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统照的诗论特别强调"感情"、"理致"、"音乐化"问题,实质是要求情感与理致合二为一,音乐化形式与思想内容合二为一.他解释风骨是风华、情感与骨力、气魄合二为一.他认为新旧体诗难于一刀两断.诗非"做"不成,不是"写"出的.体现了他的"爱与美"的文艺观与和谐美学观.  相似文献   

2.
自东汉后期至魏晋时期,以闲情为主题的赋都具有"劝百而讽一"的特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前人皆认为是由于"发乎情止乎礼仪"的礼教原则的束缚.然而事实上,汉末魏晋时代是一个儒学崩溃的时代,反礼教蔚然成风,士人普遍重情而又以理节情,这说明闲情赋的"劝百而讽一"并非是"以礼节情"的结果,而是个体生命的本能冲动与有利于个体生命存在的欲求内在冲突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两性暧昧情感是两性之间的一种非婚恋、无性爱的超友谊情感方式。根据其表现形态和伦理关系的特点,对它进行伦理评价应遵循三个原则:不伤害原则、平等与尊重原则、隐私原则,以促使这一社会群体正确对待和处理两性间的暧昧情感关系,同时也使社会公众能对其有一个公正理性的认识和态度。  相似文献   

4.
加强对校报学生记者队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做好宣传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在阐述培养校报记者队伍的必要性基础上,从选拔和培养过程、记者队伍的管理两方面明确了培养学生记者队伍的主要途径,最后针对培养中如何形成学生记者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西方伦理学方法发生了转向,一改近代以来理性主义伦理学方法,走向直觉主义、情感主义。当代美国齐名的道德哲学家罗尔斯与德沃金对理性主义与直觉主义、情感主义进行了创造性综合,以寻求理性、信念与道德原则的有效融合。为此,他们在创建各自道德理论时分别提出了"反思平衡法"与"建设性阐释"两种伦理学方法。尽管这两种方法在结构上有差异,但本质是一致的,都是立基于建构者对某些经验事实的态度。同时要进一步显明的是,"反思平衡法"与"建设性阐释"这两种伦理学方法,从本源上看都必须通过对"符应真理观"的颠覆才能真正显现。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在法律和伦理层面上都有其必守的禁区,新闻记者不能越过法律和伦理的禁区,否则将出现失度表现。归纳了人们对隐性采访所持的质疑和争论,对使用隐性采访的必要性与所引发的法律纠纷加以阐述,并对怎样正确处理和运用隐性采访,把握其“度”的问题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休谟在哈奇森道德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情感主义的道德观点:道德的基础在于"情感",而道德判定的标准在于行为和品格所引起的"愉悦性"和"效用性"。这一观点为后来以边沁为代表的哲学功利主义的兴起提供了直接性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休谟也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过渡意义。但不同于功利主义者在目的—效用意义上对"功利"概念的运用,休谟的"效用"概念仅限于手段意义。休谟促成了哲学功利主义的兴起,但他并未成为一个功利主义者。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条件下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方针与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的新闻工作者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新闻方针与传统是他们认清自我、面对困难与挑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新闻方针与传统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几代革命者新闻活动与经验的总结 ,它既体现了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 ,同时又特别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方针与传统 ,具体说来就是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坚持舆论监督、坚持新闻改革  相似文献   

9.
揭示了美国记者对公共关系和从业者持敌意态度的五个历史背景,即美国大众对宣传的渴望;宣传起源的时代背景;早期公关人员的方法;早期对公关人员的批评;美国记者向公共关系的转向。这种敌意态度的形成源自公共关系人员对美国记者的利用和操纵,这一对敌意关系维持近百年的原因在于免费的公共关系宣传影响了媒体的广告收入。同时还揭示了美国记者敌视公共关系的五个自相矛盾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唐宋小说作品中多描写爱情之作,但唐人传奇小说中的许多女性形象都是在理智与情感之间徘徊,而宋元话本中的女性则更多地在感情与性欲的旋涡中浮沉。分析两个时代小说创作中女性形象的巨大差异,我们会发现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对记者来说,新闻发布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让政客对自己言行负责的机会,这也是新闻业对于民主政治的贡献。通过提出后续问题,记者能够对政客们模糊的回答进行追问,更好地起到自己社会监督人的作用。文章通过对英国政府的5个新闻发布会进行分析,着重研究后续问题与记者先前问题和政客先前回答的关系,以及后续问题在新闻发布会上作用的分类,也是对先前他人对于后续问题所做的有关研究做一些补充,以求加深对于新闻发布会中后续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船山创造性地诠释了张载关于“太虚”的观念,提出了“气”本体论,并以“气”本体作为其重新阐释儒学心性论的天道依据,全面阐发了“性”、“心”之内涵及其内在联系,性情论,未发已发说,道心人心说等心性论各个层面的问题。船山对儒学心性论的解释,贯穿着“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以健顺五常之理融合于清通”的主题,突显了儒家传统性善论的主体性原则和天人合一的圣学思想。其目的在于,克服宋明理学自身的逻辑矛盾及其在精神气质上与儒门之正学的张力和偏差,以便回归儒门之正学,重新确立道德理性的至上地位。  相似文献   

