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2 毫秒
1.
《资本论》第二卷在总体结构上分为三篇: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二篇“资本周转”,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这三篇都是考察资本的流通过程,但研究范围却有重大差别,前两篇是分析单个资本的运动,后一篇则是分析社会资本的  相似文献   

2.
当前,经济学界开始重视了对《资本论》第二卷的学习、研究,这是十分必要的。它对于指导我们实行进一步的认真的调整,加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资本论》第二卷,是继第一卷研究资本生产过程之后,专门研究资本流通过程的。所谓资本的流通过程,如果作狭义的理解,是指资本运动处于生产过程之外的前后两个流通阶段,即G—w<和w'—G'这两个阶段。但如果作广义的理解,资本流通的过程,就是包括了生产过程在内的资本的整个运动过程,即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在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形式,它在反复循环中时而采取时而抛弃的不同形式”的整个运动过程。总的说来,我们应从广义上来理解资本流通,即把生产过程与前后两个流通过程统一起来,紧密地联系起未,把握住整个资本的运动过程。但是,为了对资本的三种形态和循环的三个阶段分别作深入的研究,或者要探讨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第二卷是一部从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角度研究单个资本再生产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内容极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济著作。它所阐明的再生产理论,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义经济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深入研究这一卷的创作史,不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现行《资本论》第二卷的理论,而且也可以使我们从这一卷众多的手稿中获得未曾收入现行《资本论》第二卷的许多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第二卷是考察资本运动,研究资本流通过程的,在这一卷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理论的研究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现在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因此认真研究《资本论》第二卷,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一、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财政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性质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与灭亡的规律时,也阐述了社会化大生产与商品货币运动的一般规律。其中《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阐述的资本的循环、资本的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的理论,对于我国有计划地运用客观规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第二卷已经出版一百周年了。一百年来,尽管不断遭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各种方式进行的攻击和歪曲,这部伟大著作还是以它对资本的流通过程的深刻分析和精辟阐述,显示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它所阐述的基本理论,不仅对分析现代资本主义,而且对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指导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7.
求索马克思在《资本论》里的思维进程,不仅有助于掌握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精髓,而且可以借鉴马克思分析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 《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的思维进程是:第一步:在流通领域,首先分析了商品转化为货币,创立了价值范畴,铺设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抽象台阶。其次分析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给资本下了科学的定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过程。第二步:在直接生产领域,分析了资本产生剩余价值,创立了资本范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第三步:在再生产领域,分析了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  相似文献   

8.
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二篇中,马克思为了揭示平均利润的形成,对竞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例如,关于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社会价值;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生产价格及在竞争中一切都以颠倒的形式表现出来等论断,都在本篇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仅就这个问题作以粗浅的探讨,以见教于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五年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出版一百周年和恩格斯逝世九十周年。一百年前,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公开出版了。如果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无疑是向资产者(包括士地所有者在内)脑袋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那末,《资本论》第二卷的出版肯定又是向资产者(包括土地所有者在内)胸膛刺戳的最锐利的匕首。它向人们严肃地宣告,资产阶级丧钟再次敲响,资本主义的整个大厦将要倾倒。同时,《资本论》第二卷的出版也给资产阶级学者的庸俗理论予以致命的打击,因而它同样遭到资产阶级学者的无耻诋毁。但不论资产阶级及其御用学者采取何种伎俩,《资本论》的光辉将永远照耀着人们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0.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阐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赖以实现的条件和形式,创立了科学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讨论资本逻辑与空间规划之间的内在关系。资本逻辑的空间规划不仅体现为劳动空间的重构,而且体现为生活空间与城市空间、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建构。这是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的新的社会结构。资本逻辑不仅改变了社会历史的空间样态,使自然变成与人工相关的第二自然,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心理与意识空间。这也表明,第二自然意义上的空间并不是先验的存在,它与资本逻辑同体而生,是资本逻辑的展现境域。  相似文献   

