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影响下,我国走私野生动物犯罪数量逐年攀升,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已由走私野生动物的输出国转化为输入国。犯罪团伙、犯罪集团等共同犯罪逐渐成为我国走私野生动物犯罪的主要形式。为有效遏制走私野生动物犯罪,要改善林区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他们法律意识等措施,从源头上预防走私野生动物犯罪的发生,整合森林公安、海关、反洗钱等执法资源,提高预防与控制走私野生动物犯罪的效率,同时还需要加强森林公安与国外相关执法机构及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协作,以有效遏制与打击走私野生动物犯罪。  相似文献   

2.
入世以后,走私犯罪现象将总体呈下降趋势,受关税影响较大的贸易性走私犯罪对象将集中在少数商品,不受关税影响的非贸易性走私将有所上升,走私犯罪主体更趋多元化,犯罪手段更趋智能化。因此,调整反走私的重点和方向,完善进出口管理体制等,才能预防和控制走私犯罪。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走私犯罪不断出现新情况和新特点。为适应惩治走私犯罪之司法实践的需要,中国内地立法和司法领导机关不断创制、修改、补充和调整法律、司法解释,构筑了目前我国惩治走私犯罪相对完备的罪名体系,体现出法网严密、惩罚严厉等惩治特点。但是,从科学合理和发展的眼光来考量,走私犯罪中关于武装走私行为的定性问题、增加保税货物的种类问题、不准确关键用语的修改问题、限制和废止死刑问题等方面的立法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我国走私犯罪的现状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做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走私犯罪的成因、严重危害及其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5.
论新刑法中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的适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7年3月14日通过的新刑法对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人负刑事责任的范围条件从原来明文规定的5种犯罪修改规定为8种犯罪,即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炸、投毒等8种犯罪。但在对刑法条文进行比较研究之后,可以发现: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并非只对该8种罪名负刑事责任。其中,第一,关于故意杀人罪,应当包括:(1)由于刑法条文特别规定而成立故意杀人罪的转化犯;(2)由于刑法条文特别规定而使故意杀人成为特定犯罪的结果加重犯。第二,关于强奸罪,应当包括奸淫幼女罪。第三,关于抢劫罪,应当包括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但关于贩毒罪,则不能包括走私、运输、制造毒品罪。  相似文献   

6.
唐昊 《市民》2006,(5):54-55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在这个人群中,青少年犯罪问题近几年来一直呈迅猛增长的趋势。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4.18%。2005年,在这些判决中,被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比旧年上升了19.94%。排在前10位的青少年犯罪分别是抢劫、盗窃、故意伤害、强奸、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故意杀人、走私贩卖运输毒品、诈骗、敲诈勒索。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组织犯不仅仅只存在于集团犯罪中,一般共同犯罪中也应当有其存在空间。以我国刑法理论对共同犯罪形式的认识为基础,组织犯可以存在于一般的复杂共同犯罪(包括雇佣犯罪、狭义的团伙犯罪)以及犯罪集团之中。但是,恐怖组织、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的首要分子以及我国刑法规定的拐卖妇女、儿童集团的首要分子,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集团的首要分子,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集团的首要分子,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集团的首要分子,存在一定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8.
走私毒品罪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是一种比较常见、多发的犯罪,对于走私毒品犯罪进行打击非常必要.这是因为该罪不仅违反了国家对毒品管制的法律、法规,而且违反了国家海关管理法律、法规,在客观上实施了将毒品进出国(边)境的行为.因此,其对国家的外贸和毒品管制危害极大.为了有效地打击和惩治该种犯罪,从理论上弄清本罪的概念,从犯罪构成要件上来把握本罪的特征,正确地把握本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犯罪的罪数形态、共犯形态和停止形态,对于司法机关正确地认定本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后续走私犯罪因其日趋严重而倍受关注,准确把握法律方能对此类犯罪进行有力打击。故在适用《刑法》有关规定时应综合法理、立法背景、立法意图作宽泛理解,以“偷逃应缴税额是否已达法定数量”作为定罪和量刑的标准,从而避免实现中的放纵犯罪。  相似文献   

