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貌取人的大挑制度是始于乾隆时期专为下第举人而定的选官制度,为清代所独有。这项制度的实行主要是为了解决举人经年累积雍滞而导致无官可授的问题,是下第举人进入仕途的一条捷径。该制度形成于乾隆年间,每隔若干年举行一次。大挑是对科举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批落第举人的进身问题,有助于选拔人才,但因挑选主观性较强,带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且不可能从根本上改革清代人才选拔机制的弊端。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科学人才观的理解谈几点认识:界定人才,打破“四唯”现象;评价人才,重在“三个认可”;人才非全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人才观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不真正连带债务起源于德国,乃依靠判例发展完善之民法制度,在早期大陆法系实践中曾发挥重大作用。但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即备受质疑,发展道路艰辛曲折,尤以当代民事法律理论和制度的发达使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适用范围大受压缩。文章基于对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和实践沿革之梳理,评析当下肯定和否定不真正连带债务之观点及理由,剔除传统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所包含之不合理成分,论证不真正连带债务在当代之存在价值,重新界定其适用类型及范围,并就当代民事法律理论和制度体系下如何具体构建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提出笔者之微见。  相似文献   

4.
屈原是中国古代逆境人才的典型。在他的代表作《离骚》《九章》《天问》等诗篇中,表达了一系列关于人才的观点,构成了屈原的人才观,其主要内容一是“内美”与“修能”并重的人才标准观,二是“求索”与“遇合”并重的人才作为观,三是“去谗”与“改俗”并重的人才环境观。随着屈原作品和精神自古至今的广泛传播,他的人才观已经产生重要影响。屈原的人才观是我国人才学界应予重视的宝贵思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论列宁的人才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列宁的人才观是在全面继承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的基础上的新的全面拓展.列宁对于人才的分析有两个起点,一个是理论起点,一个是实践起点.其人才观的内容相当丰富,涉及到发现人才、管理人才、培育人才环境等诸多问题.显然,列宁人才观的历史意义十分巨大,对当前我国人才队伍建设也有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科学人才观的理解谈几点认识:界定人才,打破四唯现象;评价人才,重在三个认可;人才非全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人才观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科学人才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是顺应时代进步、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的现实要求。科学人才观内涵十分丰富,本文提出从人才标准、人才价值、人才开发、人才流通、人才使用、人才管理、人才结构等七个方面深入领会和把握,并对其中的有些观点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大跃进时期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是否存在着一些失误和缺点?如何正确估计和看待这些失误和缺点?这些问题在大跃进时期便有较大争议,目前学术界对这些问题仍然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大致说来,学术界在大跃进时期兴修水利的得失问题上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水利化运动有得有失,得大于失,成绩是主要的,但也有不少失误和值得汲取的教训,这种观点是学术界的主流意见。二是认为大跃进时期的水利建设有得有失,失误太多,得不偿失;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强调水利建设运动中的重大失误和严重不足。笔者认为,一味否定大跃进时期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而过分强调失误,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而一味肯定大跃进时期水利建设成就而不承认出现过失误,同样也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总体上看,大跃进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是:有得有失,得大于失;成绩是主要的,失误是次要的;七分成绩,三分失误;成绩巨大、教训深刻。   相似文献   

9.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要更好地发挥人才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的作用,就必须正确认识"人才"的真正内涵,为此我们有必要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揭示问题的本质。论文阐述马克思人才观的具体含义,探求人才的生成之路,进而在科学人才观中发掘并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真实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成型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三种。政治因素:国家旧有的财政投入政策使得学前教育投入长期不足、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家长对子女的关注度过于集中、应试教育机制使得应试化教育下移、中小学教师下放政策使得中小学式教育下放、幼小衔接制度不健全使得幼小衔接不紧密等;经济因素:市场经济促使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化改革促使简易私立园丛生;文化因素:传统人才观催生了“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传统儿童观催生了“儿童是成人的依附品”的观点、传统交往观催生了“不让子女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就是家长失职”的面子观、传统教育观催生了“以知识为中心”局面的出现。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三大建议:一是政府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二是幼儿园要树立科学保教思想;三是家庭要形成科学的育儿观。  相似文献   

11.
南宋名臣崔与之高龄入蜀为地方长官,安定四川政局,积极措置边防,为稳固南宋西部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知人善任,荐引了许多有用之才.其"清规重德","廉能将相之器",颇得蜀人敬重,名著两宋四川地方长官"三贤"之一.  相似文献   

