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千驹教授的新著<模糊修辞学导论>即将付梓,他嘱咐我为之写序.我对模糊修辞学这门新兴学科知之甚少.但千驹教授盛情难却,我就写一点儿感想吧. 我和千驹教授(以下干脆直呼"千驹"吧)很有缘分,我们同一年出生,同一年到"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同一年考上大学,毕业后同在大学里教书,现在又是同行、同事.这几"同"使我们交往、办事多了几分"投机".  相似文献   

2.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确,一本好书就像是一味良药.只要用心去读,就能从中受益。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书的美丽都是极大的。常读书,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洗涤我们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中哲学思辨水平最高的一篇,它确立了自然的主体地位,强调了不就利、不违害的环保原则,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我国现阶段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简·爱>中,夏洛蒂·勃朗特为哥特形式注入现实的内容和激烈的情感,使之表现现实、激情与美好愿望;并利用"疯女人"的一把大火完成了对"拜伦式英雄"罗切斯特的改造,实现了自己心中的爱情理想,借助哥特小说所特有的那种振撼人心的力量,表达女性对于男权文化的反抗,实现了其与男性的平等对话.小说超越了哥特传统及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主流,把浪漫主义很自然地移入现实的土壤,达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弗莱和海德格尔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论分析了舍伍德·安德森的短篇小说<蛋>和<森林之死>.弗莱认为,在文学的想象中人认为自己被上帝从伊甸园驱逐到尘世遭受苦难,最终还会得到拯救,回到那个最初的伊甸园;海德格尔认为,诗人的职责就是帮助人们寻找回归家园的道路.可以看出:<蛋>是表现人丧失家园的苦难;<森林之死>则展现了人返回家园的宁静.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理想人格中没有关于"真人"的认识."真"字可能从"贞"字演变而来,本身包含有神秘性的内涵."真人"一词,"内篇"中只在<大宗师>"真人四论"一段出现,可见它不象"至人"、"神人"、"圣人"那样属于庄子的基本思想概念.而且"真人"养"形"养"生",追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思想,与庄子忽视"形"的意义、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不类.故可推定,<大宗师>的"真人四论"为庄子后学所缀入.  相似文献   

7.
2008年4月18日至21日,值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杂志创刊三十周年之际,<世界历史>编辑部与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联合举办的"近代以来的战争与社会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古城苏州举行.来自全国21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40余篇,大体涉及五个专题: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正纬>并不是<宗经>的附属篇目,而是具有独立的文论意义.该篇的内容主要是辨析"经"与"纬"的关系,在这一基础上,确定了上天图谶--儒家经典--后世纬书各自的地位.在纬书中,刘勰以上天示瑞的图篆为五经的源头,以后人的解经之纬为文学的辅翼,依此来确立<正纬>篇的论文主旨,在篇中对纬书的性质和功用作了正解.  相似文献   

9.
约翰·福尔斯的小说<魔法师>和<法国中尉的女人>在结构上模仿了莎士比亚<暴风雨>的"剧中剧"设置.这种设置给小说中的人物提供了一个"寻找自我"的舞台,福尔斯借此探索了人的自我本质以及个体自由,表达了存在主义人文关怀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0.
孙欣 《东方论坛》2005,(4):120-126
2005年8月9日至11日,以"近代中国的城市·乡村·民间文化"为主题的"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大学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岛大学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文化史研究室、<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承办,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山西大学、苏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六所大学协办.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大陆以及港台地区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一部分特邀代表也应邀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5.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6.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20.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