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镜记》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镜记》是现存唐人传奇中最早的一篇。它“上承六朝志怪之余风,下开有唐藻丽之新体。洵唐人小说之开山也。”(汪辟疆《唐人小说》)从六朝志怪过渡到唐人传奇,《古镜记》起着桥梁作用,它象征着唐传奇创作的渐趋成熟。历来研究者主要把眼光放在作者问题和写作年代的探讨上,本文对此两方面研究状况进行简要评述。一、作者问题《古镜记》出自何人之手?研究界对此存在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王凝说、王勔说、王度说以及王度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说。其中王度说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杨之的《路阳伽蓝记》已符合小说演进中的各种特质,譬如题材由志人、志怪演为四类,兼融史传笔记、稗官野史与神怪杂录,明显地看出其超越六朝小说题材的地方;再如艺术手法由缺乏结构主题,到结构曲折、主题繁复;文字由单纯叙述到有叙述有描写,间杂俗语、对话;文彩由朴质记录到骈散并行、修饰烘托。这一切都使杨之小说成为介乎六朝残丛小语与唐传奇之间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3.
唐人传奇之出现,一方面源于志怪的精致化、文章化,另一方面则与汉魏六朝杂传的小说化有关。正史之外的汉魏六朝杂传,由于与史的疏离状态,较少受到正统史传撰写规范的束缚和制约,从而在不自觉中走向了小说,孕育了传奇的胚胎。如果说志怪主要在题材方面为唐人传奇提供了开拓方向的话,那么,杂传则主要是在文体方面为唐人传奇提供了基本范型。  相似文献   

4.
魏晋六朝朴素的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和变文、话本等市井文学共同孕育了明清神魔小说,形成了由文言志怪小说至白话神魔小说的演变体系。从题材来源看,神魔小说更多的是取自神话、宗教民间传说以及宗教化了的历史传说,产生了《西游记》、《封神演义》、《西洋记》等一大批作品,因而它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背景。可以说,神魔小说是明清两代在“三教同源”、“三教圆融”的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以神魔怪异传说为题材,以宗教幻想  相似文献   

5.
邓春玲 《南方论刊》2014,(7):100-101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爱情主题从六朝志怪小说的"人鬼相恋",到唐传奇的"始乱终弃",从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的"痴情女子负心汉",再到《聊斋志异》的"痴情女子痴心汉"。基本按照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路线,这是古代作家对理想爱情积极思考、努力追求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古典小说渊源流长,从先秦两汉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到六朝的志怪志人小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酝酿萌生阶段。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虽对小说的形成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严格说来,毕竟还标不上真正的小说。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大多属宗教说教,充满了离奇荒诞的色彩;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只是记叙轶事琐闻,囿于真人真事。这些作品,充其量只能说是小说的雏形。小说“至唐代而一变”。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它反映社会现实,有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  相似文献   

7.
《传奇》是晚唐小说家裴鉶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构思奇丽,描写婉曲,寓意幽深,体现了唐人小说一些共同的创作规律,为历代小说史家所推重。 (一) 《传奇》也以“神仙恢谲事”为题材,但并不“张皇鬼神,称道灵异”,与汉魏六朝志怪群书大相异趣,它是借“神仙恢谲事”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怪艺术新质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聊斋志异》从六朝志怪小说“明神道之不诬”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也摆脱了唐传奇“以幻设之奇自见”的偏执,自觉地运用想象和幻想进行文学性的虚构,谈鬼怪狐仙大都有所寄托,借以表现作者的情志,在短篇小说形式上和艺术表现方面,也多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9.
作为小说这种体载,应该说很早就已经在我们先民的生活里萌芽,但是,与诗歌相比,简直无法望其项背,长期处于不发达的状态。就是颇得后人看重的六朝志怪、志人之作,严格说来也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只是到了唐传奇的出现,文言小说才算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分列雅、俗,这是早已有的事,而小说则不然。中国的小说在发展进程中步履维艰,它一直是高人雅士所不屑为之的“小道”。文言小说自然是由文人搜集、记录、整理的,或者是文人利用民间传说素材进行再创作的。但无论是魏晋时的志人、志怪,还是唐传奇,抑或是文言小说的典范《聊斋志异》,其作品虽难免学一学太史公笔法,卖弄一下才情,用一些典故,却终究是供文人雅士茶余饭后消遣解闷的“闲书”,书中又大量运用俗语俚词,算不得“雅文学”之  相似文献   