12.
崔浩是北魏初期的汉族政治家,在北魏文化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崔浩改定历法、注释儒经、撰写史书、吟诗作文,对北魏鲜卑族的汉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崔浩非常注重吸收各种力量以稳固北魏统治。在人才选拔上,崔浩既重儒学又重才干,既重门第又重能力,显示出较为理智的人才观。尽管崔浩的人才观与北魏皇族产生了尖锐的冲突,但却代表着五世纪北中国人才战略的正确方向。崔浩之死,是鲜卑贵族向试图汉化的人发出的危险警告,这种正确的人才战略也被搁浅了。崔浩死了,其思想并未泯灭,高祖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完全继承了崔浩的人才战略,北魏吸收了大量才士,北魏王朝走向鼎盛。  相似文献   

13.
崔与之与范仲淹是宋代不同时期的政治家、词人,但二人留存词作甚少。文章从不同的历史背景、情感表现及词作风格等三方面,对二人的两首边塞词代表作进行了比较分析,以了解宋代较少的边塞词的风韵。  相似文献   

14.
论宋玉及其作品的接受在六朝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六朝是关于宋玉研究的重要时期,自晋至陈,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步走高,论者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一个由批评到揄扬的流变过程,并最终在刘勰的大力肯定下奠定了辞赋宗师的地位。随着文人对宋玉的推崇,其形象首次由楚襄王的文学侍从转变为绝世才子,而他所开创的经典文学意象在六朝文人笔下,也客观存在着一个由晋代悲秋到向梁陈女性题材创作集中的现象。导致这种流变产生的深层原因应是文学自觉向纵深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南宋四六文能够振兴于道学极盛之时,与博学宏词科的制度保障密切相关。严苛的纳卷和考试制度以及既稀且贵的宦途前程,不仅为词科应试者提出了异乎寻常的“博洽”要求,更激发了天下学人竞为“通儒”的渴望。词科考试排斥“以文体为对属”,不允许“出于准绳之外”。它所推重的“四六格”除体制与格式外,还有用事属对、协和声律的严格要求,若一字失律,便会遭到黜落。南宋硕学通儒多为词科出身,用功既深,其文章便自然呈现“以用事亲切为精妙,属对巧的为奇崛”的独特气质。要之,南宋四六组丽瑰美,格律精严,直可与六朝骈文相比肩。  相似文献   

16.
寿苏雅集源于清人宋荦,被翁方纲、毕沅等人发扬光大,至乾嘉年间逐渐风靡全国。寿苏雅集的流行既与组织者及参与者的个人心态密切相关,又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这种特殊的集会活动一方面要求组织者自身有一定的文坛影响力和经济实力,使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并持续下去;另一方面也要求祭拜对象具备强大的感召力,能够满足祭拜者的精神需求,引发心灵共鸣。在雅集中所展示的画作及诗人们的唱和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头戴斗笠、脚着木屐、洒脱不羁的苏轼形象,正是诗人们在繁忙的世俗官场之外渴望拥有的乐观豁达、潇洒从容的另一个自我。虽然清人亦曾为白居易、欧阳修及黄庭坚等人祭祀生日,但其规模、持续时间及影响力都不能与寿苏相提并论。清人寿苏传统还被日本学者长尾雨山传到京都,并有《寿苏集》流传于世。  相似文献   

17.
毕仲衍的政治生涯主要在宋神宗朝代,依靠其特殊的家族背景、出色的"吏治"才能和变法的历史机遇,他在北宋政治大舞台上虽作为"不显眼"的角色活跃了二十年,但他涉足具体事务广泛,尤其是参与了变法,亲历了元丰官制改革,修撰了《中书备对》,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8.
《燕青博鱼》是元杂剧“水浒戏”中的著名作品,然而从 民俗学的角度分析,该剧中对“博鱼”这一具体事件的描写,反映了宋元时期城市社会中普 遍存在的“关扑”这种赌博习俗。通过剧本,我们可以对人们极少关注的宋元这一习俗得 到一些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康与之为北宋末年、南渡初期著名词人,才思敏捷,性情滑稽,擅长宫廷应制乐章,词风近于柳永,故世人并称康、柳。然康与之为人却较为复杂,渡江之初以上《中兴十策》而名噪一时,后因投靠秦桧,有秦府狎客之号,且多贪滥腐化、陷害忠良等恶行,以致声名扫地,遗臭千年。  相似文献   

20.
三苏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就其所处的政治文化生态言.三苏的崛起恰逢被称为"盛治"的仁宗朝,仁宗的开阔胸襟和求贤若渴为三苏的出道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在仁宗周围又有一批优秀杰出的贤臣名公主持朝中政务.他们忠信正直,为三苏的崛起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三苏幸遇一批爱才、惜才、有话语权的各级贤臣伯乐,他们慧眼识珠,不遗余力地发现、荐举、扶持、保护三苏,使僻远西蜀的三苏能够以较快的速度、便捷的方式名动京师;三苏在欧阳修推行的古文革新中生逢其时,成为欧公摧枯拉朽的力量中坚;而三苏备厉有为、锐意创新的禀赋素养,则在这一政治文化生态中得到了最佳的滋养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