10.
洗钱犯罪掩饰、隐瞒了毒品犯罪、黑社会犯罪、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的性质和来源,破坏了金融秩序和司法活动,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本文在考察洗钱罪的来源和确立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1.
新型毒品犯罪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新型毒品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即 :新型毒品犯罪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娱乐场所 ,主要人群是经济条件较好的“白领” ,走私入境与境内加工、制造并存 ;在打击新型毒品犯罪中存在的问题后 ,本文从宣传教育、打击力度、立法、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打击新型毒品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有效规制走私违法犯罪行为有赖于行政法与刑法各自特性的充分彰显和功能的协调发挥。公法适用的层次性要求行政法与刑法在适用秩序上恪守刑法最后保障原则,即公法适用秩序的先行政后刑事,在未穷尽行政法方法之前一般不得动用刑法,“小额多次”走私行为入罪恰是对上述规则的典型违背。“小额多次”走私行为入罪超越了当前中国社会对犯罪概念的普遍认知,其犯罪化的正当性值得反思,犯罪化的有效性亦不能被实践所证明。刑法不当前置所引起的法律适用上的纠结与混乱昭示着发挥行政法能动性与保持刑法谦抑性的双重必要。  相似文献   

13.
试论洗钱罪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洗钱罪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新型犯罪。所谓洗钱罪,是指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通过提供资金帐户等各种方法掩饰、隐瞒其非法的来源和性质的行为。有关洗钱罪的几个问题包括:洗钱罪的上游犯罪及其范围,“明知”的内容和程度,关于洗钱罪没收违法收入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是当前我国毒品犯罪的主要类型,也是对社会管理秩序造成危害与威胁最严重的一类犯罪.如何从刑罚适用的角度探讨打击方法,是有效遏制此类犯罪、发挥刑罚的预防功能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形势下,严厉打击毒品犯罪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原因,但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单位犯罪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开始衍生并逐步蔓延.近年来,在全国检察机关立案查处的犯罪案件中,单位走私、偷税、骗税、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贿赂等犯罪案件大幅度上升.单位犯罪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探讨单位犯罪的成因以及建构单位犯罪的预防机制,对于有效打击单位犯罪行为,扼制其发展蔓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社会面临的形形色色贪污贿赂、走私、洗钱等经济犯罪,我国在立法上也逐步开始同世界接轨,先后制定了一些针对洗钱犯罪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但其中也显露出一些局限与不足。本文主要对洗钱罪的立法进行了考察,并对洗钱罪的上游犯罪、行为方式、犯罪主体这几个争议颇大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以期对反洗钱的理论和实践产生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美国政府白皮书曾写道:“能不能把中国沿海地区走私势头压下去,是对新一届中国政府行政能力的考验。” 今年1月5日,共和国第一支专司打击走私犯罪活动的缉私警察队伍应运而生。国外传媒惊呼:中国掀起了反走私风暴! 半年下来,这个缉私执法机构运作如何?带着读者的重托,我们走访了海关总署走私犯罪侦查局。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组织犯不仅仅只存在于集团犯罪中,一般共同犯罪中也应当有其存在空间。以我国刑法理论对共同犯罪形式的认识为基础,组织犯可以存在于一般的复杂共同犯罪(包括雇佣犯罪、狭义的团伙犯罪)以及犯罪集团之中。但是,恐怖组织、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的首要分子以及我国刑法规定的拐卖妇女、儿童集团的首要分子,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集团的首要分子,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集团的首要分子,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集团的首要分子,存在一定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9.
洗钱犯罪是最典型的"国际犯罪",它不仅扰乱了各国的金融管理秩序,而且腐蚀了各职能部门的人员,更促使了"上游犯罪"的发生.目前,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限定于贩毒、黑社会、恐怖活动、走私四种特定的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采取提供资金账户等方法掩饰、隐瞒这四种特定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行为;犯罪主体为自然人和单位;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我国应建立配套金融法规,充分发挥金融系统和相关机构在反洗钱中的预防作用,完善反洗钱刑事立法,扩大上游犯罪的范围,加大对洗钱犯罪的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20.
法人犯罪的特点 据调查,目前法人犯罪呈现以下特点: 1.利用官特权与官关系进行犯罪的占相当比例。 据最近对20起法人犯罪案件的分析。其中官关系互相勾结起来进行犯罪活动的有16件。完全利用官特权、官关系进行走私、套汇、诈骗、偷税、伪造、假冒等犯罪的10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