12.
Ⅵ、资本特有矛盾的个别性——资本与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矛盾《资本论》一卷考察了资本与劳动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一般的、本质的矛盾;二卷在一卷的基础上把本来意义的流通过程引进来,考察了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体,即单个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也就是考察了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在资本运动过程中的特殊表现;三卷在二卷的基础上,把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引进来,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考察了具体的资本形式和利润形式。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具体形式是相互对立的。这里有产业资本家之间,产业资本家与商业资本家之间以及工商业资本家与借贷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因此,研究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具体形式,也就是要研究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资本论》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11月16日至19日在长沙召开,会上收到论文35篇。为了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筹备出论文集。绝大多数论文在小组会上进行了评议,通过学术交流,共同得到了提高。 会上交流的学术问题主要有:关于提高经济效益问题;关于扩大再生产类型的选择问题;关于按劳分配、改革工资制度的问题;关于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问题;关于“所有”、“占有”和“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问题;关于级差地租和农产品价格确定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政治经济学最先是在资本主义部分的“资本积累”章讲到再生产。但该章是研究生产过程,再生产在那里只是作为研究资本积累的背景来观察的。再生产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它是资本从生产过程到流通过程、又从流通过程回到生产过程,不断重复和更新的资本循环运动过程。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循环与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两章就是专门研究再生产的。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的主要内容。第二卷的总标题是“资本的流通过程”。有两种涵义的流通:一种是商品的卖和买的运动,一种是资本不断通过三个连续阶段的循环运动。所以,再生产的研究对象是流通:既包含第一涵义的流通,也包含第二涵义的流通。研究再生产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亦即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马克思是在遵循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而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的。所以,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提出、分析和解决可以看作是从一般商品与货币的研究到资本生产过程的研究的一个桥梁。那么,什么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呢?对这个问题,当前学术界存在着分歧。有一种意见认为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本文想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恩格斯逝世九十周年,也是《资本论》第二卷发表一百周年;《资本论》第二卷是恩格斯编辑出版的。为纪念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的逝世,纪念马克思主义的光辉著作——《资本论》第二卷的发表,笔者特意探讨恩格斯对《资本论》第二卷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发表了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册“第Ⅰ稿”和附在其中的计划.“第Ⅰ稿”正文149页,附在第二册“第Ⅰ稿”中的计划1页(以下简称“计划单页”),共150页.笔者在《杭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三期《关于(资本论)第二册“第Ⅰ稿”和第三册“主要的手稿”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曾经提到,附在第二册“第Ⅰ稿”中的“计划单页”究竟写于何时,有待于考证.对于这个问题,国外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许多学者认  相似文献   

18.
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资本主义分配原则是“按资分配”。这种传统的观点科学吗?笔者提出怀疑。首先,“按资分配”中的“资”是一个模糊概念。它到底是指资本呢?还是指生产资料?在资本中又到底是指固定资本、流动资本、预付总资本呢?还是指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呢?是指资本的质呢?还是指资本的量……?马克思认为,资本≠生产资料。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因此,“资本不是物质的和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的总和。资本是已经转化为资本的生产资料,这种生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主题,是在把握资本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揭示资本逻辑的同时超越资本逻辑。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根据资本的生产资料属性和社会关系本质,把资本逻辑阐释为相互规定的两个层次:一是以利益关系生产和再生产为中心的增殖逻辑;一是以支配关系生产和再生产为中心的权力逻辑。资本在自我运动中通过攫取自然与统治自然、价值增殖与生命操控、价值实现与欲望支配,完成了对物质系统、社会系统以及欲望系统的吸纳,成为不断增殖的价值和不断扩张的权力。正是增殖逻辑和权力逻辑的相互促进,资本发展为资产阶级社会的“绝对主体”,呈现为不断上升的“双螺旋结构”,并最终塑造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政治秩序和文明形态。资本逻辑所包括的文明性和自反性决定了其被扬弃和超越的命运,同时也呼唤着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20.
分析综合的方法是《资本论》分析资本主义现象、揭示资本主义本质的基本逻辑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分析与综合作为一个统一的辩证方法来运用。在科学和逻辑的发展史上,分析综合的运用,存在着颇为复杂的情况。有的只强调分析,而不讲综合;有的只讲综合而不讲分析。也有的虽然在实际应用中,既应用了分析方法,也用了综合方法,但在方法论的概括上,却又陷入片面地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的形而上学的泥潭。马克思克服了这种片面性,把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们成为统一的辩证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这样一个著名的命题,他说:“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个命题是说,剩余价值的产生,要以等价交换为前提,它不能在买卖中产生,但又必须通过买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