德宏、保山、临沧等州市,属于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从全国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看,德昂族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则逐渐降低;人口性别比例趋于平稳,人口婚姻状况稳定;人口年龄结构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人口类型处于传统型后期渐向现代型迈进。从纵向维度来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加快,教育状况和医疗条件改善,生育观念转变,为德昂族人口变动注入了活力。从横向维度来看,德昂族人口受教育程度、人口流动、城镇化等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5.
通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从城乡和东中西这两个区域角度对我国老年人的分布状况、健康现状及养老来源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发现:在老年人口分布方面,呈现“东多中西较少”、农村比城镇多、城乡高龄老年人口增长迅速、城镇地区高龄老人增长更快等现象.在老年人口健康方面,东部地区老年人健康状况优于中西部地区,城镇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总体好于农村,农村高龄老人健康状况明显差于城镇.在老年人口生活来源方面,家庭供养仍然是我国老年人最重要的养老生活来源,东部老年人生活来源优于中西部老年人;城镇老年人主要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养老,农村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家庭其他成员的供养是高龄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更是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最主要生活来源.基于此,文章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口是建立社会与经济之间联系的中介变量,人口空间分布又是全球性问题。当代中国,移民作为城市化的结果,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在人口、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则是人口城乡和区域空间分布演变的主要内容。在时间层面上,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演化内生于人口数量和结构转变;在空间视阈下,人口地域分布适宜性包括城乡和区域两方面内容。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事实,发现时空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和实践指导价值。作为第一人口大国,谋求社会与经济稳定发展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之基础,中国人口与发展再次行至十字路口,人口研究不能刻舟求剑;其不仅是重大学术性命题,更是社会、经济性实践难题。研究分析需要立足中国实情,贯穿全文的逻辑主线是人口转变和空间分布,主题是人口、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目标是建构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人口是建立社会与经济之间联系的中介变量,人口空间分布又是全球性问题。当代中国,移民作为城市化的结果,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在人口、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则是人口城乡和区域空间分布演变的主要内容。在时间层面上,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演化内生于人口数量和结构转变;在空间视阈下,人口地域分布适宜性包括城乡和区域两方面内容。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事实,发现时空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和实践指导价值。作为第一人口大国,谋求社会与经济稳定发展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之基础,中国人口与发展再次行至十字路口,人口研究不能刻舟求剑;其不仅是重大学术性命题,更是社会、经济性实践难题。研究分析需要立足中国实情,贯穿全文的逻辑主线是人口转变和空间分布,主题是人口、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目标是建构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已有的关于西藏人口流动的研究多使用局部调查或统计资料,难以反映西藏人口流动的全貌。本文利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从西藏与全国比较的角度,较全貌地分析了西藏流动人口的规模、地区分布、流动目的、受教育程度、性别结构、生育状况等。研究发现,西藏呈现人口净流入,但流动人口规模不大;流入人口来源地比较集中,带有明显的"地缘性"特点;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净流入人口性别比严重偏高,流动人口生育水平低于常住人口。  相似文献   

9.
利用北京市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构建了人口年龄布局系数指标来衡量人口年龄结构的空间差异。该指标不仅可以比较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人口年龄结构差异,也可以分析某地区某年龄组人口相对于总体的分布情况。通过对北京市人口年龄布局系数的比较后发现,少年儿童人口的空间布局出现了由远郊区向近郊区的向心扩展,劳动力人口集中分布于近郊区的格局得到了改善,而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出现了非连续性的离心扩展,城市核心区老年人口高度集中的现象一直存在,并且核心区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郊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江苏省1995年1%人口抽样资料为基础,结合以往人口普查数据对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及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剧变:中国环境6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增长及经济社会活动使环境产生巨变。中国人口基数大。经历了人口快速增长之后,人口控制已见成效。中国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但巨量的生产与消费,均对环境形成巨大压力。水体破坏极其严重,水治理虽步履维艰,但也在持续努力并取得局部进展。集中于西部民族地区的草原,其利用方式受到农耕及现代市场体制的双重影响。从1950年代开始的森林砍伐,至1998年的大水成了林业保护的转折点,之后一系列的护林工程开始启动。生活垃圾、空气质量等城市环境问题引发了民众环保运动,也引起政府重视。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1982年以来的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规模与分布、人口年龄结构、素质发展历程和现状。考察期内,农业劳动力规模先增后减,男性农业劳动力始终多于女性;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内的农业劳动力分布较为集中;农业劳动力呈现老化、女性化特征,且20-49岁女性农业劳动力占比超过男性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人口素质提升缓慢,与全国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差距不断拉大,新型职业农民规模不断增加。为此,从留住适量适龄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和大力推广农业技术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华兹华斯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译介、研究以及比较研究方面都有稳步的进展。然而,这期间华兹华斯在中国的接受及其研究却经历了较大波折。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间,由于政治形势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华兹华斯不仅受到冷遇,更遭到严重曲解和批判。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华兹华斯的地位得到重新评价,他的诗歌和诗学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探究,经历了80年代的复苏期、90年代的深化期和新世纪以来的初步繁荣期。但这中间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尤其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在与英美学者的华兹华斯研究相互观照的视野下提出我们的独立见解。  相似文献   

14.