11.
郭自虎 《江淮论坛》2009,(5):161-167,128
元稹的《莺莺传》为中唐爱情传奇中创作较早且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篇,它将诗文作深度融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示范性,对后世文言小说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本篇不同于一般唐传奇追求题材的怪奇与情节的离奇,以其鲜明的现实色彩在唐传奇中最具典型性,它是中唐乃至此后科举制度下风流士子们爱情生活方式的缩影,所以备受后世戏曲家青睐。我们不应作简单的道德评价而忽略其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12.
奇幻:中国小说艺术的传统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实录是我国小说艺术的传统,其实并非完全如此。我国实最小说确实是源远流长,但一般来说,它的源头是六朝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而奇幻,它的源头却要上溯到上古神话传说,中经六朝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宋代话本、明代讲史故事和神魔小说以及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一直到今天,真象一条理不清、斩不断的红线,源  相似文献   

13.
佛教灵验记(又称感应记、验传记等)是在佛教传入我国以后渐趋兴盛的历史背景下,由佛教信徒创作的旨在为佛教传播教义,招徕信徒的作品,因而从思想内容看,它是宗教宣传品。但它在形式上却采用小说的艺术表现方法,有具体的人物、完整的情节、虚幻的想象、传奇的色彩,因而无疑地它又属于古代小说的范围。如果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看,那么我们可以说,佛教灵验记是佛教与小说的结合体,是一种宗教文学作品。在六朝隋唐时期流行的志怪小说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的佛教志怪小说都属于这一类作品。宋代以后这种作品仍有流传,近现代佛家“善书”也导源  相似文献   

14.
一、诗韵体——中国小说的重要形式构成自唐始,小说发展大体出现两种路数:一路是继承《搜神记》等六朝志怪小说的传统,专以猎异搜奇、谈狐说鬼为职志的笔记体小说.这类小说保留了六朝志怪的基本特征:文言体语言,民间怪异传闻名人轶事内  相似文献   

15.
<正> 在我同古代志怪小说中,狐精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而又历久不衰的角色。狐狸闯入志怪并由精魅演化为能够反映一定社会生活画面的文学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唐代的狐精题材小说有着特殊的贡献。它不仅在题材、主题上对前代同类题材进行了因革,同时塑造出现实与理想因素融合得比较成功的狐女形象,从而结束了这一题材在荒诞不经的迷信王国中徘徊的局面,为后世的狐精小说乃至志怪小说开辟了新蹊径。  相似文献   

16.
辨疑志中唐时期当单篇传奇蓬勃兴起的时候,承袭六朝志怪传统的短篇小说集仍在不断地出现,但是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辨疑志》一书。《辨疑志》,陆长源撰,《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三卷。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唐宣武行军司马吴郡陆长源撰。辨里俗流传之妄。”原书已失传,只有《说郛》(原本  相似文献   

17.
唐人小说中人神恋模式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代小说中人神恋有四种模式:仙妓合流型,挑选面首型,美满姻缘型,婚恋悲剧型。这些人神恋模式,滥觞于远古神话及其演变发展,而诗歌辞赋中的神仙描写,奠定了神女的原型,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形成了人神恋模式的雏形。透过这些模式,我们可以窥见唐人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8.
诗化小说是一个现代概念,其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却渊源有自。唐传奇就具有诗化小说的品质,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小说人物生活的浪漫性,即对于艺术的痴爱、对于行侠仗义的想象、对于自由爱情的赞美与渴望。第二,艺术表现的诗意性,即环境、气氛描写的象征性、意象化,志怪与宗教故事素材的化用和诗句的直接使用。唐传奇这种诗化品质,不同于现代诗化小说之精神,其来源于追求浪漫的特定时代精神,亦受到同时代诗歌文化精神的浸润。  相似文献   

19.
志怪、传奇传统与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逄增玉 《齐鲁学刊》2002,3(5):79-86
志怪与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重要文类 ,同时也是中国小说重要的叙事传统。这种传统在以反传统为发端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并未消失 ,而是得到了相应地继承和创造性转化。在鲁迅的历史与神话题材小说、沈从文和后期浪漫派小说、左翼文学和解放区文学中 ,都存在着传奇与志怪的叙事特征 ,这一现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有意味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小说史上,唐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生活在这个历史时期的小说家们,广泛汲取前人写作志怪、志人小说而尤其是史传文学的有益养分,积极借鉴当代其它文学艺术门类例如诗歌的成功经验,转益多思,自铸新篇,终于推出了崭新的文言小说新形式——传奇体。唐传奇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第一个高峰的出现,它是古代文言小说成熟的见证。因此,它在中国古代小说首先是文言小说的发展进程中是个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