13.
唐宋小说作品中多描写爱情之作,但唐人传奇小说中的许多女性形象都是在理智与情感之问徘徊,而宋元话本中的女性则更多地在感情与性欲的旋涡中浮沉。分析两个时代小说创作中女性形象的巨大差异,我们会发现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同古代文学的影响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0月,中国山东一位孕妇属于稀有血型RH阴性O型,其在清宫手术中需要紧急输血,因前期血型检测错误,后续血液检测和解冻迟缓,家属申请未检测用血失败,最终致使该生命失治而亡。该事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广泛的讨论。从医学实践来看,这是个医疗事故,血型检测不精确,导致手术准备不足,而后因为输血过迟,稀有血型的检测和冷冻技术时间滞后造成悲剧;从生命伦理的角度来看,既是医生职业道德失落、医患关系紧张的反映,也是生命价值讨论和反思的一个现实例子。本文基于以上讨论,探讨了本案例中所蕴涵的三大风险:技术风险、经济风险和伦理风险,并着重对医疗实践中的生命价值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功利论、义务论、德性论、权利论、契约论等伦理学理论的视角对生命的价值和排序问题进行了伦理拷问和价值探究。  相似文献   

15.
良心在卢梭伦理思想中占有独特地位。卢梭认为,伦理学的任务就是在研究人的基础上指导人怎样做人。人性中有两个基本因素:欲念和理性。单方面的理性或情感都不能成为衡量善恶的尺度。衡量善恶的尺度是良心,良心是人们在社会中通过感觉和理性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只有改革社会制度,实行自然教育,建立自然宗教,才能造就道德新人,发挥人们内在良心的作用。从历史上看,卢梭的良心观对他之后的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的对话伦理学,既源自语言哲学,又超出语言哲学.之所以要超出语言哲学,乃是因为以摩尔为代表的伦理直觉主义、以史蒂文森为代表的情感主义和以黑尔为代表的规定主义都基于各自的前提走向了道德怀疑主义,或者说,都对道德规范的普遍有效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哈贝马斯要从理论上论证或者捍卫道德规范的普遍有效性,就势必要对伦理直觉主义、情感主义与规定主义各自的主张作出检视与批判.其对话伦理学也正是通过一改语言哲学把实践性道德问题排除在真理问题范围之外的做法,从而得以突破语言哲学所囿于的经验主义怀疑论框架.  相似文献   

17.
当代人面对越来越多的伦理观和德目表,但在行动时却往往盲目无措,一些传播与媒介伦理研究者推荐了“波特图式”和“博克模式”等实用的伦理推理模式,这些希望确定行为理由的推理模式实际上并不能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有说服力的伦理依据。那什么是我们行动时可以依靠的东西?是随处可感的道德感吗?然而关于道德感的基因、神经生物和生物进化方面最新的科学研究明显打击了我们对道德感神话般的期待。不过,这类研究也提供了一些线索:行为的道德依据或者说道德感形成也许必须要从历史和社会实践的角度来探究,这样,美德伦理的研究传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伦理学家麦金太尔提出的追寻美德的办法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推理和判断的模型,还把我们引向一条德行合一的道德探询之路。  相似文献   

18.
在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文本中,对死亡的言说大致有三种模式,即战场牺牲、狱中就义和以身殉公,其对死亡情境的叙述也与左翼文学构成了明显的互文性,并形成新的意义阐释空间。因此,在革命话语的价值体系和叙述机制中,革命的牺牲被寄寓了复杂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目的,而死亡意义也在被赋予历史的正义价值后,上升为被后世仿效的道德理性而获得了在更广阔的意义空间的延伸。  相似文献   

19.
电视现场采访提问“出彩儿”的方法与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电视出镜记者现场采访提问质量需要提高的实际,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指出了电视出镜记者现场采访高质量提问的特征,介绍了4种具体实用而又颇具特点的电视现场采访提问的方法,这些采访方法与艺术有利于电视现场采访提问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人类由自然的奴隶逐步上升到主人,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进行了无节制的征服,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和人类生存危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尊重自然,关爱生命,就是尊重关爱人自身。人对自然界的破坏是人对自然界道德的缺失,人类在拯救自然的同时,必须用道德来认识和约束人类对大自然的行为,建立起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