曾觉之1933年发表了纪念普鲁斯特逝世十周年的长文《普鲁斯特评传》,由此起始的中国普鲁斯特小说研究,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国文学研究的政策引导、苏联学者对普鲁斯特小说的"反现实主义"和"颓废派"的定性,陷入30年沉寂。直至改革开放后,普鲁斯特研究重又兴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与中国作家寻求写作新思路的实践相呼应,《追忆似水年华》主要作为西方现代派之意识流小说的先驱引入我国。1989—1991年,15位译者合作将小说译成中文,此后对普氏小说的研究渐渐由少数通法语的学者扩大至众多外国文学研究者和作家。20世纪90年代末重新兴起的国学热,使我国的一些普鲁斯特小说研究者开始从沟通中法文学世界的角度研究《追忆》。21世纪以来的中国普鲁斯特研究,侧重于对小说的时间艺术和诗性回忆的研究。近30年来,在几代外国文学研究者的努力下,中国的普鲁斯特研究逐渐填补了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空白,与国际这类研究渐至同步,并显示出自己的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高尔基研究在建国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成就和进展,并显示出随着历史的进程而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其中,"文革"前17年的研究描画出一幅被偶像化了的高尔基形象;"文革"中高尔基的作品先是被禁读,后来则被赋予那一特殊年代的政治话语特征,但同时却无声地培养着将活跃于"后文革时代"的新一代知识者;进入历史新时期,高尔基研究开始显示出从停滞走向复苏的时代特色和审美价值的多元取向。最近20年中,研究者们就高尔基创作的真正成就和代表作、他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关系、他的晚期思想和文学活动的意义等关键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然而庸俗社会学批评所造成的影响,仍旧在阻碍着人们对高尔基的重新认识。总体而言,国内高尔基研究和国外研究水平相比明显滞后,但依然存在推出高质量新成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族流动人口相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面临着更多的社会适应和社会融合问题。在对社会融合进行概念辨析和操作化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分解为劳动就业、制度保障、社会参与和心理认同四个维度。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总体得分低于汉族流动人口且不同少数民族之间差异较大;社会融合各维度之间并不存在线性发展的关系;不同流入地、受教育程度、年龄组、流入年限、流动范围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各维度得分有明显差异且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下一步应积极推动流入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重视发挥基层社区、党组织、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工作优势,着力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注重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会交往和心理交融层面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人口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数量是一切人口现象和人口发展过程的基础。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 ,人口数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 ,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变动的分析 ,探讨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变动的特征 ,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人口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结构是人口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状况如何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发展和社会经济产生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少数民族人口结构变动状况的分析 ,得出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结构变动的主要特征 ,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莫里哀是最早被引进和最受欢迎的西方古典戏剧家之一,但是真正形成对他的研究高潮还是在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年代。此前的研究多半是以历史的社会学的批评方法,着重研究莫里哀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强调其战斗性。1978年以来,中国的莫里哀研究不仅成果超前,而且逐步深入,论者对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诸如莫里哀是反封建的战士还是表现路易十四时代主流意识的戏剧家?莫里哀是古典主义作家还是现实主义作家?如何看待莫里哀喜剧中的悲剧因素?如何认识莫里哀作品中的所谓"扁形人物"?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但是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力度不够,研究对象过于集中,以至少有突破性的成果。近年来出现研究方法多元化的趋势,有利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六十年伍尔夫小说 研究之考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人考察和分析新中国六十年伍尔夫小说研究的成就和问题,可以为推进外国文学研究提 供借鉴。伍尔夫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新中国建立前的研究重在点明伍尔夫创作的主要特性。新 中国建立后,前三十年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后三十年的研究在形式主题、小说理论、女性主义、后现 代主义、比较文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与西方伍尔夫研究相比,新中国的研究优势主要体现在中国 学者的整体视野上,问题则表现为低级重复、不加消化的吸收和不恰当方法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